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購買 iPad & Apple Pencil 已經一年有多了,「無紙化學習」的探索 …… 準確來說,可能是這一學期,或者是 11 月下旬才步入正途,期間一直在磕磕碰碰 (x。
考慮到個人小金庫能力有限,去年雙十一時入手了 iPad 2018 128G WLAN 版和 Apple Pencil。
硬體上,搭載了 A10 處理器的 2018 能夠輕鬆應付絕大部分日常任務,偶爾玩玩 Dynamix、太鼓達人,性能綽綽有餘。9.7 寸的大小能夠輕鬆應對閱讀文檔、做筆記和日常娛樂,但非全貼合屏幕使顯示素質下降了一個檔次,素質一般,用 Apple Pencil 在上面書寫會感覺隔著一層玻璃。單機 469 克的重量配上保護套,拿在手裡有點小重,保護套我只選擇了 TPU 透明套,重量尚可接受,不會像翻蓋式保護套那麼墜手。
對於如何選一臺適合自己的 iPad 這個問題,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預算充足,且對專業軟體有一定需求,聽我的,上 Pro,配上二代 Apple Pencil 能帶給你最佳的使用體驗;倘若對性能、外觀或使用體驗沒有太高要求,或者是預算比較緊張,那邊沒有必要追求價格飛起的 iPad Pro,降低需求,iPad Air 3 或 iPad Mini 5 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配置能夠滿足你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今年入手的 APP 中,最值得稱讚的就是 MarginNote 3 了。和 Notability 相比較,MarginNote 更側重於閱讀與學習,在標註的同時會自動生成思維導圖,方便後期的複習與回顧,大大節省了手動製作思維導圖的時間,這也是 MarginNote 歷代相承的「殺手鐧」。
相對於 MN 2,我個人更加喜歡 MN3 的操作、UI。新的文檔標註方式和對 Apple Pencil 書寫體驗的升級使我在課堂中做筆記的速度不會太遠離老師講課的進度。在學習模式中,當用戶添加新的摘錄時,該摘錄會根據全文結構添加到思維導圖中對應的位置,在選擇上一摘錄時,可以選擇另外的摘錄作為上一摘錄的標題、正文或者是評論。在 MN3 的思維導圖模式中,支持從屏幕左側拉出正文,無需像 MN2 中頻繁在正文和導圖中切換。
除了文本摘錄,MN3 中繼承了 MN2 的複習功能。在複習的時候,原先的學習摘錄可以轉換為複習卡片,卡片也提供了「填空題模式」,支持隱藏卡片中的部分內容,方便知識點的記憶與背誦。
在 GoodNotes 與 Notability 中,我選擇了後者。在我看來,Notability 像是一張永遠寫不完的紙,一頁寫完了,往下滑到下一頁還能繼續寫,保持了靈感不會被打斷。
作為一款筆記應用,書寫體驗上,GoodNotes 與 Notability 不分伯仲,筆觸樣式、書寫體驗都十分棒。配合上 Notability 的錄音功能,你能夠隨時回顧老師當堂講的內容。分屏功能能夠同時兼顧兩邊,翻遍瀏覽參考資料。此外,筆記的 OCR 功能也十分強大,只是我的字 Emmm …… (都懂都懂
為什麼選擇它?我也不好說,可能是它比較簡潔。剛開始使用時只是將這隻小象當作各種知識的雜貨鋪,後來也誤打誤撞成為了 19 年的印象筆記大使,學習到了印象筆記的更多的玩法 —— 個人成長與生活記錄、知識管理庫等等。
雖然印象筆記在本土化後推出了很多新的功能 —— OCR 識別、清單、素材庫等等,但於我而言,當下它最主要的功能仍然是知識整理。至於其它功能,還是交給在那方面比它更優秀的 APP。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有各種各樣的碎片化的知識湧入,散落在微信、微博等各種網站、各種 APP 裡。面臨數量龐大、分類繁雜的信息,只有系統地保存和管理信息,才能夠在搜尋時更加從容。印象筆記基本滿足了我所有的知識管理的需求 —— 隨時能用、隨時能存、隨時能找。
在信息收集完成後,需要按照一定的結構、一定的邏輯進行進行分類,保證它們的存放位置是合理的,以便能夠在需要時快速翻閱。以我為例,我首先建立數個筆記本組,對筆記進行一個大的分類,比如學科知識、教程、文章收藏、隨手記,隨後會根據筆記的內容填入對應、統一的標籤,實現筆記的二次分類。配合上搜索語法,我便能在需要某條筆記時快速找到它。
大學的老師上課大多會用到幻燈,但有時做筆記的速度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我會用白描拍下幻燈並識別成文字,隨後複製到 MarginNote 3 中。沒有廣告、識別迅速、入口多樣,在我心目中,白描或許是東半球 OCR 識別效果與使用體驗最佳的 APP,沒有之一。
9.7 寸的屏幕配上 Apple Pencil,就能夠變成一塊不錯的畫板,能夠隨時隨地將想法變成現實。在入手 Procreate 前,我用的是 Sketchbook。從功能性、流暢度、體驗友好性和擴展性來說,用的最順手的是 Procreate。對於未曾學過畫畫,只是一時興起隨手畫畫、偶爾幫別人畫點小畫的我而言,也已經足夠了,甚至說是小題大做?
數字生活是一件很值得享受的事情,當數位化與學習兩者碰撞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少在我這一路的探索以來,我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舒適,一種輕鬆感,到複習周時我不用再額外花時間去整理筆記、知識點,在需要某一份筆記、找某一個名詞的專業解釋時能夠從容應對,當然也包括上課時不用帶又重又厚的專業書,一支筆、一臺平板、一臺手機,輕鬆上陣。
此時的 iPad,已不再是「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雖然談不上生產力,但它對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極大地幫助。在即將過去的 2019,對我的生活影響最大的無疑是 iPad。
如果你對「無紙化學習」學習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建議,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最後附上我的主屏截圖。
有兩種途徑:
1、購買正版的電子版教材: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出版社開始重視電子教材,你可以到搜尋引擎查閱需要的教材是否有電子版,如果有,那麼便可從出版社網站獲取電子版的教材。
2、直接拍攝 / 拆書手動掃描
如果無法獲取教材的電子版,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就對教材的保護程度來說,直接拍攝是最好的,但是識別出來的效果也是最差的,同時還會因為書脊導致的彎曲而使得照片中文字不能處在同一直線上;而拆書掃描,程序繁瑣,耗時較長,其次會對書本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但效果最好。個人建議購買師兄師姐的課本進行拆書掃描,在保留紙質課本的同時也能夠獲取電子版的教材。
這裡我要強烈安利印象筆記推出的掃描寶,識別速度快、操作簡單,掃描出來的文檔也是十分清晰。
獲取掃描版的電子教材後,還需要通過 Adobe Acrobat Pro 或 Abbyy FineReader OCR Pro 等工具將其中的內容轉換為可檢索的文字,這樣在 MarginNote 中才能被正常標註。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材可能會存在版權限制,如禁止私自翻印等,在掃描時需要多加留意,掃描後得到的電子文檔也不要隨意分發,避免引起法律糾紛。
答案是否定的,姑且不考慮部分老師仍存在紙質作業的要求,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我仍然離不開紙和筆,完全電子化在當下的環境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因此,我的「無紙化學習」仍處於一個探索過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華為在 11 月底推出的 MatePad Pro,支持 M-Pencil 手寫筆,同時聯合了 MyScript 推出了 Nebo,進步很大,但仍需努力,就目前而言它的硬體與生態仍然無法與 iPad 抗衡。
iPad 與 Surface 之間,主要看個人需求,你要考慮的是你需要一款體驗不太好、但能運行專業軟體的 Windows 平板,還是一款體驗滿分、但只能輕辦公的 iPad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