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原來關係挺好的兩位同事小林和小山,不再說話了,搞了一個月冷戰,現在都擺出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姿態了。
什麼原因呢?芝麻大的小事。
小林給小山朋友圈點讚了,小山沒給小林點讚,但同一個時間段,小林發現小山卻給領導點讚了。小林感覺受到侮辱,拿熱臉貼了別人的冷屁股。
於是小林故意給所有人點讚,偏偏不給小山點讚。小山一氣之下拉黑了小林,兩人心照不宣,誰也不理誰了。
小林和小山,是三歲小孩嗎?不是。小林今年36歲,小山今年34歲。兩個成熟男人,就為這點破事「恩斷義絕」。朋友圈裡的點讚之交,其實很脆弱。
世界財富從「二八定律」向「一九定律」轉移。米國精英為了防止窮人崛起,分享他們的財富,發明了許多「即時快樂」工具,朋友圈就是一種。精英們稱之為「奶嘴效應」,窮人要哭鬧,就讓他們「即時快樂」,就像給嬰兒塞進奶嘴一樣。
所以,越來越的聰明人終於明白,要想走向成功,就要吐掉奶嘴,精簡無效社交,騰出精力健身和學習,不斷精進自己,不斷提升自身價值。
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不發朋友圈了,越來越多的聰明人關閉朋友圈了。原因也各式各樣的,總體有五種情況:
第一,朋友圈已經成為大雜院,人們越來越重視隱私保護。
比如,我前年因為買房,加了一些中介,也懶得去分組,也沒有刪除。個人的生活信息,不願意被陌生人看到。
比如,以前朋友圈基本都是朋友,現在「朋友圈」裡的「朋友」比重逐步下降,同事、客戶、銷售、微商、甲方、乙方,等等。認識不認識的一大堆。
有人說,你分組啊。看著上千個微信號,真的懶得分這麼清楚,朋友圈又沒有實質作用,乾脆關閉。
第二,職場關係向朋友圈滲透越來越深,職場人越來越神經過敏。
同事小趙原來挺受領導青睞的,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受冷落了。
後來,領導私下說,小趙發了一張雪景,並配了一首「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小詩。領導剛批評過他,再看到這首小詩,認為小趙這是挑戰、蔑視我,於是開始冷落小趙。
小趙撓破頭皮都不知道,領導不理他,是這個朋友圈造成的。小趙聽說這個原因後,後悔自己手欠,立即關閉了朋友圈。本來無一事,何必惹塵埃呢。
再比如,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你給他點讚,不給我點讚,我認為你對我有意見。我也不給你回贊,你認為我在氣你。好端端的關係,就這樣被冷淡了。
第三,朋友圈同質化內容越來越垃圾,費眼費時費表情。
朋友圈裡都是什麼東西呢?無非五大類:
一是朋友(含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的「日常曬」,旅遊、美食、萌寵、寶娃,自己的生活壓力這麼大,哪有這麼多閒情逸緻關注這些。你自己留著「樂」唄,非要別人點讚,點得手酸,還言不由衷。
二是各種雞湯、勵志、養生、佛語,雲山霧罩的,大道理互相還打架,看多了想吐,越看越糊塗,浪費精力。
三是各種社會熱點、八卦、財經,題目怎麼嚇人怎麼寫。看多了,大同小異,乾脆不點開了。
四是各種微商、推銷、賣課,都是即時搶購,不買就錯失一波良機,後來發現都沒啥球用,乾脆統統封殺。
五是各種拉票、眾籌、砍價,基本都是「友情綁架」,投票了、砍價了,還要把截圖發到群裡「驗明正身」,不知道每天要討好多少人,不堪其擾。
第四,朋友圈裡的各種「裝逼曬」,你的開心就是對我的刺激。
有些朋友「曬幸福」,出發點是讓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快樂。但有些人「炫富」,動機不純,出發點就是想刺激別人,你看我過得「高大上」吧,故意讓別人羨慕嫉妒恨,自己才覺得爽。
第五,精準社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聰明人都開始做交際的減法了。
成功學、人脈學,伴隨朋友圈的興起,確實火了幾年。現在的人們,開始慢慢醒悟,你自身沒有價值,貴人怎麼會白白施捨?很多聰明人終於明白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人脈」,你沒有「利用價值」,你在朋友圈裡就是一個「人名」而已。
現代社會越來越浮躁,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你沒有實力就沒有高薪,沒有高薪生活質量就要下降,任何人都會「無緣無故、沒有回報」地幫你。歸根到底,靠自己。與其大海撒網,維護那些不靠譜的人脈關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越來越多的聰明人,都開始精簡社交、精準社交,減少無效社交、杜絕負面社交,騰出精力,要麼鍛鍊身體,要麼精進能力,有的集中精力提職加薪,有的利用業餘兼職賺錢。
總之,朋友圈作為當年熱門社交載體,也會按照流行事物「拋物線下降」的客觀規律發展,盛極而衰,走向落寞,直到新的流行好玩的載體興起。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明白這種「即時樂趣」吞噬太多時間,少看或關閉朋友圈,防止「奶嘴效應」,發展自己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