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害?

2020-12-24 澎湃新聞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盧曼(宜昌市外國語高中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對於絕大多數個體來說,都是在某種家庭中長大的,都是在至少有一個親生父母或其他親人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都和家庭有密切聯繫,「我們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是我們的一部分」。

「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照顧年幼者並促使其社會化」 ①(《發展心理學》)。

社會化是指個體(兒童)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通過社會化,個體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範,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

一般來說,父母是這一重任的主要責任人,可以這樣說,我們自我照顧、自我發展的第一課都起源於我們如何被照顧和養育。

一項來自Diana Bumrind(1967,1971)的關於父母教養方式與個體發展聯繫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同教養風格和個體發展特徵密切相關。

在兒童成長時期,「父母教養方式的兩個維度——父母的接納或回應、要求或控制尤其重要」。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父母的教養類型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溺愛型)、不作為(忽略)型②。(《發展心理學》

父母的反應性

接受性的反應

以孩子為中心

拒絕性的反應以父母為中心

父母的控制性

高控制

權威(民主)型

較高的雙向交流

專制

專制的高壓權力

低控制

放任型

忽視型

忽略、無關緊要、不參與

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了解這四種父母的教養風格。

案例一

有寶媽發問:「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得不行、興奮得不得了,吵不聽、打不行、哄不好,怎麼辦啊?」

一位家長的回答引來眾多點讚:「我會堅定但並非嚴厲地告訴他,寶寶,媽媽知道你這時很開心、也很好奇,所以才會到處跑動喊叫,你喜歡這樣自由自在。

但這是公共場合,很多叔叔阿姨都想安靜的休息。你想,如果在你很想睡覺的時候,媽媽突然大聲的唱歌,你是什麼感覺呢?我們一起想個既能滿足自己,又不打擾別人的辦法,好麼?」

這位家長既及時敏感的回應了孩子、共情到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又溫和堅決的明確了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同時給予了孩子相應的自主權,孩子也在這一刻體驗和學習到平等、協商、合作。

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與個體各種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和智力發展相聯繫。

這類父母給予孩子的是靈活又寬鬆、嚴格而友好、信任和抱持性的環境,孩子被允許獨立自主、自由發展,對於孩子的看似「出格」行為,這類父母採用合理、民主的行為控制方式,即通過詢問、監督、設立規則等方式,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以管理孩子的行為,同時自己也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引導。

這種主要通過行為控制來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模式是一種積極的、指導性的教養方式。

因此,孩子的各種欲望能不斷象徵化和升華,孩子也會逐漸知道:我配得上所有的成功和快樂,他們內心關於快樂和成功的定額就可以無限大,他們也不會在潛意識裡給自己設定一個小框架,擔心自己一旦超出框架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這類教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上表現出更富創造力,同時社會能力也有更好表現。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特別強調孝道,由此衍生出的育兒思想,如「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嚴父慈母」、「棍棒下面出孝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這類育兒思想仍被不少父母奉為經典。

案例二

我以前教過的一位學生,個子高挑修長,每次來探訪我時,總是穿黑色一類的深色服裝。

我好奇的問她是不是特別喜歡這類顏色,她告訴我說,其實她非常喜歡靚麗的顏色,很喜歡看別人穿,甚至很羨慕別人這麼大膽自信的穿活潑靚麗的顏色。她也在家裡試穿過,可是一想到自己要穿這樣的顏色出門,她就渾身不自在,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她回憶起自己的父親,說到這樣一個情景:小時候跟父母參加表姐的婚禮,看到新娘子美麗而幸福的樣子,她回家後也模仿起來,把媽媽的長裙套在自己身上,邊扭邊說自己是新娘子。

正照著鏡子的她,招來父親的一句呵斥:「新娘子?還老娘子哦!這麼小,想什麼呢?!」

「我爸天天就板著個臉,不是這個不對,就是那個規矩。我很煩,我一聽到他說話就討厭,其實有時他說的是對的,可我還是不願意聽,老懟他。」這位年輕的女孩說。

專制型父母要求嚴苛、強調無條件服從,多依靠懲罰、強制等手段來教育子女,這類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察覺孩子的不同觀點,期待孩子服從他們的權威,是一種硬控制。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年青人在早年總是被嚴厲、苛刻、刻板的父母打壓,那些關於快樂、成功和攻擊性的需求不能釋放和表達,她逐漸形成一個潛在信念:「我不配享受、也不能享受那些好東西」。以致成年後,她也不好意思、無法感受和享受生活,拒絕美好和取得成功。

因為如果想擁有成功的快樂,後面必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一旦她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親的嚴厲呵斥將在耳邊迴響、嚴厲的眼神將在眼前浮現,所以就只能放棄,這樣比較安全。

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年輕的父母更加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主感、主動性。但一些育兒哲學和原則被斷章取義或誤解。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

案例三

前不久,一則來自廣東順德的新聞讓公眾大跌眼鏡。

據當地交警介紹,一輛鄂F號牌重型牽引車行經廣東佛山一路段時,被執勤交警截停檢查,司機出示了假駕駛證。經查,司機陳某2011年因交通肇事罪,被拘役和吊銷駕駛證,後便在網上花1000塊做了假證。

次日,陳某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交警大隊接受處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陳某被處以罰款5000元、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聽到處理結果後,其父母情緒異常激動:「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為什麼罰那麼重?」

這雖然是極端個例,但也並非少見。我想到有次出差乘坐地鐵時,我聽到一位年輕的媽媽說,小時候自己母親特別嚴厲,所以不想她的寶寶跟她一樣受壓抑受約束,不希望看到他難過,所以他有什麼需求儘量滿足他,也不會對他打罵,希望他能過一個充滿愛的童年。

看著她身邊這個不是在過道裡亂跑亂喊、就是在椅子上躥下跳的小男孩,再看看這位年輕媽媽臉上滿溢出來的憐愛之意,我想起「無條件的愛」這個詞。

這類放任型的父母抱著「只要孩子覺得快樂幸福,我都可以接受」的信念來養育孩子,對孩子表現出無條件的滿足、無盡期望的愛。

真實的社會是有規則和限制的,這樣的愛看似是為了對方竭盡全力,卻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學習的機會,實際上是在用這種態度和方式去束縛對方,是一種軟控制。而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無論是認知能力,還是社會能力都表現得比較差。

如果說案例二裡的父親對女兒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滿足了我的要求和期待,我才愛你;而案例三中,在父母這種「無條件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往往通常會表現出衝動和攻擊性,他們一般比較粗魯,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並且獨立性和成就感較低。」③(《發展心理學》)。

忽略型(不作為)父母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問題中,無力關心和教導孩子,表現出不關心、無要求、冷漠,對孩子的需求大多不理睬或不敏感。

案例四

我接待一位來訪的高一學生,他在今年新高考選科過程中,猶豫不決、焦慮不安。

當我詢問到他是否與父母討論過這個問題時,他輕描淡寫地說到:「說了啊,就簡單提了一下。因為平時我爸都還蠻民主的,這次跟以前一樣,就說讓我自己做決定;我媽呢,在一邊聽到了,沒說話啊。」我默默地看著他,這個孩子的表情慢慢變得沉重了。

在關係到孩子高考選科、大學專業乃至將來職業的重大問題上,這對父母看似非常寬鬆民主,實則是在逃避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

心理學研究和追蹤調查發現,被給予過多獨立決定權的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更差。同時,養育者的長期忽視(隱形虐待)所導致的兒童成長型創傷,「其後遺症會長期而嚴重地影響他們的情緒調節、衝動控制、注意力和認知、解離症狀、人際關係和自我及理性思考的能力。」④(《身體從未忘記》)

愛是無條件的,但關係卻是需要條件的。我們的內心世界都是在跟父母的關係中形成的。人格心理學家JeremyNicholson認為,「與愛不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一種雙方的合作。愛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但關係一定不會是一個人的事。健康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條件,並在不斷的溝通和承諾中逐步對對方的條件有清晰的認知。」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了解自己、不斷成長自己,根據孩子身心發展成長的規律,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形成良性互動,否則就會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的:「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孩子的成長,您的需要,我們的責任。

請聯繫我們,宜昌市新心家庭教育中心。

琚老師13207209158

劉老師18972571588

韓老師13807201555

盧老師15997655100

來源:家兒部

往期推薦

●給媽媽的一封信|祖國母親,我想對您說

●詩歌薈||與高新一起成長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

在看

相關焦點

  • 愛,還是害?
    對於這種現象,我認為這不是愛,而是害!自從國家投資興建寄宿學校以後,成功解決了留守兒童上學難的問題。周一早送到學校,學生在校生活一周,周五放學後接回。學生在校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在生活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自立,學生按時作息,在規定的時間裡洗澡洗頭洗衣服,做個人衛生。
  • 那些失控的愛,究竟害了多少個孩子
    他還是個孩子,所以你就不能讓讓她?她還是個孩子,她懂什麼?她是小孩子,你跟她計較什麼?小孩子而已啦,你對她發什麼火?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你就不知道哄哄他?還記得這些口頭禪嗎?孩子而已,所以就可以包容無限的過錯,孩子而已,所以各種做事就可以無下限,孩子而已,所以我們就應該肆無忌憚的寵著,或者毫無保留地退讓?
  • 女兒啃漢堡媽媽吃泡麵,或許你以為的「愛」,於孩子而言是害
    比如:為了孩子上學方便,頂著貸款壓力在學校旁邊買下學區房,而自己每天來回上班卻需花費3個小時;即使家裡條件不好,只要孩子想吃的,哪怕是天價車釐子,父母還是會省吃儉用買回來嘗鮮。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是這些父母以為「愛」,真的是在為孩子好嗎?會不會你以為的「愛」可能是害?
  • 「富養」不是愛,會害了孩子嗎?
    文|糯媽育兒經自從「孩子」從媽媽的肚子裡爬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家裡「最核心」的存在,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並且從來不求回報,才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第一位,捧在手心怕碎含在嘴裡怕化,每個父母都希望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孩子,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可有時候這種無私的愛卻成了溺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 搶跑式教育,是愛還是害?
    1搶跑式教育 ,是愛還是害?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火了,全網都在誇顧佳的教科書式育兒,當我看到顧佳為了讓兒子進入貴族幼兒園,又是巨額貸款買房,又是給王太太提鞋的,我也感觸頗深,是啊,在老母親眼中,只要能把孩子培養成才,付出多少都值得。
  • 9條父母日常最愛犯的「蠢錯誤」,你以為是愛,但卻害了孩子
    9件父母最愛做的蠢事,你以為是愛,但卻害了孩子。孩子出生猶如一張白紙,日後的絢麗色彩全憑父母描繪以及影響。俗話講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就可以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深遠。2.孩子想自己吃飯,我們說:你吃飯弄得到處都是,還特別慢...還是媽媽餵吧!
  • 6歲送去英國,低齡留學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低齡留學這些年成了熱門話題,比起大學以後再考慮出國留學,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學業負擔,時間上可能會來不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低齡留學。但對小留學生來說,他們很多還是14歲到18歲的孩子,比起成年學生,他們在海外的生活情況和生活能力更令人擔憂,人們重新開始審視低齡留學。到底從小送出國,對孩子是愛還是害呢?
  • 浙大,「留校察看」是愛還是害?
    不過,在面對「留校察看」還是「開除學籍」這道選擇題時,浙大在本該嚴厲的地方,選擇了寬容。要知道,浙大的「留校察看」處分,對努某根本起不了半點作用。因為努某是2016屆的學生,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浙大如何「留校察看」?人都畢業了,都不在學校了,誰來「察看」努某?當努某的處分期滿,學校是撤銷處分還是不撤銷處分?
  • 老人帶娃時的這4個習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導讀:老人帶娃時的這4個習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老人帶娃時的這4個習慣,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儘早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是對孩子的愛而不是害
    這樣我可以先躲到你的座位下面。我愕然:媽媽考試不能帶你去的,而且考官守著門,你進不去的......女兒:我就想看看你是怎麼考試的嘛!我保證躲在桌子下面不說話搗亂的......看著小傢伙覺得很委屈的樣子,我不禁啞然失笑,同時也覺得讓孩子懂得規則意識的必要性。
  • 「神童」論文:拔苗助長式教育,究竟是超前的愛,還是無知的害?
    從該次案件而言,或許我們能看到中國學術造假的社會問題;或許我們也能看到「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深度含義;或許我們還能看到父母對孩子的那份用力過猛的愛。可時間卻會一視同仁:你替孩子走的路程,終究會演變成他成長的大坑。
  • 孩子食物太精細,不是「愛」而是「害」
    孩子食物太精細,不是「愛」而是「害」 2020-06-30 0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不分床對孩子成長是利還是弊?孩子長大了還不分床,到底是愛,還是害?
    然而,如果父母一直陪伴孩子,不分床,對孩子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現 實中,甚至有父母沒有和孩子分床長達19年。孩子長大了還不分床,到底是愛,還是害?專家表示,家長應溫柔地堅持,儘早和孩子分床睡,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 意識。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所認為的"愛孩子",或許是在"害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從來都不能審視自己,我們總覺得教育孩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你所謂的愛孩子有可能只是害了孩子。其實這一檔節目我們完全可以了解到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孩子就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而現如今父母與孩子之間之所以存在著一些問題,就是因為溝通和理解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缺位。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了父母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愛護自己的孩子。
  • 用心良苦,幼兒家長給孩子配備錄音筆,是愛還是害?
    未曾想到,在給一個小男孩脫衣服的時候,從他身上竟然掉下來一隻錄音筆,聽到裡面錄製的內容,老師非常委屈、生氣,園長知道後,聯繫寶媽,建議寶媽給孩子退園。原來,寶媽因為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受到傷害,非常的擔心,所以每天上學前,都將充滿電的錄音筆開機藏在孩子的衣服裡。
  • 晚一年上學,對孩子是愛還是害?尤其是男孩,這件事越早知道越好
    一、晚一年上學,對孩子是愛還是害看過綜藝節目《爸爸是超人》的朋友都知道,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憑藉著高情商和暖男氣質,被網友圈粉無數。可你知道嗎?當時已經到達上學年齡的嗯哼小朋友,卻並沒有像同齡人一般去幼兒園上學。
  • 奶奶的一個舉動讓孩子患上大病,這些錯誤的疼娃方式是愛更是害!
    孩子出生,不僅父母疼愛,孩子也更是爺爺奶奶的心頭愛。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嘴裡怕化,捨不得打也捨不得罵,孩子一哭,更是讓爺爺奶奶心疼。,有些錯誤的疼娃方式是愛更是害!在我之前上班的早教中心裡,有個孩子因為上了一節課後出現皮膚過敏而想退課。從她奶奶口中得知,孩子從出生開始,很少到接觸外界,甚至很少出門玩。而且為了防止孩子生病,家裡不僅一塵不染,而且幾乎是做到了極致。無論是孩子接觸到的玩具、衣服、還是房間地面等,每天都會用消毒水消毒,所以導致了她從小就喪失了抵禦外界細菌的能力。養的精細不是壞事,但養育孩子時的過度保護是愛更是害!
  • 教育不是恐嚇,切莫因為你的無知而害了孩子
    她先問:「你為什麼喜歡跟爸爸、媽媽、弟弟睡在一起,你能告訴我原因嗎?」孩子搖頭,不吭聲。媽媽又問:「是因為弟弟睡著後,所以你也想跟我們一起睡嗎?」孩子點頭。媽媽又反問:「那你覺得弟弟可以睡小房間了嗎?」孩子說:「可以。」媽媽又問:「如果弟弟不願意的話,你能不能幫我?」孩子:「嗯。」「那我們晚上試一下可以嗎?」孩子:「嗯。」
  • 媽媽最愛這3個動作,爽了自己,可害了孩子
    媽媽最愛這3個動作,爽了自己,可害了孩子 正常情況下,寶寶都是和粑粑麻麻同個房間睡覺,這也是天下父母的共性。養兒一百歲,擔心九十九。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誰家女性不愛美,特別是當了媽媽的女性,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都會想盡辦法把自己整的美美的。實際上,許多媽媽都十分注意自己的皮膚,都會購買一些美容產品或是美容器具,可以輔助美容的電子產品。
  • 女童3歲被餵到70斤,是愛還是害
    不少網友在視頻下面留言:要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有網友指責父母故意把孩子當做搖錢樹!後續來了,女孩的父母分別發聲:家裡有錢,僅僅是孩子出生就肥胖,而且也喜歡吃,視頻也是記錄孩子的生活而已,不存在把孩子當做吃播賺錢,以及虐待孩子一說。但是網友們並不接受女孩父母的說法,而且感覺女孩媽媽的說辭是沒有弄清楚網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