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見的《海南島傳》:人文歷史寫作的佳構

2021-02-17 文藝報1949

目前為止所有寫海南島人文歷史單本著作中,孔見的《海南島傳》無疑是一部出色的佳構。這部書的意義不僅限於海南一隅,對於如何書寫一個地區的人文歷史,作者提供了一種有借鑑意義的實踐方法。

《海南島傳》的寫作,由於歷史的加入,使得作者比較突出的文學、哲學長處,又有了厚重歷史的依託。文中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得益於作者寫小說時塑造人物的技巧,也得益於他寫散文時犀利俊逸的文筆,更得益於儒釋道方面沉潛的功力,第一次完成了文、史、哲的「三位一體」。孔見一直不滿意當代文學受「翻譯體」影響下的「純感覺描寫」,他以為缺少思想的觀照,較少回味。這本書的寫作更像是回溯中國傳統文化人的寫作路徑,並在新時代下與時俱進,有所發明。

一個地區到了特定的時間,一定會尋找「身份認同」。對海南島的書寫,古往今來,也費盡學士才人們的心血,就是海南建省30多年來,這樣的寫作也屢見不鮮。但是客觀而言,不少歷史研究學者、寫作者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他們還沉浸在對一草一木不放過的「田野考古」式的描述之中,缺乏精闢的思想升華;另有一些著作則多少有些玩弄概念遊戲,缺少生動的歷史細節,也缺少獨到的發現。儘管孔見此前的寫作關涉歷史之處並不太多,但這部《海南島傳》說明了他其實是一個極具水準的歷史領域的開拓者。這當然與《海南島傳》是其立志、發願之作有關,他不願將此書寫成可有可無的應酬、應景、應制之作,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古人對話,在廣泛佔有歷史材料並細心甄別的基礎上,做出了大膽的取捨。總體而言,作者做到了詳略得當,論述精賅,具備了一部「良史」的諸多優點。他不像有些歷史寫手盲目採信民間歷史傳說,而對地方志、家譜族譜等第一手資料下了大工夫;也不像有些學者呆板地無視傳說,他從不放過民間傳說的生龍活虎,但也不陷入「怪力亂神」的虛妄,而是有判斷更有操守,在歷史本質的把握上堪稱精準。

海南島的歷史從來不僅僅限於海南的範疇,無論是與中原文化的幾千年的融匯、互動,還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支點與外界的聯通,對海南歷史的書寫,顯然要有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通識。在這方面,孔見的《海南島傳》做得頗為到家。對於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挖掘,時時處處體現出文化史、思想史的高度,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此前所見各地人文歷史寫作中所不太具備的。尤為可喜的是,孔見在對與海南有關的歷史文化人物的描述、評論,主要寫其海南經歷,但也以相當多的篇幅兼及其「全人」,這樣一部海南島史,實在是分量十足的。例如孔見對蘇軾的書寫、對海南文化傳承宋文化的論述,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當然,關鍵還在於孔見這樣的人文素質包括其豐富經歷,並不是很多人文歷史寫作者所能具備。但是,既然孔見創造了這樣的標高,則我們不妨也張揚一下海南人文歷史寫作者的自信,就像當年的白玉蟾、丘濬、海瑞等瓊島先賢一樣,在他們坐享海南的地利、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華之後,開始了海南文化向外輸出的過程。今天,曾經領改革開放之先、又擁有世界最大自貿港的海南,回首歷史,比如黃道婆、下南洋、「十萬人才下海南」等等,也曾經走在時代的前列,為何不能於當代人文歷史寫作方面,也於全國同行中領先一步呢?

從《海南島傳》結構而言,孔見對宋以前海南人文歷史的敘述是比較簡要的,但簡要不是簡單,而是精練。在篇幅不長的起始篇章裡,由地理而人文,寫下了對海南島原始居民黎族的印象,寫了颱風、洪水等海南島上難以抗拒的災難,並感慨「在這座風雨飄搖的孤島上紮根,是件多麼艱難的事情,而正是這種艱難險阻,造就了黎族人堅韌、彪悍的性格。後來的人與他們交朋友,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從「伏波將軍的白馬」到「母儀天下」,寫了海南島進入中國版圖到真正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過程,時間跨度從秦漢到隋,主要人物是路博德、馬援兩大伏波將軍和巾幗英雄冼太夫人。

在「千年流放史」中,作者不限於寫海南的流放史,還回溯了中國從堯舜禹時代開始的流放史,通過整體歷史的觀照,極大地加強了一地歷史文化書寫的厚度。從宏觀視野為主的「千年流放史」,到「生度鬼門關」著重寫楊炎,再到「渡瓊先祖」「命運的拋物線」寫王義方、韋執誼、李德裕等,以及「蘇東坡:死透了的大活人」「從五公祠到盛德堂」寫李綱、李光、趙鼎、胡銓等,都在書寫對海南文化影響甚大的貶官。東坡居瓊僅僅三年,孔見卻為他寫下三萬六千字,佔了全書的十分之一。這是出於蘇東坡之於海南的重要性和這個人物的豐富複雜性的考慮,蘇軾給海南歷史文化樹立起一個標高,孔見通過對他的解析向中華文化致敬。

在蘇東坡創造了中國文化高峰的宋代,海南同樣迎來了最重要的一次移民潮,並從根本上塑造了自身的文化根性,這就是本書第13章「衣冠南渡:從閩南到海南」的內容。孔見不僅拉開歷史的廣角鏡,將五胡亂華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後的「衣冠南渡」與靖康之變後的南渡逐一呈現,並且揭示出這第三次南渡,也是與海南關係最密切的一次南渡的文化史上的意義。「此次衣冠南渡,一直持續到蒙元佔領中原、南宋滅亡為止,時間之久,規模之大,超過以往的兩次。南方的人口從此超過北方,南方的經濟文化因而變得鬱鬱蔥蔥。自此,中國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經濟文化中心在南的格局,並且延續至今……倒是南方以及南方之南,保持著漢文化的某些遺韻。」「儘管自然地理上,海南與廣西廣東臨近,歷史上也先後歸屬於兩廣,但在人文地理上,海南是閩南文化的一個單元。更準確地說,海南文化是宋朝文化的餘脈,屬於漢文化較為純粹的一條支流。」這是否為孔見的獨見不好說,但肯定是本書最富有創造性的思想之一。此後,在「儒學的補闕與踐行」「利瑪竇的中國朋友」「憨山大師與瓊州大地震」這幾章裡,孔見寫了丘濬、海瑞、王弘誨、許子偉等明代海南士人的形象。

進入清代,海南社會經濟文化總體不比從前,尤其歷史文化名人的質量大大降低,因此孔見也很少再用個體肖像的描繪,而是更多群像的勾勒,像「清代詩人的生活」一章,角度頗為新穎別致。「海盜與烈女」一章內容此前較少有人關注,從中也可見出殺伐動亂之氣漸重。孔見以島人的身份現身說法,其實也是籲請人們對島民心理和性格予以更大程度的理解。

這風雲激蕩之勢,在本書的最後幾章裡,體現得十分充分。「一個顯赫家族的發祥」寫的是某種程度上主宰了現代中國史的宋氏家族,「革命的行者」主要寫張雲逸大將兼及周士第將軍,「馮白駒與娘子軍傳奇」寫了瓊崖縱隊「23年紅旗不倒」,「小鎮上走出的將軍」寫了文昌的近200位將軍中的幾個典型,「洗不清的罪惡」一章是對侵略海南的日寇暴行的血淚控訴。面對這幾十年歷史沉重和激越交響的基調,作者的筆法是冷靜客觀的,也是富於人性的。

正如作者自述,「本書首先是一部史傳,然後才是文學作品。」總體來說,《海南島傳》史識高明、脈絡清晰,詳略得當、意蘊豐厚,筆法犀利、文辭雋永,是一部常讀常新、愈品愈醇的佳作。

時間是一條遺忘的河流,隨著年事的增升,它的江面似乎越來越波瀾壯闊。《海南島傳》的寫作,於我而言是一次逆流而上的擺渡。許許多多沉入水底的事物,如同河床裡的石頭,逐個露出了水面,顯現出崢嶸的樣子。

這本書的寫作,仿佛就是我個人身世的自述,打通了過去與現在之間緊閉的大門,讓我得以和他們共同經歷進退沉浮與生老病死。自這座小島從大陸裂開的剎那,這裡發生的一切,都感同身受地發生在我的心口,石頭紛紛地向我砸來,並掀起了難以平復的浪湧。從很早的時候起,我就意識到自己降生在一座島上,它已經被腥鹹的海水重重包圍,都承受著波浪永無休止的衝擊,所有堅固的事物都已遁離,朝任何一個方向走去,最終遭遇的都是深淵與迷津。一種被遺棄的悽愴,一種遠離依靠的孤獨,滲透了我經驗的全部,使之浸潤著海水的苦澀,我的行為總是不能夠理直氣壯。這座島嶼似乎只是一片眺望世界的舢板,而我不過是劇場外找不到座位的觀眾。在記憶的影像裡,從童年開始,我就常常站在野菠蘿的海岸上,久久眺望水天蒼茫的遠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隱藏在海平線的背後,與我橫隔著無數憤怒的波濤。我並不清楚這些事物真實的模樣,但它們已經令我心神不寧。我夜裡的睡床如同一葉扁舟,顛簸在驚濤駭浪的洋面,直到若干年前,我才漸漸有了靠岸的感覺。而所謂靠岸,並不是我抵達了大陸的某一處高地,我仍然置身於海裡,居留在這座島上。

海南的一些港灣,至今生活著疍民的部落。他們完全可以到陸地上來安家,構築石塊或磚瓦的房屋,躲避暴風與激浪的衝擊。這不過是舉手之勞,但他們仍然選擇留在水上,不接受任何上岸的動員與勸請。島嶼給予人的感覺,就像是一條漂泊的舟船。島民的身份,就是在波峰浪谷間安家,讓一切該發生的都發生在你身上;而不在你身上發生的,就意味著不應該發生。你必須為發生的歡呼鼓舞,即便它剝奪了你所有的衣裳,包括衣裳裡包裹的身體;你不必為不發生的追悔懊惱,因為那一切都與你無關,儘管它們想像起來是多麼璀璨。

對於生活在上面的人,海南島曾經是逃亡之地、躲避之地、流放之地、眺望之地。作為住民,我也曾經狼狽地生活在這片浮土之上,倉皇地尋找安身之所。現在,這裡已經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一個堅實的原點,既是出發之地,也是抵達之地,一個可以頂天立地地站立的地方。世界雖然浩瀚,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得去走遍,傳說中的九壇金、九壇銀,早已埋藏在這島上,地裡、水裡、風裡,幾乎無所不在。此時此刻,這座島嶼顯得那麼完整,具足生命存在的全部要素。

島嶼是極具概括性的象徵之物,有著清晰的邊緣和無涯無際的空落與虛玄,空虛之中似乎迴蕩著一種亙古的鐘聲。我是島上一個古老家族的子孫,在我的身後,已經有26代祖宗的屍骨埋入了黃沙。我曾經說過,我不明白900年前光榮的祖先,為什麼把子孫拋到這座荒島上,讓他們成為孤獨的守望者。現在,我終於領會了埋得太深的善意,不再左顧右盼和四處投奔。折斷了多餘的翅膀之後,我徹頭徹尾地成為一個土著,一棵長不大的花梨木。很多的場合,我都以一個土人自詡,聲稱是那個最熱愛海南的人。許多年前,我做出了一項重大的決定:把自由退還給與我相關的事物,不再要求它們迎合或屈服於自己的意志。

時間是那樣的湍急,浮在水面的事物,還來不及弄清楚河流的方向,就已經沉入水底,變成堅硬的石塊。《海南島傳》的寫作,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起意,搬弄石塊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之中,只是沒有付諸文字罷了。如今,無形的寫作變成有筆畫的文字,算是對我生身的海島有了一個迴響與交代。

也許有必要向讀者說明,本書首先是一部史傳,然後才是文學作品,其中的文字不僅是想像力的產物。在尊重基本史料的前提下,筆者力圖再現歷史的現場,復活人物的原形,並試圖與他們說上話,在細節上做出必要的展開。眾說紛紜的地方,也儘量在佔有資料的條件下,做出採信的選擇。無法確鑿又不能證偽的史實,則作為一種可能性加以演義。至於文體的運用,我願意保持切換的自由度,將所敘述的事物置於開闊的視野,加以觀照與處理,以獲得充分闡釋的迴旋餘地,而不止步於客觀的羅列。當然,我無意要寫一本通史或全史,只是通過一些有意思的人物活動和事件的演變,尋找走進歷史深處的入口。完整的畫卷仍然有待於讀者的推演與想像,至於不足與錯漏的地方,更期待有識之士的指謬。

相關焦點

  • 對於海南島來說,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書
    自出版一個多月以來,便深受讀者關注,上百家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並陸續入選多種好書榜,眾多評論家、作家紛紛撰文給予高度評價,將其喻為「詩意之書」「經典之作」「儒釋道貫通、文史哲一體的巨著佳構」「文化尋根之書」「打通古今與物我的故園緬懷之旅」「無韻之離騷」等。
  • 一本書喚醒一座島嶼,在孔見筆下照見海南島的前世今生
    這些美妙印象,對於一座千百年來擁有深邃人文脈絡、流傳著無數故事與傳奇的島嶼來說,實際上卻造成了某種遮蔽。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特殊現場,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風起雲湧的一切,似乎已經沉睡在歷史的深處。但在作家孔見的新作《海南島傳:一座島嶼的前世今生》中,人們卻見到了一座從歷史記憶中復甦的海南島。
  • 以人見史、以史建「格」
    我堅持認為「到目前為止所有寫海南島人文歷史單本著作中,孔見的《海南島傳》無疑是一部出色的佳作,如果選一本書來向外界介紹海南的歷史,我一定推薦這一本;同時我還覺得這部書的意義不僅限於海南一隅,作為國內目前頗為流行的地方人文歷史寫作,孔見提供了一種方法,對於如何書寫一個地區的人文歷史,有借鑑意義。」評價很高,但確實是我讀後最真切的感受,當時我讀的還是電子版,是作者發給我的。
  • 《海南島旅行記》:一本遊記的恆久魅力
    《海南島旅行記》顯然如是。因為過了七十多年,這本書就如窖中茅臺似的,時間更使它醇厚了。今年4月,經海南省文化歷史研究會新編的《海南島旅行記》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讀者可重溫田曙嵐筆下1930年代海南島的自然生態與社會風貌。  七十多年前,旅行者兼散文家田曙嵐寫了一本《海南島旅行記》書稿,配以照片、旅遊路線圖,交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問世後,立即引公眾矚目,風行一時暢銷全國。
  • 作家日籤丨孔見:生活的過去進行時
    生活的過去進行時  文/孔見    一棵樹長大了,就有許多可以揀拾的落葉;人在地面上活久了,就有許多可以回味的往事。  真正的歷史從來不儲藏在浩繁的卷帙中,而是刻錄在人們揪心的回憶裡。但回憶需要一個耐心而熱切的傾聽者,蔡葩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宏大歷史敘事遮蔽下的個人命運的關懷,使她走上了與時間相逆的旅程。
  • 美麗的「椰城」海口,是整個海南島最具歷史文化魅力的城市
    美麗的「椰城」海口,是整個海南島最具歷史文化魅力的城市,滄桑的騎樓老街散發著文藝氣息,而繽紛的霓虹燈與成行的椰子樹則為這座沉靜的城市增添了幾分浪漫。這裡長夏無冬,氣候宜人,不但擁有如「紅樹林」海上森林、「火山口」火山奇觀等罕見的自然景觀,還擁有「五公祠」等許多著名的歷史人文名勝古蹟,是旅行家的嚮往之地。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會,位於海南島最北端,與廣東省徐聞縣隔瓊州海峽相望。海口分設瓊山、秀英、龍華、美蘭四個區。
  • 海南島哪個地方人聞,景色好?
    海南島處處是風景美不勝收。省會海口有全國帆船訓練基地聞名的西秀海濱公園,萬綠園,西海岸,有著名的騎樓老街,泰龍小吃街,海南大學門口的聞名睱邇的夜市等。往西走就是澄邁,臨高。臨高角是當年解放海南島解放大軍登島的地方。再一路向西就是儋州,東坡書院就在這裡,是蘇東坡被流放的地方。
  • 《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
    皇甫謐生於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西晉泰始初撰《帝王世紀》,在公元265年或稍晚,足見此書於魏晉間業已存在。對於列入《十三經》的《尚書孔傳》,宋以來歷代學者作了許多辯難,尤其是清儒各家所取得的成績昭著,為世人共知。不過由於問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迄今並不是沒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
  • 打通歷史寫作的「任督二脈」
    當下的歷史寫作及其出版,正呈現出越來越多元的格局,雖然種類繁多,新作如林,但大多要麼囿於經院式的高頭講章,要麼一味陶醉於戲說、穿越和宮鬥,天馬行空地演繹所謂的傳奇故事和權力之爭,缺乏整體史觀和紮實的史料基礎,在人物塑造和文學創造力上力有未逮,即此兩端,當代歷史寫作已經到了必須予以檢視的時候。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歷史人文常識之春秋三傳,簡介與名言匯總
    對於2019年已出現的試題來看,常識的比重有上升的趨勢,而這部分的知識涉獵比較廣,對考生知識儲備的要求比較高,為了更好備考2020年事業單位考試,現整理一下歷史人文常識中春秋三傳,幫助大家備考學習。《春秋》為孔子所作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記載了上自魯國12個國君,合計244年的歷史。
  • 2020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開幕 千人千裡角逐「傳騎之杯」
    12月4日晚,「千裡傳騎 智慧騎行」2020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出徵大典在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開幕。比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69支戰隊,總人數超過1000人,正式開啟本年度海南這場環島騎行盛會。「千裡傳騎 智慧騎行」2020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啟動儀式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二級巡視員劉平久指出,2020年「千裡傳騎 智慧騎行」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旨在踐行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理念,探索以體育運動項目為載體,帶動全民健身、全域旅遊推進、促進體育旅遊融合發展,同時借力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影響力,滿足廣大騎友戶外騎行需求
  • 《海南島:陽光與水的敘事》首發 以文學介紹海南風光
    《海南島:陽光與水的敘事》首發式座談會現場(南海網記者 陳望 攝)  《海南島:陽光與水的敘事》收錄當代作家王蒙、韓少功、張承志、餘秋雨、林白、葉永烈、劉慶邦、于堅等描寫海南的散文52篇。是一部以文學的筆法介紹海南風光人文的作品集。本書分「人文篇」、「自然篇」兩篇,涉及海南的山水人文、風土人情,作者又大多是名家,文筆生動,可讀性強。
  • 2020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開幕 千人千裡角逐傳騎之杯
    12月4日晚,「千裡傳騎 智慧騎行」2020環海南島騎車接力挑戰賽出徵大典在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隆重開幕。比賽匯聚來自全國各地的169支戰隊,總人數超過1000人,正式開啟本年度海南最火爆和最具挑戰性的環島騎行盛會。
  • 十七世紀義大利人繪製的地圖再現明末海南島圖景
    西方地圖中最早出現海南島,目前可知的是1375年的《加泰羅尼地圖集》(Atlas Catalanus),圖集附註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海南島。但是,西方人繪製的最早最完整的海南島地圖,出現在17世紀傳教士衛匡國繪製的《中國新輿圖》中。
  • 南海明珠——海南島,我眼裡的海南是這樣的,你呢?
    二、氣候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裡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6℃,最冷的一、二月份溫度仍達16℃—21℃,年光照為1750—2650小時,光照率為50%—60%,光溫充足,光合潛力高。
  • 早在80多年前,兩個美國驢友環遊海南島,為啥帶四個翻譯?
    海南省博物館的展覽以「南溟奇甸」為展覽主題,策劃出由三大基本陳列:「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兩個專題陳列:「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和非遺「四個一」:「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陳列」「瓊餚街——海南飲食文化陳列」、「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遺陳列
  • 江南社會文化與孔氏南宗
    孔傳之子孔端隱作為其中的重要代表,認為:「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國家慘變,聞者寒心,凡稍知大義者鹹思仗劍以從王事。禮義由賢者出,況吾孔氏子孫乎?」孔端隱言辭之激昂,行為之慷慨,千載之下猶令人奮起。孔氏南宗歷史上湧現了眾多經世濟民之才,孔應得、孔洙、孔克仁、孔貞時、孔貞運、孔慶儀等影響較大,其中《明史》有傳的就有孔克仁、孔貞運等。國家太平之時,他們注重教養,體貼民情,致力於改善和淳化士風、民風;社稷危亡之際,他們殫精竭慮,希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有補於時。南宗族人中,出仕者往往恪盡職守、盡忠效國,未出仕者則體現了樂善好施、慷慨好義的傳統美德,在維護地方社會的穩定和諧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 錢鎖橋Vs許知遠:從梁啓超到林語堂,歷史傳記該如何寫作?
    關於對《青年變革者:梁啓超》的一些爭議,錢鎖橋表示有所耳聞,他認為,首先不必如此苛刻,這種方式的歷史傳記寫作,是很新穎的。在錢鎖橋看來,這本書稱得上是一本歷史性傳記,依照歷史背景對某一具體事實各抒己見,是沒有問題的,而許知遠多元化的背景以及寫作方式,讓這本歷史性圖書變得更具有閱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