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最討厭兩種人:一是有種族歧視的; 二是黑人;三是不識數的。」
讓人氣憤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種族歧視現象一直都存在,其中最大的受害人便是黑人。
就在上個月,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46歲黑人男子在街頭被白人警察公開處以私刑致死。
而在短短幾天內,美國的鄰國加拿大又傳出警方將一黑人女子推下陽臺致死的新聞。
將種族歧視一下子拉回了公眾視野,成為了風口浪尖的弄潮兒。
這兩起事件立即在黑人民眾當中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和加拿大黑人們紛紛湧上街頭,展開一場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場面一度失控。
0101
去年電影《綠皮書》問世,一經上映便囊括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男配角獎三項大獎,被一些網友譽為奧斯卡近十年最佳影片。
影片於去年三月初在中國大陸上映,僅四天時間,票房就高達1.34億,坐穩了收視冠軍的寶座。
影片主要講述了保鏢託尼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綠皮書》大火的背後,除了具有溫暖和具有批判性的情節,更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
什麼是「綠皮書」?
別誤會,和書皮顏色無關。
它的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出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彼時,在美國南部多州,種族歧視現象仍十分嚴重。
為了黑人出行安全,維克多·雨果·格林寫下這本手冊,詳細記錄了各城市允許黑人出入的旅店、餐廳、加油站……
簡單來說,手冊沒標註的那些地點,黑人前往很可能有危險。
是不是覺得很荒唐?沒錯,然這就當時美國社會真實的狀態。
黑人,像一根活在夾縫裡的草芥,風雨飄搖,卑躬屈膝,他們是沒有自由平等可言的。
雖然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有著「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銘文,但是人權喪失、種族歧視的現象從未在現實生活中消失。
影片開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主人公託尼家中來了兩個黑人維修工,他的妻子招待了他們並為他們提供果汁。
這一幕被剛睡醒的託尼看見,將黑人用過的杯子直接丟進了垃圾桶裡。
從這一情節便可看出,託尼對黑人有著深深地歧視,這也為他在日後面對僱主唐時所表現的一舉一動做了完美的鋪墊。
0202
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就把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大量的非洲黑人來到了美洲。他們被稱為「非洲裔美國人」。
這些被販賣到美洲做奴役的黑人從最初的700人到2006年已經有3700萬,佔全國人口12.4%。從殖民地時期到南北戰爭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期間,資產階級對黑人的奴役、歧視和壓迫從未停止過。
數千萬人苟活地居住在白人統治的地區中,他們沒有電影中唐.謝利的成就和金錢,也沒有像託尼這樣萬能的司機朋友。黑人的自由權、公民權和選舉權直到1870年通過的憲法才被重新賦予回來。
雖然在三權恢復後黑人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平等,但是歧視現象依然處處可見。憲法的修改廢除了奴隸制,賦予了黑人平等權,但是根深蒂固的歧視思想讓白人又制定了「隔離但平等」的政策——《吉姆·克勞法》。
隔離措施將「非洲裔美國人」和「歐洲裔美國人」以黑白膚色分開。隔離從田納西州的鐵路交通上開始,他們為白人和有色人種提供平行的、隔離的車廂,不同人種間座位分立,又或者是提供擋板,將區域分開
在《綠皮書》中,唐.謝利被白人拒絕使用洗手間,拒絕一起在餐廳進餐,甚至美國南部設置了日落城,只有晚上黑人才能出來活動。
這種限制和隔離是絕對的,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無論平民還是像唐.謝利這種音樂家。
據現代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在全美國,白人家庭年均收入為6.2萬美元,黑人家庭只有4.1萬美元,後者收入僅是前者的66%。
另外,美國有75%的白人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只有45%上下;白人的貧困率是8%,黑人貧困率是白人的3倍。此外,黑人佔所有美國無家可歸者的40%以上,至少20%的黑人沒有醫療保險,這個比例也比白人高出許多。
即使是在現在,黑人在美國及一些歐洲地區的生活狀況還是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0303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不是我很喜歡多次強調黑人的權利,而是很有必要,我才這麼做。」
由他直接引導了蒙哥馬利抗議運動,伯明罕抗議運動,華盛頓遊行解放黑人自由的示威抗議活動。
他把黑人牧師作為民權運動領袖的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喚起了南方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伯明罕勝利的影響下,約900座南方城市的黑人在1963年進行了非暴力直接行動,從紐約到加州有100萬人舉行了聲援示威。結果南方261座城市取消了種族隔離。
並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一次顯示黑人爭取自由的決心的大會,對新民權法的通過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馬丁·路德·金對擺脫種族歧視有著裡程碑般重大貢獻,諾貝爾和平獎他當之無愧,他是世界上獲得此獎項最年輕的人。
他為解放黑人自由而生,也死於種族歧視者的暗槍之下,年僅39歲,令人扼腕。
提到為黑人事業做出的貢獻,就不得不再提另一位偉人——前南非總統曼德拉。
南非?這怎麼會跟種族歧視扯到一塊?
這就得提到南非人口的構造,南非有相當多的白人,他們都是歐洲殖民者的後裔。
為此種族歧視在南非一度也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
為了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曼德拉進行了長達50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鐵窗面壁28年。最終,從階下囚一躍成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為新南非開創了一個民主統一的局面。
南非終身名譽總統,因臉上常帶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稱之為「微笑大使」。
跟馬丁路德金一同,他95歲的一生,也傾獻給了種族歧視,解放黑人的思想政治運動中。
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
0404
影片《綠皮書》,中國的宣傳海報上有這八個字:兩種人生,一段旅程。
音樂家和司機託尼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以託尼的性情本不可能與唐有過多的交際,然命運使然,他成為了唐的司機。一路上兩個人不斷磨合,最終成為彼此的良師益友。
唐是高高在上的音樂家,坐擁豪華宮殿,卻囿於黑人身份,讓他倍感孤獨。
影片中,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叫託尼給他準備一瓶紅酒。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飲酒自樂。
而託尼只是一個普通的酒保,生活在底層,為了賺取50美元一口氣吃下26個漢堡。
但在這一路前進中,二人被彼此互相感染影響,共同改變和成長。
託尼教會了唐生活需要情調式的高雅,更需要接地氣式的灑脫。
在託尼給唐吃炸雞這一段便能提現的淋漓盡致。
託尼對唐說了這樣一段話:「不管做什麼都要傾盡全力,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當作是最後一頓。」這樣活著才算痛快。
唐則教會了託尼做人需要的分寸感和原則。
還是吃炸雞那段,骨頭可以拋出車窗外,因為流浪貓狗會吃掉,但塑料杯不可以,這是在破壞環境。
路過無人看守的玉石攤,即便是玉石掉在地上,也不能隨意拿走,否則即為偷盜。
在唐的約束下,託尼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漸改善自己的陋習。
要說影片最有愛的時刻之一,莫屬唐教託尼措辭寫信給妻子啦。
「親愛的德落芮絲(dear,寫成了鹿deer),我見到了這個鎮上高度領先的公民,那些人愛說大話,所有人。不過你知道,我應付的來,我很能吹牛的…」
在唐的指點下:
「親愛的德洛芮絲,每當想起你,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愛荷華美麗的平原。你我之間的距離使我倍受煎熬,沒有你在我身旁,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
前言不搭後語的流水帳瞬間變成一段優美的散文,如果你是託尼的妻子,你會不會因為這段曼妙的文字而倍受感動?
唐和託尼的性格截然相反,儼然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最後卻殊途同歸,仿佛永遠分離,卻又註定相依。
0505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讓人難忘:
「成為一個天才還不夠,還要有勇氣去改變人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眾人看來這是一種魯莽又愚蠢的行為,唐怎會不知,卻還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南下之路。
影片最後,唐和託尼驅車來到一家橘鳥酒吧,這裡全都是生活在底層普通的黑人們,他們對唐和託尼的到來倍感好奇,卻還是給予了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
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始終存在的,想要徹底改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的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黑人積極的展開自我救贖之路。
名副其實享譽全球的人——歐巴馬,他在選舉中勝出,可以說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代表了黑人的崛起以及社會文明的進步,種族歧視已經慢慢地淡化在大眾視野,屬於黑人的自由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END——
「我有一杯酒,可以慰風塵!」作者天沐@心懷善意917,坐標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