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家,有著很高的師德修養。
不論是孔子,或者是朱熹,他們都以獨特的個人魅力,為當代中小學教師,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師有百行,以德為首。」我國師道傳統的基本精神,具有養成人格、發展身心的道德教育感染力、影響力,具有化民成俗、陶冶情操、塑造民族精神的特有作用。其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為人師表、博學多藝之師德修養,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他稱有德之士為「君子」或「君子儒」,作為教師必須首先完善自己的道德。「君子務本」(《論語學而》),所謂「務本」,就是修養德性。荀子認為,孔子所指的「道」就是做人應當遵循的道德定律。「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孔子畢生致力於傳道,並不斷完善和修養自己,是我國古代大力提倡師道並且努力實踐師道的教育家,由於他在道德修養、教書育人、學術貢獻等方面的偉大成就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從而為中國古代師道精神做出了崇高的德義詮釋,也使教師得到了受教育者和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南宋教育家朱熹晚年居建陽,和學生共食粗茶淡飯,他的學生黃勉齋回憶說:「雖疾病支離,至諸生問辯,則脫然沉痾之去體;一日不講學,則惕然以為憂。」教育家這種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精神,拿到當代教育教學中,依舊是閃光的財富,值得我們今天的為人師者繼承。
中小學教師,還應學習古代教育家的思維觀和科學觀。
中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前輩謂學貴為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從疑生,疑解則學成」這些科學思維方式。
孔子在他的教育教學中,就注意要讓學生先思考,如果還沒有答案,老師就去啟發他,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老師不要牽著學生走,開個頭,但不要馬上說出結論,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種注重啟發思維訓練的教學方式,很有效果。孔子認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儒家把存疑作為一種自學方法加以倡導,並將之貫穿到整個治學活動之中。孟子便是如此,他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認為學生應該有提出疑問的能力,要學會思辨才行。漢代的教育家王充則將這種存疑精神持續了下去,他喜歡思維活躍的學生,認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的觀點是:有疑就要問,問了後就要思,思而有得則疑可消解。
教育家荀子亦非常重視思維的作用,認為學習應該做到:「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統類。」意思是學習了知識後,要能通過思考來把握知識的要領,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古代教育家注重學生的啟發思維訓練,並鼓勵大膽質疑,發展創新思維能力,這對今天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值得借鑑。
在科學觀方面,墨家學說的注重科學訓練,還有老子的哲學體系,及《周易》,這些傳統文化中,亦蘊含著許多相互的科學元素。對於當代學生的科學創造,有著一定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