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去,江西民間流傳著很多民俗遊戲,其中有的玩法十分簡單,但有的從名字到玩法都有著不少講究。這些民俗遊戲不僅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也折射出贛地濃鬱的民俗風情和時代的不斷變遷。馬上就到六一國際兒童節,小編這裡整理出了一些古今中外「流行」的小遊戲,都來看看你都玩過哪些?中國江西網記者章峰綜合整理
蕩鞦韆曾是女性專屬遊戲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蕩鞦韆。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暖春時節,那綠楊深處總是鞦韆蕩漾、紅裙飄揚。年輕女子身著彩衣結伴而行,懸長繩於高木,坐於其上相互推引。
在古代,蕩鞦韆是寒食節與清明節必不可少的遊戲活動之一。相傳,蕩鞦韆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的一種遊戲,春秋時期便有,本為千秋,是祝壽之詞,後世倒語稱為「鞦韆」。唐宋時期,隨著北民南遷,許多風俗習慣及遊戲活動也傳入江西,這一時期,蕩鞦韆在江西各地盛行,深受女子喜愛。節日這天,女子結伴出遊,春日暖陽中一派「鞦韆竟出垂楊裡」的景象。
「豎蛋」遊戲成為預言工具
在舊時江西民間,許多民俗遊戲都與重要的節氣、節日有關。過去有俗語說「春分到,蛋兒俏」,是指春分節氣這天要玩豎蛋遊戲。不過,與多數地方在春分當天玩豎蛋不同,江西人主要在「立春」當天玩這個遊戲。
據我省著名民俗學者餘悅介紹,江西民間曾經流傳接春的習俗,每年立春當天,人們都要熱熱鬧鬧地接春。接春時,要準備一個雞蛋和一封爆竹,在爆竹聲中,將雞蛋隨便用哪頭往桌上輕輕一放,如果雞蛋能穩穩噹噹地豎起來,並保持一段時間,就算是接到春了,新的一年就會風調雨順,農事活動也會順順噹噹。十分簡單的一個小遊戲,被人們當成了預言工具。
與此類似的還有曾在宜春、萍鄉等地流傳的太陽草遊戲。據了解,舊時這些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種草的草莖能「預報天氣」,沿著幾個角慢慢撕開,如果能撕成四方形,第二天就會是晴天;如果撕不成四方形,第二天則可能是陰雨天氣。這些遊戲或許帶有迷信色彩,但大都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相關,其中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廟會「鬥草」妙趣橫生
「鬥草」是江西農村地區十分流行的一種兒童遊戲,孩子們各自尋找韌性較強的草葉或草莖,讓2根草十字交叉,用力拉扯,沒有斷的一方獲勝。
其實,過去除了「鬥草」之外,還有「鬥百草」。如果說前者是「武鬥」,那麼後者就屬於「文鬥」。「鬥百草」以數量、種類取勝,一方報出一種花草名,另一方要按相關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全,誰就是最後的贏家。這種遊戲在唐宋時期比較常見,尤其受女性及兒童喜愛。
據上饒文史館民俗學者汪增討介紹,明清時期,上饒一帶在端午節期間的廟會上會舉行「鬥草」,成年人也會參與其中。實際上,這些民俗遊戲都是由贛地先民在端午節前後採擷百草的傳統習俗衍生出來的。古人在採集草藥的閒暇時間,無意中發明了「鬥草」等小遊戲,以緩解疲勞,直到現在仍在民間流傳。
「抬轎子」由古代軍事活動衍生而來
從古到今,遊戲始終伴隨著少年兒童的成長,其中也有一些遊戲折射出了成年人社會生活的影子。我國古代王朝大多「農戰結合」,成年男子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因此,軍事訓練穿插在日常生活之中,許多遊戲其實正是在軍事活動基礎上的改進。
對民俗遊戲頗有研究的九江文化學者張宏介紹,早些年他在省內各地農村做調研時,發現許多地區的小孩都會玩一種騎馬作戰的遊戲。遊戲中,小孩們分成2隊,由2個小孩四手相交組成戰馬,1個小孩騎在「馬」上,2組人馬互相衝擊,模擬騎馬作戰的場景,先掉下地的一方為輸家。據了解,在江西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遊戲,有的被稱為「抬轎子」,有的叫做「打馬仗」,儘管叫法不同,但玩法基本都相同。
過去,成年人之間也常常會玩一些競技遊戲。據張宏介紹,豐城一帶自古尚武,鄉野之間流行著一種名為「漸棒」的遊戲。遊戲時,2名成年男子各抓住棒子的一頭互相推拉,一方失去平衡則為輸。這種遊戲相當考驗力量與技巧,相傳源於古代軍隊中的力量比拼,後來在民間廟會中盛行。
此外,還有許多古老的競技遊戲漸漸發展成為一些民俗體育活動,如龍舟競渡、舞獅子、相撲等。除了這類需要體能競技的遊戲,還有一些策略類和技巧類的遊戲也帶有軍事活動的影子,如曾經在撫州一帶盛行的褲襠棋、西瓜棋等,直到現在仍廣為流傳。
「抓七子」暗藏遠古祭祀密碼
許多民俗遊戲的產生看似偶然,實際卻與過去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張宏認為,過去江西民間十分常見的「打七子」,很有可能蘊藏著先民祭祀的元素。
祭祀與遊戲,看似不相干的二者其實暗藏關聯。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後,江西先民轉而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充實,他們將源於宗教、巫術的一些儀式活動加以改進,形成了諸多簡單易行,可以消遣、休閒、娛樂身心的遊戲。
所謂「打七子」,是用5顆或7顆石子放在地上按約定套數打。如常見的「三下抓」玩法,將其中1顆石子選作「天子」拋向空中,同手抓起其餘的「地子」,並接住落下的「天子」,分3次抓完後,合攏反掌「計斤數」。在張宏看來,遊戲中「天子」「地子」以及拋的動作,都和文獻記載的遠古祭祀內容有相似之處。
「德國」遊戲術語凸顯地域風情
對於外國人來說,在我國民間有著「國粹」之稱的除了京劇便是麻將了,如今,麻將已經風靡世界,成為一種競技娛樂遊戲。其實,這種娛樂遊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在全國各地衍生了不同的玩法,其中一些術語受當地方言及文化的影響,帶有濃厚的地域風情。
在南昌人的麻將桌上,有一種和牌叫做「德國」。據我省民俗專家黎傳緒介紹,「德國」這一說法源自上世紀30年代,當時因為德國十分強盛,民國政府對德國的軍事、工業等方面大為崇拜,並邀請大批德國顧問在華任職。正因為如此,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昌人便把那些很能幹的人稱為「德國佬」。而按照南昌麻將的規則,沒有「精」是很難和牌的,一旦成功,便是十分難得的「德國」了。
其實,江西各地還有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遊戲術語,如宜春人將打紙片稱為「打寶」、信豐人將打牌稱為「箍水」等。這些遊戲術語有的是源於當地方言,有的是取材於當地獨有的生活場景,它們共同反映了當地一定時期獨特的民俗文化。
丟沙包一代人的記憶
沙包項目屬於民族、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究其起源,已難以考證。與大多體育項目與民間遊戲一樣,丟沙包由來已久,最早將溯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祖先就會用石頭等硬物擊打獵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且作為遊戲當然不能用石塊等利器,於是人們開始用傷害性較小的沙包代替。中國最早的球類運動是手球類的,而丟沙包可能就是這種早期球類運動。而由於丟沙包遊戲形式多樣、富有技巧,運動負荷不大,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很適合在廣大小學生中開展和普及。當然也正是這些原因才是丟沙包這項民間體育運動得以流傳至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更是一度紅及全國,風靡南北,是一個經典的群體性遊戲,孩子們對此項活動樂此不疲,成為一代人不可磨滅的成長見證。如今雖不見當時的盛況,但依然活躍於小學教學中,特別是一些條件較差、體育設施匱乏的地區,因為它對體育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練習沙包有利於學生靈活性、柔軟性等素質的提高,同時沙包較容易走進家庭和社區,容易引起學生與家長的共鳴,利與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跳皮筋-女生遊戲的標配
跳橡皮筋是女學生們的最愛,每次一到下課或者體育課自由活動時間,女生們就會三三兩兩集合在一起,開始分組跳皮筋。你一定還會記得那首郎朗上口的兒歌,「小皮球,圓又圓,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跳皮筋起源於明末清初,至於是誰發明已經無從考證,據說起源於今天的河北一帶,當時是一種民間雜技,後慢慢在廣大人群中推廣開。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後宮妃子、公主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
20世紀中葉發展起來,成為一種適宜於兒童的民間遊戲,又稱跳橡皮筋,跳橡皮繩。皮筋是用橡膠製成的有彈性的細繩,長3米左右,皮筋被牽直固定之後,即可來回踏跳。參加者一般3人以上。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擺、碰、繞、掏、壓、踢等10餘種腿部基本動作。跳時可以把幾個基本動作編排成聯合動作,跳出無數的花樣變化來。跳皮筋主要是下肢動作,但手臂也要配合,還需要身體前傾、側傾、後傾的變化,來增大下肢活動的幅度;有時要將超過頭項高度的皮筋踩住,再做側手翻動作等。這都要求有一定的連貫性和控制身體的能力。
60年代以來,跳皮筋的動作花樣越來越複雜,特別是集體跳的形式和圖案,從跳直線發展到跳兩三根皮筋組成的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邊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等,難度也越來越大。跳皮筋不受場地、器材、季節、人數等限制,簡便易行。跳的時間和強度可因人而異,還可按兒歌或樂曲伴奏的節拍,結合健美的舞步和體操動作進行。跳皮筋可增強下肢肌肉、韌帶,發展柔韌、靈敏、協調及彈跳等身體素質,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
跳房子源自羅馬軍團
跳房子,也叫跳飛機,是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遊戲之一,趣味性、娛樂性極強,曾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
「跳房子」遊戲最早起源於羅馬帝國時期, 「跳房子」遊戲起源於羅馬式教堂的平面圖,它有教堂的正堂,十字形翼部,以及教堂的後殿。最初的遊戲規模有100英尺長,主要用於羅馬步兵的軍事訓練。後來,羅馬的孩子們開始模仿軍隊的這種訓練,在他們自己的球場劃線扔石,並且添加了一個評分系統。之後,「跳房子」遊戲蔓延至整個歐洲,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
在中國,「跳房子」遊戲始於清代,它不僅能提高兒童跳躍、奔跑和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團結、協作和鍛鍊身體的意識。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相當普遍,在有些兒童遊樂場、公園和小學操場等都會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時就算在一塊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筆或樹枝,小朋友亦會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然後一起玩。
丟手絹永不冷場的遊戲
丟手絹起源於公元1243年左右,由黎族人民所創,後來由黃道婆帶到了上海,並很快傳到中原地區。
手絹也叫手帕,是隨身攜帶的方形小塊織物,用來擦汗或擦鼻涕等,由頭巾演化而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手絹是每個少年的必備品。在孩子的袖口或者肩上,母親總會別一塊手絹,粗布做的,方方的。晚上,母親會把它洗得乾乾淨淨,第二天起床時再別上。長大一些,手絹就從袖口和肩上轉移到衣兜裡,手絹也由自己來洗。直到上了小學,好像才徹底告別了手絹——一方小小手絹,像是時光和記憶送給我們的小小倉庫,珍藏著所有的歡樂。現在正被紙巾替代。
打彈珠 男孩寶貴的財產
打彈珠,又叫、彈玻璃球、彈球兒、打珠子、打玻璃珠。彈玻璃球,應該是一項世界性兒童遊戲,各國兒童都會玩兒。彈玻璃球遊戲的歷史也應該很古老,其最早應起源於兒童隨意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兒隨意彈射,繼而有意彈射某一目標,最後發展成一種遊戲。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這種遊戲也應該是人類成長中一種不約而同的行為。流行於20世紀下半葉的兒童遊戲。打彈珠的遊戲歷史悠久,據說起源於16世紀,當時兩名年輕人,同時喜歡上一名女孩子,便決定用彈珠比賽分勝負,打彈珠的遊戲便因此產生。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前,很少兒童沒有摸過彈珠的,它多樣式的玩法,總是讓孩子們玩的樂趣無窮。孩子們不只是愛玩彈珠的遊戲,也愛收集彈珠!尤其是男孩們,更是將彈珠視為寶貴的財產,卡其褲口袋裝的鼓鼓的,往往裡面就是放了許許多多的彈珠呢!如果能在遊戲中贏得許多的彈珠,自己在孩子群中往往就能獲得大家的崇拜,因為那代表著你擁有超高的打彈珠技巧喔!但是,如果你的彈珠都只是花錢到店裡買來的,那麼就算擁有再多彈珠,也常常會被其他孩子們嘲笑。唯有靠自己技術能夠贏得許多彈珠,才算是孩子群中的厲害人物!
彈珠最早的材質包括廉價的石頭和昂貴的大理石。19世紀初,出現了用陶瓷製成的彈珠。1870年後,出現可大量生產的黏土彈珠。不過,真正使彈珠大放異彩的是1846年由一位德國玻璃工匠製作的玻璃彈珠。1890年,從丹麥移民美國的馬丁·克理斯丹森(Martin F. Christensen)發明了能大量生產玻璃彈珠的機器,1905年申請專利後,他在美國俄亥俄州開了一家工廠。到了1914年,他的工廠每月可生產上百萬顆玻璃彈珠。
抽陀螺
一種古老漢族民俗遊戲活動,用鞭子連續抽擊一圓錐抽陀螺物體,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轉。它歷史悠久,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製小陀螺。陀螺有陶製、木製、竹製、石制多種,以木製居多。木製陀螺為圓錐形,上大下小,錐端常加鐵釘或鋼珠。玩時,以繩繞陀螺使其旋於地,再以繩抽打,使之旋轉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稱「抽賤骨頭」。
中國早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個長約三公分的針形物體,放抽陀螺在象牙制的圓盤中,用手撐著旋轉,比賽誰轉得最久就為贏家。這是當時嬪妃宮女用來打發深宮內無聊時光的貴族遊戲。「陀螺」這個名詞,最早是出現在明朝。至於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變而來,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而不是宮女角勝之戲了。根據記載,當時陀螺是木製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一拋一抽,陀螺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給它加速,便可轉個不停。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一直到民國初年,還有這樣的玩法。
抽陀螺遊戲是一項盛行於上世紀40年代的男孩遊戲,當時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漢奸」,因那時日本人侵佔了北京城,不少漢奸助紂為虐,他們跟日本鬼子一樣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時出氣兒,一邊抽一邊說:「抽漢奸,打漢奸,打敗日本,打漢奸。」「抽漢奸,打漢奸,棒子麵漲一千。」以解心頭之憤恨。
翻花繩 我有一百種方法讓你輸
翻花繩,漢族民間流傳的兒童遊戲。在中國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法,如線翻花、翻花鼓、挑繃繃、解股等等。這是一種利用繩子玩的玩意,只需靈巧的手指,就可翻轉出許多的花樣。在馬來西亞,翻繩用的繩子一般是橡膠圈(橡皮筋,河南東南部就把該遊戲稱為」開膠「),國外的材料則有毛線、麻線、呢絨繩或棉紗繩等。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手指編成一種花樣,另一人用手指接過來,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遊戲最大的樂趣在於翻出新花樣,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世界上大多數部落或種族的人中,線繩翻花都是非常普遍的玩意。已經發現了幾千種翻法,其中有些還非常複雜。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很難理解,那些用線繩翻出的造型對於古早人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實那些造型曾經和宗教、神話甚至魔術、佔卜聯繫在一起。愛斯基摩人也有把翻繩當作宗教符號並解釋的活動。21世紀孩子不屑一顧的破繩子,但在20世紀翻花繩五十至八十年代如果女孩子能夠找到一根好繩足可以拿來炫耀半天,天天揣在褲兜裡,下課、春遊,全天候、即時性地娛樂一番。
捉迷藏
捉迷藏,一種遊戲,亦稱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尋找躲藏者的遊戲。最早只是一種兒童遊戲。兩千年前即流行於希臘,在伯裡可利統治時期的雅典就已出現。捉迷藏即蒙住一人雙眼,把他轉得不辨方向,然後大家向他這個「瞎子」呼喊取樂,蒙眼者追捕,眾人躲閃,這種遊戲在中世紀成為成人遊戲。
在我國,捉迷藏在唐代時就已出現,至北宋時已非常流行。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寫過五首《雜事》詩,其中有一首寫的就是捉迷藏。五代時,花蕊夫人的《宮詞》也寫了捉迷藏的樂趣。可見捉迷藏在我國古代十分流行。2014年1月1日,吉尼斯總部認證官程東在四川彭州舉行的「金氏世界紀錄——世界最大規模捉迷藏官方挑戰賽」上現場進行認證,共有1437人有效參與活動,刷新了2012年2月10日卡達多哈市卡塔拉文化村的斯坦德大學創造的1240人的捉迷藏參與人數最多世界紀錄。
石頭剪刀布
石頭剪子布,是一種猜拳遊戲。然後傳到日本、朝鮮等地,隨著亞歐貿易的不斷發展它傳到了歐洲,到了近現代逐漸風靡世界。石頭、剪子、布」發源自中國人發明的猜拳遊戲,中國從漢代就有猜拳遊戲,而其他國家都沒有產生這種遊戲的土壤和相關歷史。
在與亞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沒有任何有關「石頭、剪刀、布」的記載。19世紀後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時候明確說明這是一種亞洲遊戲。「石頭、剪刀、布」作為猜拳的一種,在中國早有文獻記載。猜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
在明清小說中,記載更多。中國人和韓國人一般都叫「石頭、剪刀、布」.而日本人則叫做「石頭、剪刀、紙」,與美洲、歐洲的叫法相近。這個事實說明「石頭、剪刀、紙」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然後由日本在19世紀傳入歐美的。臺灣人的臺語式玩法,也是以紙代替布,與日本較近。
老鷹捉小雞制霸幼兒園
俗稱「黃鷂吃雞」,又叫「黃鼠狼吃雞」粵語稱為麻鷹捉雞仔。至少在明代就已經出現,是一種團體的益智娛樂遊戲,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新疆柯爾克孜族的「老鷹吃仙鶴」遊戲和老鷹捉小雞類似。「老鷹吃仙鶴」此外還有山東民間的馬虎叼羊,青海土族的抓羊,廣西民間的狼吃小羊,臺灣民間的圍虎陷和流行於山東成武一帶的殺羊羔等。
拔河系水戰軍事技能
拔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後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實際上是當時配合水戰的一種軍事技能。《墨子·魯問》中提到,公輸子魯班給楚國設計製造了一種在戰船上進行水戰的兵器,叫做「鉤強」。敵船敗退時,可用「鉤強」鉤住敵船,使其不能逃脫;敵船行進時,又可用「鉤強」頂住敵方船隻,使其不得靠近。牽是拉的意思,鉤指鉤拒。這一形式用於軍隊水戰的訓練中,可以鍛鍊水軍戰士作戰時鉤拉或強拒的能力,故稱之為「牽鉤」。
當時,楚國在訓練水軍時,是用薄竹片劈成細條做成的「篾纜」代替長鉤,將士分成兩隊,各執篾纜的一端進行對拉,互相較力。後來,楚國的這項水軍「教戰」項目,逐漸普及到民間,廣為流傳。特別是臨水地區的各水鄉漁村,漁民們仿效「鉤強」製作成類似近代帶有「挽子」的篙,作為使船的工具。與此同時,有的地區還把這項軍體運動變成一項民間的體育娛樂活動,形成為一種習俗,每逢佳節就用「牽鉤」之戲來進行慶賀。
至隋朝,我國古代的拔河方式基本形成。唐代,拔河活動較多,且進一步規範。正式有了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經成為廣泛流行的「風俗」活動,民間通常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拔河活動。那時的拔河雖然與現代大體相似,但不同之處一是拔河雙方不是面對而拽,而是背對而拉;二是所用繩子不是一根而是兩頭分係數百條。這樣,參與的人數更多,場面和規模也更大,也更加熱鬧而有氣勢。拔河活動不僅在唐代的民間流傳,在皇宮中也有舉行。
宋代,拔河活動也偶有記載。元代以後,關於拔河的記載很少見到,大概是拔河活動衰落所致。晚清時期,拔河遊戲在民間仍有流行。清朝末年,西方的拔河運動傳入我國,被列入學校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此後,我國古代的拔河形式逐漸消失。
放風箏 古代通訊偵探重要工具
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並能帶上火藥用作戰爭進攻的武器。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從五代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作中的一種題材。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黴氣。
明清時代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豔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彈弓 捕鳥神器
彈弓應該是我們中國人的發明。據說在我國原始社會的「三皇」 (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年代就有了較完善的彈弓。另外在古代傳說中,泰山諸神愛好狩獵,其獵必用彈弓。《西遊記》、《封神傳》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諸神之一,其常攜獵犬,挾彈弓,終日馳獵。
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有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表達人使弓上之丸彈出之意。彈弓的歷史非常久遠,是弓箭的雛形。古時,射彈多用於狩獵,後來發展成一種武術器械。歐洲的達文西亦曾建議用彈弓來發射臭氣彈。彈弓的原理與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彈射力來進行發射,只是彈弓用的是彈丸,而弓箭用的是箭。這種古時的彈弓常用彈性強的竹、木製成,後也出現了鐵胎弓,形狀與弓基本一致,只是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發射彈丸,握把稱為「柎」,兩端懸架稱為「峻」,弓臂曲處稱為「淵」。弓長有大有少,大的弓長達十八拳,約3尺多。執弓者以拉圓為度,弓力以九斤十二兩為一個勁,常人可拉至兩個半勁。強弓需四個勁才能拉開,威力小。還有用弩機發射彈丸的,發射時將弓弦拉至掛鈎上,瞄準後扣動扳機,彈丸順槽射出,能夠繼續發射十彈的彈弩或連珠弩,清代極為盛行。
彈弓所用的彈丸又稱彈子,有石彈、陶彈、泥彈、金屬彈及珠彈之分。人類最初以石為彈,是因為石頭的質地堅硬,取材方便。泥彈的使用較之石彈可能更為普遍,儘管泥彈的硬度不如石彈,而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按照需要隨意製作,比石彈的打磨更為經濟、便捷。泥彈是用黏土和膠搗勻搓成的,呈圓球狀。為了增加硬度,人們又將泥彈燒製成陶彈。金屬工藝發明後,人們開始嘗試以銅、鐵為丸。還有一種用槐膠製成的彈子,稱為槐膠彈子。彈弓因可遠射曾用於戰爭,可不交手而收攻殺之效。弓矢與彈丸曾並用於戰爭,是最初的武器裝備之一。
後世軍旅中少見,大概是因為其作為兵器遠不及弓矢之利所致。元代禁用。明清兩代軍中,則有身懷彈弓作為暗器格鬥防身的。彈弓在古代也曾是很流行的一種娛樂工具。兩漢魏晉時,富家子出遊往往是挾彈攜壺,賞賞山景,打打鳥雀,「遇會飲酌,蕭然自得」,儼然形成一種風尚。以上這種弓式彈弓可以稱作古代彈弓,現在已不多見。現在常見的彈弓應該是在橡膠發明後才出現的,它和弓式彈弓不一定有必然的淵源。近年來中外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彈弓,基本的原理還是利用皮筋的彈射力發射彈弓,許多弓友把普通的木叉樣或類似樣式的彈弓稱為「傳統彈弓」。
鬥蟋蟀 狹路相逢勇者勝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漢族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
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鬥蟋已不是少數人的賭博手段,它已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成為廣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稱之為具有東方特色的「蟋蟀文化」吧。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南宋,在鬥蟋史上是著名的時代。此時鬥蟋蟀已不限於京師,也不限於貴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戲。清朝的王公貴族,是在入關後才始嗜鬥蟋之戲的。
每年秋季,京師就架設起寬大的棚場,開局賭博。在日偽侵佔北京時期,北平廟會上都有出售蟋蟀的市場,攤販少則幾十,多則數百,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鬥蟋蟀被貼上了「舊文化」的標籤,並和麻將等娛樂活動一起被宣布為非法。但是今天,中國人有著更充分的經濟保障,更寬鬆的政府管制,在休閒娛樂方面也逐漸重拾傳統。這是「一種中國文化,就像茶文化一樣」,70歲的上海專家李世均說。
過家家 你是爸爸還是媽媽?
流傳於兒童之間的遊戲。流行於全國各地。過家家,中國傳統民間兒童遊戲。過家家是一種兒童模仿成年人的角色扮演遊戲,其產生年代久遠。遊戲的方式和稱呼由於時代不同和地區不同有較大的差異,但其實質都是模仿現實生活的場景,客觀上能幫助兒童理解不同的生活角色。
類似的遊戲有「娶媳婦」和「騎馬打仗」等。過家家過家家是一種兒童的角色扮演遊戲。即幾個夥伴分別扮演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如「爸爸」「媽媽」「孩子」「寵物」等等,利用簡單的道具(也可不用),模仿成人日常家庭活動。如:做飯、照顧孩子、結婚。臺灣小孩稱這種遊戲為扮家家酒,其扮演的內容略有不同。除模彷家庭成員外,還有醫生等成人角色(通常是照顧者及被照顧者),彼此互動,或進行一個虛構的故事。玩家家酒稱為扮家家酒。
眾所周知,全中國的小朋友都會在這天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但外國的兒童節是什麼樣子的,你了解嗎?
美國沒有兒童節
為什麼美國孩子不過兒童節呢?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表示,這是因為美國的孩子幾乎可說天天在過兒童節,美國的諸多節日衍生出的兒童版,也令孩子們三不五時「生活在童話裡」。目前世界上只有部分國家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每個國家及地區兒童節的日期各不相同,如臺灣和香港是在4月4日過兒童節。在美國,兒童節的概念其實出現在父親節和母親節之前,但長期以來沒有全國統一的節日。
日本
在日本,作為國家法定休假日的兒童節是5月5日,稱為「兒童之日」。不過,日本人根據傳統,一般會把5月5日作為男孩的兒童節,在「男孩節」這一天,很多家庭會在庭院裡或家門口懸掛鯉魚旗,祈願孩子出人頭地。而給女孩過節是在3月3日的「女兒節」。此外,11月15日則是三歲、五歲和七歲這三個特定年齡兒童的兒童節。
韓國
與日本一樣,韓國的兒童節也是在每年的5月5日,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一天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連大人都放假。孩子們可以盡情享受歡樂,一般來說,父母會在這天給孩子準備他們最想要的禮物,並且帶他們去動物園遊玩或者博物館參觀。很多孩子也會在這天穿上韓服,體驗傳統的韓國文化。
德國
由於歷史原因,德國形成了有兩個兒童節的獨特現象。在冷戰期間,東德(民主德國)是6月1日,稱作「國際兒童節」;西德(聯邦德國)則定在9月20日,其名字是「世界兒童節」。兩德統一之後,9月20日被定為全德國官方正式的兒童節,但是在東德地區依然保留了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傳統。
俄羅斯
俄羅斯的兒童節和國際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當兒童節來臨的時候,俄羅斯各地的孩子們都會興高採烈地歡度自己的節日,還會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學校裡則舉行慶祝活動。兒童節的來歷與俄羅斯有重要關聯。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為國際兒童節。
新加坡
在新加坡,兒童節定在每年的10月1日。新加坡節假日法規明確規定,兒童節當天,不僅給幼兒園和小學的小朋友們放假,還要給所有大人放假,以免出現大人都出去上班,沒人陪小朋友玩的情況。在兒童節這天,新加坡最大的國家遊樂場還專門為兒童節制定了一條特殊規定:小朋友要購買全票,大人則要購買半票。
泰國
泰國的兒童節定在每年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當天,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組織都會為孩子們舉行慶祝活動。每年,泰國總理通常都會為當次兒童節定下一個主題。政府的許多辦公部門當天也會開放,其中包括政府大樓、議會大樓和一些軍方機構,有的機構還會舉辦展覽,家長和孩子都可以入內參觀。
朝鮮
在6月1日國際兒童節這天,朝鮮會舉辦大型的慶祝活動,數千名兒童來到當地一處遊樂園內,表演傳統象帽舞、腰鼓舞,彈奏伽倻琴,同外國小朋友一起合唱,參加有趣的遊戲等,很多遊樂場成為歡樂和歌舞的海洋。
瑞典
瑞典的男孩和女孩也擁有各自的兒童節。男孩節在8月7日,又叫「龍蝦節」,孩子們要打扮成龍蝦的樣子表演節目。按照以往的傳統,每年8月7日起,男人們會帶著家裡的男孩乘船出海捕撈龍蝦。如果能滿載而歸,將標誌著這個小男孩一年裡聰明好學,有好運氣。女孩節則在12月13日,又叫「露西婭女神節」。
小編覺得,只要孩子過得開心,每一天都是兒童節。在此祝願全天下兒童節日快樂,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