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無條件愛孩子他還是不滿足?因為你的情緒也是你的條件呀

2020-10-20 厚媽讀繪本

你有警告過孩子「不要得寸進尺嗎?」

你耐著性子陪伴、讀書、買玩具,覺得這一天從財力到人力付出好多,然而孩子還是不高興,於是在某個摩擦點,你突然吼出來「你還想怎樣?」或者冷下臉警告「不要得寸進尺啊!」然後這個忐忑的小人兒哇的哭出來,陪伴和遊戲的樂趣蕩然無存。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天,包括我自己。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一本繪本吧,其實呢,繪本不止能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繪本也可以解決家長的情緒問題,當孩子把自己代入繪本中的孩子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開始是繪本中的家長了。比如當孩子覺得自己是臨睡前的小茉莉,可能她的希望中,我們就是那個可以摘下月亮的爸爸。


艾瑞卡爾的《爸爸,我要月亮》,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這經典包括,厚厚一歲的時候我陪他讀,我們很快樂,他七歲了,再讀起來,仍然會有新的樂趣和感悟,無論是他還是我,今天先說說我的。

小茉莉心血來潮想要月亮,小孩子的心血來潮和大人的蓄謀已久一樣常見,也和大人的蓄謀已久一樣值得重視,於是呢,爸爸就去摘月亮,我們俗語形容家長寵孩子「要星星不給月亮」,那要月亮也必然是不給星星,於是這位爸爸,就找到好長好長的梯子,去好高好高的山上,等了好長好長時間,月亮變得足夠小了,然後摘下月亮送給小茉莉玩。小茉莉和月亮高高興興的玩了一陣,月亮不見了,然後過了幾天,小茉莉發現,月亮出現在天上,每天長大一點,最後變成一枚大圓月。

艾瑞卡爾從來不缺想像力,他用畫筆和想像,讓我們覺得摘下月亮是很容易的事情,讓我們覺得摘下月亮很容易的事情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爸爸毫不遲疑的答應,和摘下來之後,輕描淡寫的拿給小茉莉。


艾瑞卡爾用了幾個簡單疊詞和畫面,「好長好長的梯子」「好高好高的山上」「(月亮)越變越小越變越小……」把爸爸的努力寫得特別的有興致和耐心,小茉莉期待月亮嗎?期待啊!小茉莉的爸爸呢?他期待小茉莉的期待呀!小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和他對愛意的需求,是不多也不少的,需要多少呢?當他和你要一個月亮的時候,你有給他摘兩次月亮的耐心,一切就夠啦,相比於月亮,你興致勃勃為了他去努力的樣子,更加讓他覺得被愛。經年帶娃的老母親的經驗是,小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不是你陪他玩,而是,你想陪他玩,他需要知道陪伴是你和他的共同需要,就像他想要月亮的時候,你想為他摘月亮一樣。


這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當你耐著性子陪孩子玩的時候,其實你的不耐煩,孩子是知道的,當你覺得「我都給你買玩具了!」「我放下工作在陪你玩!」的時候,你以為你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可是,對於敏感的孩子來說,你的情緒,就是你的條件呀。他在你的每個不耐煩的眼神,每個壓抑的呼氣中忐忑,可是孩子無法表述這種心情,只好試探性的在「寸」的盡頭踩一腳,激得你說出「不要得寸進尺」的話,然後他明了,你可以給的範圍就是這麼大,很難皆大歡喜是不是?但是,當你和小茉莉爸爸一樣興致勃勃的去完成孩子的心願時候,一切就不一樣了,愛只有變成你們共同需要的時候,才是愛啊。


《爸爸,我要月亮》這本書,圖案畫得像小孩子的剪紙作業,爸爸拿給小茉莉月亮的時候,也是像給她一枚剪紙一樣輕描淡寫。這也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他把一切表現得舉重若輕,使得這本繪本低齡孩子讀起來也趣味無窮,疊詞,簡單的重複,月亮的陰晴圓缺,還有隱藏其中的愛和暖,都是很吸引小孩子的元素,也都是,撒在孩子心中的愛和快樂的種子。

相關焦點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現實中孩子經常會要求媽媽買衣服、買玩具,在媽媽看來,孩子的衣服和玩具都不少,而自己給孩子買的玩具和衣服經常是玩幾下、穿幾天後就被拋諸腦後,這讓她們猶豫是否應該繼續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然而,當她們想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又會開始糾結,因為她們欣賞「無條件養育」的育兒方式,懷疑自己如果拒絕的話,就是沒有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 想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
    問這樣的家長愛不愛孩子,他照樣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愛啊!」可是,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呢?他們感受到的是,只有我聽話,爸爸媽媽才愛我。我不聽話,他們就不愛我。可是作為一個孩子,當然是頑皮淘氣不聽話的時候多,所以,他們覺得「爸爸媽媽不愛我」的時候也是多於被愛的感覺的。
  • 你不會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不曾被無條件的愛過: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第二天起床,明日香忽然發不出聲音了。媽媽甚至沒有覺察到明日香的變化。 在學校,老師提問明日香時,覺察到了她的異常。老師讓媽媽來學校,配合著幫助明日香。媽媽告訴老師:「如果是對著直人(明日香哥哥)說我愛你,我還是能說的,畢竟,他那麼優秀。可是要對著明日香說,我說不出來啊。
  • 別讓愛被條件綁架,無條件的愛就是全盤接納你的孩子
    但從根本上講,還是因為這種愛的附加條件太多令孩子在享受來自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承受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果這種形式的愛得不到改善的話,那麼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必然就會開始牴觸甚至是反抗,因而也就自然與父母隔閡疏遠,嚴重時還會出現敵對的現象。
  • 「無條件的愛」與「愛的邊界」——孩子,這是媽媽給你最好的禮物
    仔仔上周因發燒咳嗽在家休息沒有去學校,憋了一個星期,周六早上我帶他去學畫畫和機器人,他可開心了。課程結束後孩子他爸說,之前疫情期間團了一個兒童年票,可以去樂8小鎮體驗一下職業遊戲。隨後,孩子爸因為要加班送我們到地點以後就去單位上班了,我陪孩子玩。
  • 父母給孩子最好愛不是「無條件滿足」,而是適當控制孩子的要求
    文|空谷幽蘭育兒前言:《顏氏家訓》有言「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隨著每個家庭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家庭教育觀念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在某些家庭中,父母總是習慣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有求必應,從未對孩子說過一個「不」字。在父母的認知世界中,富養孩子成了主流思想,只有滿足孩子的需求,才是正確扮演了好媽媽、好爸爸的角色。可是,真的如此嗎?鄰居家庭經濟條件很富裕,加上老來得子,對孩子可謂是「唯命是從」,只要孩子提出一個要求,夫妻倆就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原來,我們一直誤讀了無條件的愛現如今,但凡一個樂於學習,對自己有要求的家長,都信奉「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在實施過程,我看見父母會一忍再忍之後火山爆發,之後又後悔內疚;也聽見很多父母議論,我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了,為什麼自己孩子還是熊孩子並沒有出現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優秀、獨立、有自信、高合作度。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接下來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平復自己的情緒等等。總的來說:無條件的愛,是無條件、有原則、不求回報、有邊界的愛,滿足的是孩子;溺愛是有條件、無原則、求回報、無邊界的愛,滿足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愛本身是沒有條件的,但對孩子的行為是有要求、有約束、有規則的。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但更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只聽說這個方法對孩子很好。於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誤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愛,結果對孩子聽之任之,反而成了溺愛。到最後,自己還憋了一肚子委屈。在這裡,我將我所學習和理解的無條件的愛,儘量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害?
    「我爸天天就板著個臉,不是這個不對,就是那個規矩。我很煩,我一聽到他說話就討厭,其實有時他說的是對的,可我還是不願意聽,老懟他。」這位年輕的女孩說。專制型父母要求嚴苛、強調無條件服從,多依靠懲罰、強制等手段來教育子女,這類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察覺孩子的不同觀點,期待孩子服從他們的權威,是一種硬控制。
  • 孩子大哭大鬧時,你是不是經常這樣說: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
    生活中,經常聽到媽媽(爸爸、姥姥、奶奶)這樣說:你要再磨嘰,我就不愛你了。你要再往牆上畫,我就不愛你了。你要再不睡覺,我就不愛你了。尤其是在商場,孩子大聲哭鬧,媽媽們最愛這樣說,你再鬧,我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諸如此類,司空見慣。成了不少家長的口頭禪。其實,這是踩了一個坑:傷害孩子的坑。
  • 你愛的是孩子,還是他的成績
    「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現,也不是他的成績,更不是他將來的地位。」「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而重點是「認識人、了解人」。「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播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
  • 被罵仍要媽媽抱,你以為你很愛孩子,但其實孩子比你愛他更愛你
    寶媽心裡不禁泛起了嘀咕:為什麼我剛剛那麼嚴厲地罵了他,他卻還是會立刻問我要抱抱呢?而如果我不願去抱,他竟一直伸手堅持著不放棄?其實答案很簡單,這種越被罵越求抱的行為,都是因為孩子對媽媽無條件的愛!孩子對媽媽的愛是本能且無條件的,但很多父母卻依然習慣於將壞脾氣一股腦傾倒於孩子,大吼大叫歇斯底裡,你可知道這樣的情緒暴力可能真的會傷害到孩子,而且是難以彌補的。
  • 不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
    孩子提出任性的要求,你一般怎麼回答他?很多家長尤其是家裡的老人,過於寵愛孩子,他們基本把「讓孩子高興,讓孩子不哭」作為養育的終極目標,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無理需求都無條件地滿足,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更別說受一點挫折了。
  • 你是在指引孩子,還是利用孩子對你的愛,操控孩子的人生
    你給孩子的教育,是真的在教育孩子,還是在和孩子談條件。一兩歲的孩子,你要給他無條件的愛,你要滿足他,那很容易的,或是說是相對來講要容易很多。不就是吃點東西,不就是玩一會兒,不就是不睡覺,不就是哭鬧兩下嗎。這很容易滿足。但如果是一個成年人,一個三四十歲,或者一個二十來歲的人,他要想別人給他無條件的愛,對方會受不了,因為那個壓力太大了。
  • 還是培育花園|這源於無條件的愛,細水長流
    孩子聽話乖巧時我們都愛,可真正鍛鍊我們愛的能力,卻是他讓我們不開心的時候,比如家長讓孩子學習,孩子就是磨蹭不動,讓孩子睡覺,他也不去,讓孩子好好吃飯,他就是不吃,撒的滿地都是…… 如果在這種時候,你依然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真正從內心裡理解他、喜歡他、包容她,願意傾聽,願意同情他,願意幫助他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才是在事上練,如此,孩子才能感受到你無條件的愛
  •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也許一開始你就想錯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專家和父母都開始相信,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孩子就能快樂成長。但是,當父母真的用「愛和自由」的方式去教導孩子時,卻發現並不如自己想的那麼容易。孩子還是會亂發脾氣,還是會不服管教,甚至越給自由,他的要求就越多。
  • 「沒有獎勵就不做」孩子愛講條件,是因為你沒給他劃好底線
    很多孩子和父母說話,會像個小販一樣,「討價還價」。「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了!」「你不給我買小汽車,我就不走了。」「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離家出走!」滿足他,下次他可能還會「變本加厲」;不滿足,孩子又真不聽話,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辦呢?孩子愛講條件主要有兩大原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