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警告過孩子「不要得寸進尺嗎?」
你耐著性子陪伴、讀書、買玩具,覺得這一天從財力到人力付出好多,然而孩子還是不高興,於是在某個摩擦點,你突然吼出來「你還想怎樣?」或者冷下臉警告「不要得寸進尺啊!」然後這個忐忑的小人兒哇的哭出來,陪伴和遊戲的樂趣蕩然無存。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天,包括我自己。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一本繪本吧,其實呢,繪本不止能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繪本也可以解決家長的情緒問題,當孩子把自己代入繪本中的孩子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開始是繪本中的家長了。比如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臨睡前的小茉莉,可能她的希望中,我們就是那個可以摘下月亮的爸爸。
艾瑞卡爾的《爸爸,我要月亮》,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這經典包括,厚厚一歲的時候我陪他讀,我們很快樂,他七歲了,再讀起來,仍然會有新的樂趣和感悟,無論是他還是我,今天先說說我的。
小茉莉心血來潮想要月亮,小孩子的心血來潮和大人的蓄謀已久一樣常見,也和大人的蓄謀已久一樣值得重視,於是呢,爸爸就去摘月亮,我們俗語形容家長寵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那要月亮也必然是不給星星,於是這位爸爸,就找到好長好長的梯子,去好高好高的山上,等了好長好長時間,月亮變得足夠小了,然後摘下月亮送給小茉莉玩。小茉莉和月亮高高興興的玩了一陣,月亮不見了,然後過了幾天,小茉莉發現,月亮出現在天上,每天長大一點,最後變成一枚大圓月。
艾瑞卡爾從來不缺想像力,他用畫筆和想像,讓我們覺得摘下月亮是很容易的事情,讓我們覺得摘下月亮很容易的事情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爸爸毫不遲疑的答應,和摘下來之後,輕描淡寫的拿給小茉莉。
艾瑞卡爾用了幾個簡單疊詞和畫面,「好長好長的梯子」「好高好高的山上」「(月亮)越變越小越變越小……」把爸爸的努力寫得特別的有興致和耐心,小茉莉期待月亮嗎?期待啊!小茉莉的爸爸呢?他期待小茉莉的期待呀!小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和他對愛意的需求,是不多也不少的,需要多少呢?當他和你要一個月亮的時候,你有給他摘兩次月亮的耐心,一切就夠啦,相比於月亮,你興致勃勃為了他去努力的樣子,更加讓他覺得被愛。經年帶娃的老母親的經驗是,小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不是你陪他玩,而是,你想陪他玩,他需要知道陪伴是你和他的共同需要,就像他想要月亮的時候,你想為他摘月亮一樣。
這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當你耐著性子陪孩子玩的時候,其實你的不耐煩,孩子是知道的,當你覺得「我都給你買玩具了!」「我放下工作在陪你玩!」的時候,你以為你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可是,對於敏感的孩子來說,你的情緒,就是你的條件呀。他在你的每個不耐煩的眼神,每個壓抑的呼氣中忐忑,可是孩子無法表述這種心情,只好試探性的在「寸」的盡頭踩一腳,激得你說出「不要得寸進尺」的話,然後他明了,你可以給的範圍就是這麼大,很難皆大歡喜是不是?但是,當你和小茉莉爸爸一樣興致勃勃的去完成孩子的心願時候,一切就不一樣了,愛只有變成你們共同需要的時候,才是愛啊。
《爸爸,我要月亮》這本書,圖案畫得像小孩子的剪紙作業,爸爸拿給小茉莉月亮的時候,也是像給她一枚剪紙一樣輕描淡寫。這也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他把一切表現得舉重若輕,使得這本繪本低齡孩子讀起來也趣味無窮,疊詞,簡單的重複,月亮的陰晴圓缺,還有隱藏其中的愛和暖,都是很吸引小孩子的元素,也都是,撒在孩子心中的愛和快樂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