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離世 曾參加開國大典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離世 曾幫老舍打贏官司

左圖為沙博理與夫人鳳子的新婚照片。

上圖為沙博理出席全國政協會議。

隨著歲月的流逝,雖然我從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國味兒,但我越來越感到中國是我的國家,我的家園,我的家庭。中國社會有一種從容舒適的溫暖和親切感,我希望永遠不要改變。

——沙博理

著名美裔中國籍翻譯家、作家、中國外文局和人民畫報社老專家、中國對外傳播領域的傑出代表沙博理(Sidney Shapiro),於2014年10月18日8時30分在北京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8歲。沙博理也是年齡最大、任期最長的外裔全國政協委員。隨著他的離去,他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由此終結。

據悉,沙博理的遺體送別儀式將於10月24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東禮堂舉行。

譯著達一千萬字

沙博理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聲音和促進中外文化交往,其譯著總字數約一千萬字。沙博理曾如此寫道:「翻譯中國文學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樂趣。它使我有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中國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

沙博理從未想到,他當了一輩子的翻譯。新中國成立後,沙博理成為對外文化聯絡局一名英文翻譯,1951年10月,他與葉君健、楊憲益、戴乃迭共同創辦了英文版《中國文學》,並從事譯審工作。

作為新中國文學向西方傳播的前驅使者,他相繼翻譯了在美國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紅色中國」的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蠶》,以及 《林海雪原》《保衛延安》《創業史》《月芽》《孫犁小說選》等作品。有關專家評價道,他所翻譯的書籍和大量中短篇作品,成為英語讀者了解中國,尤其是20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文學的重要窗口。

1967年開始,沙博理耗費巨大精力翻譯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成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被認為是「信、達、雅」兼備的絕妙譯作,備受國內外讚譽。曾有評論稱,讀沙版的《水滸傳》,猶如品嘗景陽岡上的「透瓶香」,一開酒罈便芳香繞梁,經久不散。

多年來,沙博理除了傾全力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外,還陸續撰寫了自傳體著作《一個美國人在中國》和《我的中國》,以及研究中國問題的著述《四川的經濟改革》《中國封建社會的刑法》《中國古代猶太人——中國學者研究文集點評》《馬海德傳》等書,先後在中國、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出版,引起很大反響。

一生熱愛中國

「隨著歲月的流逝,雖然我從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國味兒,但我越來越感到中國是我的國家。」沙博理曾面對來訪的朋友說。

多年來,老舍之子舒乙斷不了會去沙博理在南官房胡同的那個四合院,「他喜歡住四合院,對那個小院子依依不捨,單位給他找樓房住,他也不幹。他說,在小院可以種花、種樹。」而這個高鼻子的外國人和周圍居民也混得很熟,大家都認得他。

「沙博理幫老舍先生打贏過一場官司。」舒乙回憶說,老舍先生和沙博理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結下了緣分。老舍先生的《離婚》當年要在美國出版,但他認為當地出版商沒有尊重其版權,決定打官司。美國方面於是要求老舍先生從南京政府開證明,而這個證明就是沙博理幫忙公證的。老舍先生這場筆墨官司最終打贏了。

沙博理的妻子鳳子在1996年時永遠地離開了他。舒乙說,1948年,沙博理與著名演員和進步作家鳳子結為夫婦,並於1949年10月1日,和鳳子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他常說自己是中國女婿,並說這是他一生的榮耀,也是最大的驕傲。」

對此,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退休導演凌嘉陵回憶說,鳳子在中國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她對沙博理的幫助很大,「對沙伯伯來說,《水滸傳》看起來很難,鳳子阿姨就會給他一點點解釋。」而這一切對沙博理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提供了保證。

沙博理對中國文化的痴迷,至今令凌嘉陵難忘。「他很早就開始練太極拳了,我記得在他女兒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天天練,一生從未間斷過。」凌嘉陵還介紹說,沙博理喜歡吃中國菜,「他尤其喜歡中國的餅,習慣在中間夾點肉、西紅柿、菜葉子,做成中式三明治吃。」

沒有了鳳子,也沒有想過要回到美國去嗎?沙博理曾經笑著對朋友說:「沒有。我現在住在這裡,我和鳳子一起呆過幾十年的小屋裡,時常能看到她的照片,想起我們以前的生活,與鳳子相對、相守,也是一種滿足。」

今年8月獲特殊貢獻獎

在中國生活了一輩子,沙博理獲得的各種獎項名目繁多,他十分珍視這些榮譽。

今年8月,第八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沙博理因身體原因並未出席。但在視頻裡,他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他覺得自己能為世界和平出了點力很榮幸,這輩子做了一些翻譯工作,很願意,也很高興。

2010年,沙博理獲得由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沙博理沒有到現場領獎。頒獎儀式結束後,外文局有關同志將獎牌送到沙博理的家中,為他頒獎並祝賀。當時也在現場的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回憶說,沙老靜靜地聽著賀詞,然後說:「不要談我的什麼成績,我只做了一點事兒,黨和國家領導給了我很多鼓勵,中外朋友給了我很多幫助,我要感謝他們。」張賀提到,沙老當時頭腦很清楚,說著一口普通話。

凌嘉陵還特別提到,即便人到暮年,沙博理還是閒不住,不是看書,就是寫點兒東西,「他對世界大事特別關心」。而沙博理的友人則在回憶文章中講到了他的幽默,還有他對生活的熱情。很多時候,沙博理喜歡頗有興致地向客人展示各種「寶貝」,有時是個羅盤,有時會是一個衣櫃。他會打開衣櫃門,裡面擺滿的竟是各種圖書,原來,衣櫃已被他改造成了書櫃,而這顯然是一件讓他頗為得意的創舉。

但是去年底,當人民日報另一位年輕記者張健到沙博理家中採訪的時候,發現老人家身體已經不太好了,話也很少了。

人物小傳

1915年12月23日,沙博理出生於美國紐約,1937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法律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美國陸軍服役,成為一名高射炮士兵。退伍後,先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學習中文。

1947年4月,沙博理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在上海接觸了進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轉而投身於中國革命。他曾利用自己律師的身份,掩護革命青年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幫助進步學生編輯主張土地改革的英文雜誌;曾將律師事務所作為會址,與解放區代表商議,如何通過國民黨的封鎖將藥品送到解放區。他還把作律師的收入,支持中國同志創辦進步刊物《人世間》。

1947年,沙博理與鳳子相遇,從此一生沒有分離。

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記者 路豔霞)

相關焦點

  • 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博學明理的國際文化使者
    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博學明理的國際文化使者 2014年10月24日 09:54   來源:光明日報
  • 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著名翻譯家沙博理
    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著名翻譯家草嬰、許淵衝、屠岸、沙博理、李士俊5位先生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1948年,他與著名演員和進步作家鳳子結為夫婦,並於1949年10月1日,和鳳子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沙博理從此定居中國,並以外國專家的身份滿腔熱忱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沙博理先在對外文化聯絡局做英文翻譯,1951年英文版《中國文學》創刊後,他來到雜誌社從事審譯工作。
  • 98歲美裔翻譯家沙博理:我是國家的一顆螺絲釘
    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左)、艾克拜爾·米吉提(右)與沙博理一起看材料。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沙博理家中的「小組討論」「沙老,我們又來看望您了!」3月9日上午,什剎海旁的南官房胡同裡,李東東等4名全國政協委員,叩響了98歲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美裔翻譯家沙博理先生的家門。
  •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入籍中國 關心黨的發展(圖)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際,我們來到北京後海附近的一條胡同,看望96歲的著名翻譯家沙博理先生。沙老身著紅白相間的運動服和褐色長褲,鶴髮銀眉,精神矍鑠,他微笑著與我們開心暢談,流利的漢語裡帶著幾分京韻。那淡褐色的眼睛柔和深邃、堅定而從容。就是這雙真誠的眼睛,穿過舊中國的黑夜,見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的誕生與發展。
  • 紀念著名翻譯家沙博理:什剎海邊的美國叔叔
    什剎海是京城年輕人喜歡遊玩聚會的熱門地點,也是最具老北京味道的胡同旅遊區,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知道什剎海旁的小胡同裡有一位外國老人已經在這裡居住了60多年,他參加過1949年的開國大典,目睹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喜歡住胡同,穿中式衣服,會用蜂窩煤爐,騎自行車上班,娶了中國太太,說著流利的中文,街坊鄰居早已把他當作「老北京」,他也非常積極地參與街道組織的各種活動
  •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0-2011」最受矚目獎項「終身成就獎」獲頒人已經確定,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最終榮膺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這是盛典舉辦四屆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在華人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籍猶太人。
  • 96歲翻譯家沙博理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中新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 張冬冬)「世界因你而美麗——2010-2011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日晚間在此間宣布,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最終榮膺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這是盛典舉辦四屆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在華人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籍猶太人。
  •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我的根兒在中國(圖)
    中新網3月30日電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日前獲得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就是自己的家,「我的根兒已經在中國。」他就是著名翻譯家沙博理。  對鳳與龍獻出畢生的愛  在沙博理的自傳《我的中國》裡,他曾寫下過這樣一段話:「我愛上了鳳,也愛上了龍。了解和熱愛中國龍,使我更加熱愛和珍視我的中國的鳳。」沙老所愛的鳳與龍,是他的妻子鳳子和他現在的故鄉中國。  沙博理鳳子的愛情故事,是中國文藝界口口相傳的一段佳話。
  • 沙博理和他翻譯的《水滸傳》
    沙博理(1915-2014,原名Sidney Shapiro),名取「博學明理」之意,中國籍猶太人,翻譯家,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法律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政協委員,宋慶齡基金會理事。2010年12月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1年4月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加入「中國籍」外國人一共有多少?
    加入「中國籍」外國人一共有多少? 據: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約12000多人,但大多是初解放時加入中國籍的國際友人及其後裔,二戰結束後的日本遺孤及其後裔,近10年來外國移民新入籍的不足300人
  • 殊途同歸:沙博理與葉君健、葛浩文——以此文紀念沙博理誕辰102周年
    說起來,沙博理(Sidney Shapiro, 1915-2014)和葉君健(1914-1999)是同時代人,猶太裔美國籍的沙博理1947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兩人在外文出版社英文期刊《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共事。
  • 今晚報:開國大典,讓我終生難忘
    家住南開大學西南村的劉焱,珍藏著一條珍貴的新中國開國大典觀禮綢帶和一張1949年南開大學畢業證,看著泛黃的畢業證和仍然鮮紅的綢帶,劉先生回憶起60年前新中國成立時激動人心的場景。  戴紅綢帶參加開國大典  劉焱先生講,1949年4月初,天津舉行了解放後第一次全市學生代表大會,他作為南開大學學生代表被選為天津市學生聯合會主席,同年,他作為天津學生代表被邀參加開國大典觀禮,至今仍保留著觀禮紅綢帶。  劉焱說:「當時天安門前還沒建正式觀禮臺,只是在金水橋內天安門前兩側臨時搭了兩個木板臺。
  • 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在哪裡看?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圖片曝光太震撼了
    4K修復版開國大典首現大銀幕前兩天,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作的主旋律電影《決勝時刻》也放了個大招,發布了一組新劇照——開國大典歷史影像經過修復後的彩色4K畫面!曾多次飾演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共和國締造者的原班人馬齊齊回歸,再現了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在此完成國共和談、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
  • 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首映禮在京舉辦 致敬史詩級經典
    首映禮現場,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常務副主席張宏同志;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慶輝同志;國家審委會委員明振江;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中國美術館副書記張百成;中國青年報社副社長杜瑞清;著名導演霍建起,蕭鋒;著名演員陶玉玲,李法曾,郭法曾,蔡明;青年導演張夷非,喬梁;以及熱心電影事業的企業家鄭志,徐峰,周華起,孟憲成,黃磊明,李虹;三維六度
  • 經典回眸 |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作者:王霆鈞10月18日,電影《開國大典》4k版隆重上映。一部影片,兩次獻禮,此時,不禁讓人回想起這部電影初拍時的許多往事。蔡楚生和鄭君裡導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謝鐵驪導演的《早春二月》、李前寬和肖桂雲導演的《開國大典》、萬氏兄弟的動畫片《大鬧天宮》等經典佳作,無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無不展現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氣質和優美神韻,在中國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印記。」1989年8月,電影局和中央重大革命題材領導小組審看新片《開國大典》。
  • 87歲老人曾親手作燈籠掛上長安街 見證開國大典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5周年,在歷屆的國慶閱兵式中,有這樣一群青島人,他們或是站在國旗下見證了開國典禮,或是作為升旗手升起國旗,或是用自己的相機在閱兵村裡記錄下令人激動的時刻。那一天,在現場見證一個國家最盛大的慶典,成為他們終生的幸福記憶。近日,早報專訪這些曾親歷閱兵式的青島人,分享他們在國慶閱兵那一天的記憶。
  • 新聞資料:開國大典時空軍帶彈受閱絕無僅有
    天安門地處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周圍的街道四通八達,受閱部隊和參加慶典的群眾容易集中,在這裡舉行開國大典無疑會增加熱烈的氣氛和效果。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臺,便於檢閱。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閱兵方隊的排面不能太寬。
  • 走進開國大典國宴的法庫「桃山白」
    日前,《瀋陽日報》報導了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瀋陽老字號——法庫桃山白酒,它曾入選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的國宴用酒。有一句話叫做「美酒之地,必有甘泉,泉甘而酒美」。法庫縣桃山村水質甘甜爽口,清澈透明的水源,是釀酒的上等佳水。此外,法庫的地理組成叫做「三山一水六分田」,這裡一直是農業縣,當地盛產糧食,包括一些雜糧。特別適合釀酒。這一切,成就了桃山白酒窖香濃鬱、醇厚綿甜,回味悠長的百年佳釀。
  • 他,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題記戳視頻,看田富達的傳奇故事田富達: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1949年8月,華北軍大臺灣隊中的少數民族學員被召集在一起,傳達了一封中央的來信,內容是臺盟作為新政協會議的參加單位,將有5個代表名額。
  • 人民網:帶著理想去翻譯 文學翻譯也有世界觀
    今天,在國家外文局的小禮堂裡,這些在翻譯領域默默耕耘了一輩子的「幕後英雄」走上領獎臺,領取了「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06年成立的「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是中國翻譯協會設立的表彰翻譯家個人的最高榮譽獎項。此前,只有季羨林和楊憲益獲得過該獎。「文學翻譯也有世界觀」由於身體原因,沙博理和草嬰沒有到會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