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那些衡量指標都是不可量化的。現在來理解民國的教育,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有戰亂,有動蕩,但是它的教育是相對成功的,因為那個時代教師得到了尊重,學校得到了尊重。那個時代的學校,大部分——我們不能說全部——都是由教育家來辦的,而不是由行政人員來辦的。
那個時候,北大校長這個位置和教育部長之間可以是來來回回的,蔣夢麟當過教育部長,也多次當過北大校長,但他不認為當了部長,再當校長有什麼不好。蔡元培也當過教育總長,然後再去當北大校長。他們並不覺得校長和部長之間有巨大的落差,反而覺得北大校長這個位置可能更體面,北大校長,在他們心目中不是一個行政職務,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教育家所擔負的崗位。
我想到幾個人。張伯苓,大家都知道他是南開大學的校長,但我更願意說他是南開中學的校長。事實上,張伯苓辦得最成功的學校可能還不是天津的南開學校,而是抗戰烽火中的重慶南開中學。
林礪儒,他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校長,後來做了北京師範大學的校長,1949年以後做了教育部的副部長。我倒覺得他不應該去做副部長,他最適合的崗位是做校長,而不是部長。經亨頤,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長,創辦過春暉中學。還有趙君達、高鳳山、周厚樞……後面這幾個人現在都不大有名了,已經被人們給忘了,但是在他們學生的眼中曾經都是耀眼的明星,曾經是太陽,正是在他們手裡,天津耀華中學、北京匯文中學、揚州中學,這些學校都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學。這樣的人,在民國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一批,正是他們這些大大小小的教育,家辦出了一批很有魅力、很有影響的中小學。
所以,我說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是由中小學所決定,而這些教育家就是這些學校後面的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是掌舵的人,沒有他們,學校就沒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