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這個教育,既可以指狹義的學校教育,也可以指廣義的增加人們技能和知識的活動,因為不論是哪方面的教育都需要前進才能強國。
近代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不斷改革,從最早頒布並實施的癸卯學制,到現行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都指向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和素質。
現在我國推行的是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儘管時隔二十年,國家也一直在這個大方向基礎上不斷充實完善,包括今年準備實行的勞動教育。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什麼樣的。
一、宏觀理論
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從關注學科的課程價值取向轉變為關注人的課程價值取向(通俗而言以人為本)。
總體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具體目標: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實行三級課程管理。
二、微觀該實行
新課改的學生觀: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學生是獨特的人:
學生是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學生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的主體。
(通俗而言: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不能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即不能有好差生區別對待,更不能掐滅學生的個性)
新課改下的教師觀: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4、教師應是社區型開放教師。
(通俗而言: 輔導學生功課授予學生知識是教師的本職工作,學生不必因害怕而不敢問問題,並且在家長發現教師有專業上失誤的地方時,可以及時提出。)
新一輪基礎改革有許多的改革措施,其中學生觀和教師觀是比較貼近我們實際學校教學工作的。因為這不僅是獲得教師資格證的重點,也是將來需要教師落實到教學工作當中的,所以不僅需要教師領會完整,學生和家長有所理解也是可以更好的建立師生關係、幫助學生成長、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