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盧曼(宜昌市外國語高中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對於絕大多數個體來說,都是在某種家庭中長大的,都是在至少有一個親生父母或其他親人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都和家庭有密切聯繫,「我們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是我們的一部分」。
「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顧年幼者並促使其社會化」 ①(《發展心理學》)。
社會化是指個體(兒童)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
一般來說,父母是這一重任的主要責任人,可以這樣說,我們自我照顧、自我發展的第一課都起源於我們如何被照顧和養育。
一項來自Diana Bumrind(1967,1971)的關於父母教養方式與個體發展聯繫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同教養風格和個體發展特徵密切相關。
在兒童成長時期,「父母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父母的接納或回應、要求或控制尤其重要」。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父母的教養類型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溺愛型)、不作為(忽略)型②。(《發展心理學》
父母的反應性
接受性的反應
以孩子為中心
拒絕性的反應以父母為中心
父母的控制性
高控制
權威(民主)型
較高的雙向交流
專制
專制的高壓權力
低控制
放任型
忽視型
忽略、無關緊要、不參與
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了解這四種父母的教養風格。
案例一
有寶媽發問:「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得不行、興奮得不得了,吵不聽、打不行、哄不好,怎麼辦啊?」
一位家長的回答引來眾多點讚:「我會堅定但並非嚴厲地告訴他,寶寶,媽媽知道你這時很開心、也很好奇,所以才會到處跑動喊叫,你喜歡這樣自由自在。
但這是公共場合,很多叔叔阿姨都想安靜的休息。你想,如果在你很想睡覺的時候,媽媽突然大聲的唱歌,你是什麼感覺呢?我們一起想個既能滿足自己,又不打擾別人的辦法,好麼?」
這位家長既及時敏感的回應了孩子、共情到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又溫和堅決的明確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同時給予了孩子相應的自主權,孩子也在這一刻體驗和學習到平等、協商、合作。
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與個體各種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和智力發展相聯繫。
這類父母給予孩子的是靈活又寬鬆、嚴格而友好、信任和抱持性的環境,孩子被允許獨立自主、自由發展,對於孩子的看似「出格」行為,這類父母採用合理、民主的行為控制方式,即通過詢問、監督、設立規則等方式,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以管理孩子的行為,同時自己也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引導。
這種主要通過行為控制來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模式是一種積極的、指導性的教養方式。
因此,孩子的各種欲望能不斷象徵化和升華,孩子也會逐漸知道:我配得上所有的成功和快樂,他們內心關於快樂和成功的定額就可以無限大,他們也不會在潛意識裡給自己設定一個小框架,擔心自己一旦超出框架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類教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表現出更富創造力,同時社會能力也有更好表現。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特別強調孝道,由此衍生出的育兒思想,如「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嚴父慈母」、「棍棒下面出孝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這類育兒思想仍被不少父母奉為經典。
案例二
我以前教過的一位學生,個子高挑修長,每次來探訪我時,總是穿黑色一類的深色服裝。
我好奇的問她是不是特別喜歡這類顏色,她告訴我說,其實她非常喜歡靚麗的顏色,很喜歡看別人穿,甚至很羨慕別人這麼大膽自信的穿活潑靚麗的顏色。她也在家裡試穿過,可是一想到自己要穿這樣的顏色出門,她就渾身不自在,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她回憶起自己的父親,說到這樣一個情景:小時候跟父母參加表姐的婚禮,看到新娘子美麗而幸福的樣子,她回家後也模仿起來,把媽媽的長裙套在自己身上,邊扭邊說自己是新娘子。
正照著鏡子的她,招來父親的一句呵斥:「新娘子?還老娘子哦!這麼小,想什麼呢?!」
「我爸天天就板著個臉,不是這個不對,就是那個規矩。我很煩,我一聽到他說話就討厭,其實有時他說的是對的,可我還是不願意聽,老懟他。」這位年輕的女孩說。
專制型父母要求嚴苛、強調無條件服從,多依靠懲罰、強制等手段來教育子女,這類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察覺孩子的不同觀點,期待孩子服從他們的權威,是一種硬控制。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青人在早年總是被嚴厲、苛刻、刻板的父母打壓,那些關於快樂、成功和攻擊性的需求不能釋放和表達,她逐漸形成一個潛在信念:「我不配享受、也不能享受那些好東西」。以致成年後,她也不好意思、無法感受和享受生活,拒絕美好和取得成功。
因為如果想擁有成功的快樂,後面必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一旦她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親的嚴厲呵斥將在耳邊迴響、嚴厲的眼神將在眼前浮現,所以就只能放棄,這樣比較安全。
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年輕的父母更加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主感、主動性。但一些育兒哲學和原則被斷章取義或誤解。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案例三
前不久,一則來自廣東順德的新聞讓公眾大跌眼鏡。
據當地交警介紹,一輛鄂F號牌重型牽引車行經廣東佛山一路段時,被執勤交警截停檢查,司機出示了假駕駛證。經查,司機陳某2011年因交通肇事罪,被拘役和吊銷駕駛證,後便在網上花1000塊做了假證。
次日,陳某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交警大隊接受處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陳某被處以罰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聽到處理結果後,其父母情緒異常激動:「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為什麼罰那麼重?」
這雖然是極端個例,但也並非少見。我想到有次出差乘坐地鐵時,我聽到一位年輕的媽媽說,小時候自己母親特別嚴厲,所以不想她的寶寶跟她一樣受壓抑受約束,不希望看到他難過,所以他有什麼需求儘量滿足他,也不會對他打罵,希望他能過一個充滿愛的童年。
看著她身邊這個不是在過道裡亂跑亂喊、就是在椅子上躥下跳的小男孩,再看看這位年輕媽媽臉上滿溢出來的憐愛之意,我想起「無條件的愛」這個詞。
這類放任型的父母抱著「只要孩子覺得快樂幸福,我都可以接受」的信念來養育孩子,對孩子表現出無條件的滿足、無盡期望的愛。
真實的社會是有規則和限制的,這樣的愛看似是為了對方竭盡全力,卻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學習的機會,實際上是在用這種態度和方式去束縛對方,是一種軟控制。而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社會能力都表現得比較差。
如果說案例二裡的父親對女兒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滿足了我的要求和期待,我才愛你;而案例三中,在父母這種「無條件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通常會表現出衝動和攻擊性,他們一般比較粗魯,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並且獨立性和成就感較低。」③(《發展心理學》)。
忽略型(不作為)父母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問題中,無力關心和教導孩子,表現出不關心、無要求、冷漠,對孩子的需求大多不理睬或不敏感。
案例四
我接待一位來訪的高一學生,他在今年新高考選科過程中,猶豫不決、焦慮不安。
當我詢問到他是否與父母討論過這個問題時,他輕描淡寫地說到:「說了啊,就簡單提了一下。因為平時我爸都還蠻民主的,這次跟以前一樣,就說讓我自己做決定;我媽呢,在一邊聽到了,沒說話啊。」我默默地看著他,這個孩子的表情慢慢變得沉重了。
在關係到孩子高考選科、大學專業乃至將來職業的重大問題上,這對父母看似非常寬鬆民主,實則是在逃避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
心理學研究和追蹤調查發現,被給予過多獨立決定權的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更差。同時,養育者的長期忽視(隱形虐待)所導致的兒童成長型創傷,「其後遺症會長期而嚴重地影響他們的情緒調節、衝動控制、注意力和認知、解離症狀、人際關係和自我及理性思考的能力。」④(《身體從未忘記》)
愛是無條件的,但關係卻是需要條件的。我們的內心世界都是在跟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人格心理學家JeremyNicholson認為,「與愛不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雙方的合作。愛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關係一定不會是一個人的事。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條件,並在不斷的溝通和承諾中逐步對對方的條件有清晰的認知。」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了解自己、不斷成長自己,根據孩子身心發展成長的規律,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否則就會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的:「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孩子的成長,您的需要,我們的責任。
請聯繫我們,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琚老師13207209158
劉老師18972571588
韓老師13807201555
盧老師15997655100
來源:家兒部
往期推薦
●給媽媽的一封信|祖國母親,我想對您說
●詩歌薈||與高新一起成長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