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五項提名獎《綠皮書》:種族歧視是黑人一生都難以逾越的檻

2020-12-08 心懷善意917

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最討厭兩種人:一是有種族歧視的; 二是黑人;三是不識數的。」

讓人氣憤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種族歧視現象一直都存在,其中最大的受害人便是黑人。

就在上個月,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46歲黑人男子在街頭被白人警察公開處以私刑致死。

而在短短幾天內,美國的鄰國加拿大又傳出警方將一黑人女子推下陽臺致死的新聞。

將種族歧視一下子拉回了公眾視野,成為了風口浪尖的弄潮兒。

這兩起事件立即在黑人民眾當中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和加拿大黑人們紛紛湧上街頭,展開一場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場面一度失控。

0101

去年電影《綠皮書》問世,一經上映便囊括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男配角獎三項大獎,被一些網友譽為奧斯卡近十年最佳影片。

影片於去年三月初在中國大陸上映,僅四天時間,票房就高達1.34億,坐穩了收視冠軍的寶座。

影片主要講述了保鏢託尼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綠皮書》大火的背後,除了具有溫暖和具有批判性的情節,更是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

什麼是「綠皮書」?

別誤會,和書皮顏色無關。

它的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出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彼時,在美國南部多州,種族歧視現象仍十分嚴重。

為了黑人出行安全,維克多·雨果·格林寫下這本手冊,詳細記錄了各城市允許黑人出入的旅店、餐廳、加油站……

簡單來說,手冊沒標註的那些地點,黑人前往很可能有危險。

是不是覺得很荒唐?沒錯,然這就當時美國社會真實的狀態。

黑人,像一根活在夾縫裡的草芥,風雨飄搖,卑躬屈膝,他們是沒有自由平等可言的。

雖然在美國《獨立宣言》中有著「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銘文,但是人權喪失、種族歧視的現象從未在現實生活中消失。

影片開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主人公託尼家中來了兩個黑人維修工,他的妻子招待了他們並為他們提供果汁。

這一幕被剛睡醒的託尼看見,將黑人用過的杯子直接丟進了垃圾桶裡。

從這一情節便可看出,託尼對黑人有著深深地歧視,這也為他在日後面對僱主唐時所表現的一舉一動做了完美的鋪墊。

0202

從15世紀開始,歐洲殖民者就把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大量的非洲黑人來到了美洲。他們被稱為「非洲裔美國人」。

這些被販賣到美洲做奴役的黑人從最初的700人到2006年已經有3700萬,佔全國人口12.4%。從殖民地時期到南北戰爭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期間,資產階級對黑人的奴役、歧視和壓迫從未停止過。

數千萬人苟活地居住在白人統治的地區中,他們沒有電影中唐.謝利的成就和金錢,也沒有像託尼這樣萬能的司機朋友。黑人的自由權、公民權和選舉權直到1870年通過的憲法才被重新賦予回來。

雖然在三權恢復後黑人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平等,但是歧視現象依然處處可見。憲法的修改廢除了奴隸制,賦予了黑人平等權,但是根深蒂固的歧視思想讓白人又制定了「隔離但平等」的政策——《吉姆·克勞法》。

隔離措施將「非洲裔美國人」和「歐洲裔美國人」以黑白膚色分開。隔離從田納西州的鐵路交通上開始,他們為白人和有色人種提供平行的、隔離的車廂,不同人種間座位分立,又或者是提供擋板,將區域分開

左為白人洗手池,右為黑人洗手池

在《綠皮書》中,唐.謝利被白人拒絕使用洗手間,拒絕一起在餐廳進餐,甚至美國南部設置了日落城,只有晚上黑人才能出來活動。

這種限制和隔離是絕對的,沒有任何特殊待遇,無論平民還是像唐.謝利這種音樂家。

據現代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在全美國,白人家庭年均收入為6.2萬美元,黑人家庭只有4.1萬美元,後者收入僅是前者的66%。

另外,美國有75%的白人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只有45%上下;白人的貧困率是8%,黑人貧困率是白人的3倍。此外,黑人佔所有美國無家可歸者的40%以上,至少20%的黑人沒有醫療保險,這個比例也比白人高出許多。

即使是在現在,黑人在美國及一些歐洲地區的生活狀況還是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0303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不是我很喜歡多次強調黑人的權利,而是很有必要,我才這麼做。」

由他直接引導了蒙哥馬利抗議運動,伯明罕抗議運動,華盛頓遊行解放黑人自由的示威抗議活動。

他把黑人牧師作為民權運動領袖的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喚起了南方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伯明罕勝利的影響下,約900座南方城市的黑人在1963年進行了非暴力直接行動,從紐約到加州有100萬人舉行了聲援示威。結果南方261座城市取消了種族隔離。

並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一次顯示黑人爭取自由的決心的大會,對新民權法的通過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馬丁·路德·金對擺脫種族歧視有著裡程碑般重大貢獻,諾貝爾和平獎他當之無愧,他是世界上獲得此獎項最年輕的人。

他為解放黑人自由而生,也死於種族歧視者的暗槍之下,年僅39歲,令人扼腕。

提到為黑人事業做出的貢獻,就不得不再提另一位偉人——前南非總統曼德拉。

南非?這怎麼會跟種族歧視扯到一塊?

這就得提到南非人口的構造,南非有相當多的白人,他們都是歐洲殖民者的後裔。

為此種族歧視在南非一度也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

為了推翻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曼德拉進行了長達50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鐵窗面壁28年。最終,從階下囚一躍成為南非第一任黑人總統,為新南非開創了一個民主統一的局面。

南非終身名譽總統,因臉上常帶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稱之為「微笑大使」。

跟馬丁路德金一同,他95歲的一生,也傾獻給了種族歧視,解放黑人的思想政治運動中。

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

0404

影片《綠皮書》,中國的宣傳海報上有這八個字:兩種人生,一段旅程。

音樂家和司機託尼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以託尼的性情本不可能與唐有過多的交際,然命運使然,他成為了唐的司機。一路上兩個人不斷磨合,最終成為彼此的良師益友。

唐是高高在上的音樂家,坐擁豪華宮殿,卻囿於黑人身份,讓他倍感孤獨。

影片中,他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叫託尼給他準備一瓶紅酒。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飲酒自樂。

而託尼只是一個普通的酒保,生活在底層,為了賺取50美元一口氣吃下26個漢堡。

但在這一路前進中,二人被彼此互相感染影響,共同改變和成長。

託尼教會了唐生活需要情調式的高雅,更需要接地氣式的灑脫。

在託尼給唐吃炸雞這一段便能提現的淋漓盡致。

託尼對唐說了這樣一段話:「不管做什麼都要傾盡全力,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當作是最後一頓。」這樣活著才算痛快。

唐則教會了託尼做人需要的分寸感和原則。

還是吃炸雞那段,骨頭可以拋出車窗外,因為流浪貓狗會吃掉,但塑料杯不可以,這是在破壞環境。

路過無人看守的玉石攤,即便是玉石掉在地上,也不能隨意拿走,否則即為偷盜。

在唐的約束下,託尼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逐漸改善自己的陋習。

要說影片最有愛的時刻之一,莫屬唐教託尼措辭寫信給妻子啦。

「親愛的德落芮絲(dear,寫成了鹿deer),我見到了這個鎮上高度領先的公民,那些人愛說大話,所有人。不過你知道,我應付的來,我很能吹牛的…」

在唐的指點下:

「親愛的德洛芮絲,每當想起你,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愛荷華美麗的平原。你我之間的距離使我倍受煎熬,沒有你在我身旁,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

前言不搭後語的流水帳瞬間變成一段優美的散文,如果你是託尼的妻子,你會不會因為這段曼妙的文字而倍受感動?

唐和託尼的性格截然相反,儼然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最後卻殊途同歸,仿佛永遠分離,卻又註定相依。

0505

影片中有一句臺詞,讓人難忘:

「成為一個天才還不夠,還要有勇氣去改變人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眾人看來這是一種魯莽又愚蠢的行為,唐怎會不知,卻還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南下之路。

影片最後,唐和託尼驅車來到一家橘鳥酒吧,這裡全都是生活在底層普通的黑人們,他們對唐和託尼的到來倍感好奇,卻還是給予了他們最熱烈的掌聲…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還站立著的話。」

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始終存在的,想要徹底改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的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黑人積極的展開自我救贖之路。

名副其實享譽全球的人——歐巴馬,他在選舉中勝出,可以說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代表了黑人的崛起以及社會文明的進步,種族歧視已經慢慢地淡化在大眾視野,屬於黑人的自由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END——

「我有一杯酒,可以慰風塵!」作者天沐@心懷善意917,坐標大連。

相關焦點

  • 種族歧視?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高雅黑人和低俗白人的故事
    選材標新立異與通常的種族歧視電影不同,沒有局限在對歷史事件縱向的回溯或對個人事跡橫向的展示,而是指向一個人生而孤獨的至暗時刻,並通過黑人與白人、富人與窮人的身份置換讓本已僵化的主題呈現出張弛有度的戲劇感。不論何種膚色、何種性取向、何種階級,孤獨才是每個人需要畢生攻克的難題。
  •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歧視
    近年來,關於種族平權尤其是黑人平權的電影,逐漸成為好萊塢的顯學,比如《為奴十二年》《芝加哥》《月光男孩》等,它們往往會成為第二年奧斯卡等頒獎禮上的大贏家。2018年同樣不例外,除了《綠皮書》之外,甚至就連商業電影《黑豹》都試圖憑藉著黑人題材競爭奧斯卡最佳電影。
  • 《綠皮書》:故事縱然感人,種族歧視不得解決,也難得到黑人認同
    在目前這樣的黑人運動下,讓我想起了一部主題是反種族歧視的電影——《綠皮書》。真實故事背景下的種族歧視《綠皮書》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除了片中講述的反歧視的政治意圖,還力圖描述出一個偉大卻也溫馨的故事。《綠皮書》的故事是有真實歷史人物原型的,影片的時代背景就在上世紀黑人運動前夕,那是美國的種族歧視浪潮翻湧的最嚴重的時期。
  • 除了綠皮書,這5部種族歧視電影,每一個都給了我們前行的力量!
    種族歧視問題,自從美國建國至今,就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為了種族而鬥爭的人也一直都是大有人在。總統林肯就曾發動南北戰爭,為了就是消滅黑人奴隸制。曼德拉總理也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反對黑人奴隸制。但是在這期間也發生過很多個人英雄般的事跡。他們在為了自己的每一份權益而鬥爭。
  • 奧斯卡最佳《綠皮書》,白皮糙漢和禁慾黑人CP感十足!
    被《紐約時報》評為「讓你在十年後還能拿出來回味」的熱門電影《綠皮書》奪得了91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大獎,還拿下了最佳男配和最佳原創劇本獎。在整個頒獎季,《綠皮書》共獲得了56項提名,24次大獎,可謂是風光無限。
  • 奧斯卡大熱門《綠皮書》|「高級」邊緣人,不夠白,也不夠黑
    除了這些口碑佳作,去年在多倫多電影節大放異彩的《綠皮書》也有著很高的出鏡率,拿下今年金球獎最佳影片(音樂/喜劇類)、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並獲奧斯卡(2019)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等五項提名。
  • 奧斯卡獲獎名單公布,《綠皮書》榮獲三個獎項,實至名歸
    2019年2月25日早上,奧斯卡典禮直播開始。奧斯卡是美國為表彰在電影業有成就的一項獎項,目的是為了獎勵更多人的電影創作,同時也為了電影業的發展而做出的獎項。能夠獲得奧斯卡獎的演員或者作品,都是對他們努力的肯定。小編覺得能夠獲得奧斯卡獎的人,都有令人欽佩的。
  • 重溫奧斯卡,《綠皮書》只是「政治正確」,還是人間溫情?
    01重溫奧斯卡,《綠皮書》只是「政治正確」,還是人間溫情?回顧以往的奧斯卡獎項,去年獲得最佳影片大獎的電影是一部講述種族歧視的電影。我們都知道,在英美國家,種族歧視、女權主義等等被看作是政治正確,這樣的一部電影也被很多人當作是「政治正確」,在如此風向標之下,這樣的電影才能獲得奧斯卡大獎。
  • 「種族歧視」是個框,黑人兄弟往裡裝
    ,經常會被白人老爺「種族歧視」。黑人的命貴,其他人的命是可以忽略的,黑人的權益是不能被侵害的,其他人的權益都是無所謂的。所以,一旦黑人上街抗議「被歧視」,最緊張的是路邊的商店。因為這些抗議種族歧視的黑人兄弟們,總會順帶光顧這些商店,正義的抱點東西走,沒人敢說半個不字。對於店主來說,破財就破財吧,總比丟命好,更況且對方可是「反抗種族歧視的正義之師」。
  • 《綠皮書》:黑人與白人形象的錯位,讓觀眾看到了人性最初的溫情
    斬獲2019年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義裔美國白人託尼被美國著名黑人鋼琴家唐納德僱傭為巡演途中的司機兼保鏢,在旅途中發展出一段跨越種族和階級的友誼。故事發生地設定在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的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唐納德和託尼深入到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南部地區,兩人身上各自展現出的白人和黑人形象與傳統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兩個形象錯位的人從彼此不滿到彼此適應並嘗試改變直至最終消除偏見彼此接納,讓觀眾從種族歧視的陰雲中看到了人類平等共處的光芒和人性最初的溫情。
  • 電影《綠皮書》|一場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
    導讀:種族主義歧視看似很遙遠,但看完影片後還是有挺深的感觸。影片中,階層、膚色、性格天壤之別的兩個人,通過完成一段旅程而成為了一生朋友。這段旅程何嘗不是一段跨越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層的人性之旅,也是和解與救贖之旅啊!
  • 不看這部《綠皮書》就不知道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麼嚴重
    弗洛伊德事件不斷的在全球發酵,一些不知情的網民們是不是還原以為歐美國家的種族都是非常平等非常和諧的呢?其實不然,很多美國的電影都是在強烈的反應種族問題給人帶來的巨大傷害,下面我就盤點一下我看過的幾部有關於美國種族問題的電影。
  • 從《綠皮書》《無法觸碰》看待黑人白人之間的問題
    本人從《綠皮書》《無法觸碰》兩部影片之中找到了黑人白人之間主要的問題-教育。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部電影。《綠皮書》:美國拍攝,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託尼(黑人)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出發,到美國的南方地區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 看了讓人想吃炸雞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到底有啥魔力?
    91屆奧斯卡轟轟烈烈落下帷幕,但奧斯卡這陣風卻不會斷。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獎作品《綠皮書》在國內已經上映了。剛一上映,就引發了大家的強烈討論。奧斯卡的歷屆獲獎影片都是偏文藝,偏歐美主流的,對於這種類型的作品,國內的觀眾一般都不太感冒。
  • 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2、《綠皮書》——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綠皮書》就是一部深刻展示和探討種族歧視的電影。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綠皮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成為當屆奧斯卡最大贏家。雖然當時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宣言》,廢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隸制,但有色人種低人一等的觀念仍未改變,黑人並沒有獲得和白人同等的權利。在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間,還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越往南方走,情況就越惡劣。很多地方黑人說不能去的,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嚴重的還會涉及到人身安全。
  • 《綠皮書》:外界歧視與自我認同的對抗故事
    今年頒出的第91屆奧斯卡,《綠皮書》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三項大獎,成為當晚大贏家。同時,這部電影的獲獎在網絡平臺上也引起了無數的爭論,有人說電影質量過關,獲獎是實至名歸,也有人說電影不過是奧斯卡持續沉迷於種族和諧的幻想之作,總之眾說紛紜,而電影之所以引起這麼多的討論,也是因為他的題材——美國的種族關係問題。
  • 隱藏在《綠皮書》裡的美國南方
    剛剛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黃袍加身,榮膺「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將於3月1日在國內公映。從劇情來看,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黑人鋼琴家謝利在白人司機託尼利普的陪伴下,在種族歧視傳統根深蒂固的美國南方各州巡演的故事。
  • 10個故事告訴你,為什麼奧斯卡金像獎給《綠皮書》
    你看,影片中的酒出現的場合,次數,都像是完美答案。孤獨的黑人雪莉,經過敞開心門,嘗試和種族和解,試著融入白人。這樣一個黑人生命的成長軌跡在一次次喝酒中完成。7肢體語言《綠皮書》讓我潸然淚下,都是在肢體語言出現的。巡演的路途中,白人和黑人停下來等紅燈。旁邊車輛裡的兩個白人,看到白人給黑人開車的場景,露出驚訝的眼神。坐在後座的黑人,不安地把左手搭在右手上,頭轉向了窗戶外。
  • 馬雲爸爸看了三遍的《綠皮書》講的是什麼?
    91屆奧斯卡最熱門電影《綠皮書》開始火熱登錄國內各大院線。馬雲爸爸接受採訪說,這部電影看了三遍。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部最近火熱的電影。劇情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黑人鋼琴家唐,因工作需要去種族歧視特別嚴重的南部地區,僱傭了一位白人託尼作為自己的司機兼保鏢。而這個保鏢,原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者,對黑人有著深深的偏見。
  • 電影《綠皮書》的暗示和啟發:騷亂之際再談黑人的身份構建與認同
    2019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講述了非裔美國鋼琴家唐·謝利在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託尼的陪同與保護下,拿著黑人旅行指南「綠皮書」,前往種族隔離制度盛行、反對黑人呼聲較高的美國南方進行巡演的故事。在這段旅程中,種族歧視的壓迫,自我身份認同的困惑,使得黑人鋼琴家謝利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