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祭祖與踏青賞春並舉,清明節折射中國人怎樣的生死觀?

2020-12-15 澎湃新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是個祭掃祖墓、追思先人的日子。然而,若是沒有那愁人的雨,掃墓的路上,倒是有灼灼盛開的桃紅、楊柳枝頭的綠意、油菜地裡招搖的金黃,這也會是個踏青郊遊、賞春悅心的好時節。

一面是對往者的哀悼、對死亡的感懷,一面是又一個春天萬物生長的新輪迴對人心的治癒。於是,清明,這個當代社會中的民俗大節,便奇妙地糅合了「死感」和「生感」。這樣一種特別的「悲欣交融」,是來自什麼樣的文化邏輯和歷史沉澱呢?

這需要從清明、上巳、寒食的三節合流說起。

清明: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這個名稱,原本並非一個節日。清明,首先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出現在歷史上的。而節氣,是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律確定下來的、反映季節變化和指導農事的時間節點,在「陰陽合曆」的中國農曆中,是合乎「陽曆」的那部分。這就是現在的清明節為何基本上固定在公曆4月5日前後的原因。

「清明」二字,描寫的是這個季節的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解釋「清明」:「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所以,「清明」有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春天,從「立春」的春意萌發,到「雨水」的潤物無聲,又迎來「驚蟄」和「春分」的地氣回升、雷聲滾滾、蟄蟲出動,而後到清潔而明淨的「清明」,經歷了兩個月時間。此時的光景,是農業耕作上種瓜種豆、植樹造林的萬物待發和勃勃生機。農事以外,也是「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的美景與佳期。

因此,即便只是討論後世發展為「節日」的清明,我們也無法忽視作為「節氣」的清明為其節日習俗所圈定的自然背景和時間感受,由此衍化出豐富的人文意蘊。

上巳節,到春天的水邊去嬉戲:曲水流觴和仕女踏青

曲水流觴。

「長安水邊多麗人」。

上巳節形成於先秦時代,節期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為這個日子多逢農曆三月初三,所以魏晉之後就固定在「三月三」了。農曆三月三跟清明的日期很接近,所以上巳節,也正是在這樣一片「潔齊而清明」的春光中,通過「祓禊」的活動,來展現這個古老節日裡關於「死生」的生命意識。

祓禊(fúxì),用白話來解釋,就是用水洗滌、去邪迎祥,是在水邊舉行的祭禮。《太平御覽》卷五十九引《韓詩外傳》:「溱與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士女執蘭祓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上招魂,祓除不詳也。」手持的蘭草是能祛除疾病和災禍的,用香薰草藥沐浴同樣如是。此外,由於古人的觀念中水域一向被認為是陰界的入口,所以在這個亡者的魂魄如同春天的草木一般萌動甦醒的季節裡,人們便在水邊舉行儀式,招魂續魄,祈求吉祥。

這種對死亡的認知並非撕心裂肺式的哀慟,它引向的是對生命延續的渴求。所以「祓禊」還包括了在水邊「會男女」這一「求愛、求子」的部分。《詩風·鄭風·溱洧》中描寫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便是男女相會於水邊、兩情相悅的情形。這個日子是男女偶合生子的佳期,有所謂「奔者不禁」的說法,就算私奔也不會遭到禁止。

祓禊那些帶有濃烈原始巫術性質的活動,後來逐漸衰落,赤裸裸的生命衝動和生殖渴求被人類社會的禮法制度所改造。但是「到春天的水邊去嬉戲」的核心仍在,它變成了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所描述的「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的文人雅集,和唐代杜甫詩中所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仕女集體踏青出遊。以至於宋代以後,上巳節慢慢消失,向清明節靠攏並為其所整合,還為清明節的傳承提供了一個有關進行遊藝活動的基礎,以及那些對迎送生命的儀式感的遙遠想像。

曾經盛大的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

今天已經少有地方專門去過「寒食」這樣一個節日。然而作為一個以「禁菸火」、「吃冷食」為核心特徵的古老祭日,寒食在歷史上曾綿延兩千餘年。它的日期在清明前的兩日或一日,也曾經承擔過現在屬於清明節的祭祀功能。

可以這樣說,從先秦到南北朝,寒食是一個很大的民俗節日,到唐代依然興盛,但後來漸漸走向式微,為清明節所收歸,讓人幾乎找不到它的存在感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寒食習俗最早出現在兩漢的太原一帶。「子推焚,寒食立」,成了關於寒食節起源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名義士,他曾忠誠地追隨流亡的晉文公重耳。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沒有讓介子推得到應有的待遇,於是他辭官隱於山中。晉文公後來醒悟,為了找到介子推,放火燒山迫其現身,然而他終究也沒有出來,只是抱著樹被燒死了。《荊楚歲時記》注中說因此「國人哀之,每歲暮春,為不舉火,謂之禁菸。犯之,則雨雹傷田」。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對介子推的紀念,並非「寒食」的真正起源,那只不過是在一種季節變換之時「改火」的古俗之上,對先禁舊火、再取新火之事附會上去的傳說。就像李亦園從結構人類學的角度對介子推傳說與寒食禁火儀式之間關系所作出的解釋,他認為,寒食的「禁火-取火」,象徵的是禁火的生食和用火烹飪的熟食之間「自然-文化」的對比,與之相印證地,晉文公的虧待乃至燒山,和介子推的高尚忠誠,同樣體現了倫理道德層面上「自然-文化」的對立。由於這相通的思維結構,寒食節選擇了介子推。

從寒食節去掃墓,到清明節去掃墓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中心。

對祖先的祭祀,中國人向來十分重視。墓祭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但是寒食節上墓祭掃,從北宋王溥所撰《唐會要》的記載來看,是在唐初年的民間形成了風氣,掃墓之後通常還要歡樂地郊遊踏青。這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是對亡靈的不敬,傷風敗俗,需加以禁止,所以唐高宗時期朝廷頒布過詔令,稱「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

但民間的風俗一旦流行,就很難遏抑。於是到了唐玄宗之時,官方也承認了寒食上墓之俗雖然「禮經無文」,但「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彼時官方仍然認為上墓時「不得作樂」,可民間文化的發展遵循的是自身的邏輯與規律,「生年不滿百」,又何苦「常懷千歲憂」,不如行樂去!於是,在踏青郊遊的基礎之上,後來還發展出了蹴鞠、鞦韆、拔河、放風箏、鬥雞等一系列釋放身心的娛樂活動。

因為寒食與清明的節期十分接近,所以在唐代,人們已經開始將兩者的習俗活動連成一片了。寒食和清明常常一起出現,甚至傻傻分不清楚,比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中就有並列的表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到晚唐和宋代,禁火、吃冷食的習俗開始鬆懈,清明就漸漸佔據了上風。明清之時,寒食已基本消亡,為清明節所取代。

至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深層次的文化聯繫,蕭放認為,當寒食與清明還是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日時,寒食禁火、吃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出遊、賞春,這兩者一陰一陽、一息一生,密切配合,「禁火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這就是後來清明兼併寒食的內在文化依據」。就好比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對清明的一段描寫,掃墓的悽清悲涼和酣醉式的遊樂看似對比鮮明,其實是和諧交融、並行不悖: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現代清明:上巳遊娛之趣+寒食墓祭習俗

鞦韆,蹴鞠,鬥雞。

今日的清明,是一個融合了上巳遊娛之趣與寒食墓祭習俗的清明。今日所說「清明掃墓」,是泛指一個時間段,並不限於清明的單日。民間說「清明朝祖,前三後四」,這樣的習俗制度其實也是為了提供時間選擇上的便利,讓人們可以不必一窩蜂地擠在上墳的人流之中,同時也可以有從容的時間來欣賞春的生機、感受生命的美好。

從中國人的哲學情懷來看,對祖先的祭祀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我們的價值取向是重「生」。然而,「死」雖是個體之實體性生命的終點,但自然宇宙的背後仍然是四季更替、萬物競生、人類繁衍、綿延不息的「生生之德」。對於「死」大可以豁達地看待,因為個體的小小的「我」終將匯入到自然宇宙的「大生命」之中。樂天知命,就夠了。

回到文章開頭杜牧的《清明》詩,後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看來,這尋訪杏村之酒,也未必只是觸目傷懷之後的借酒消愁,而是多少遙望著遠方詩般的田野,用「今朝有酒今朝醉」來及時行樂、恣意人生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 文化融合:清明節如何演變為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的節日?
    中國古代沒有清明節,但是有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清明節的民間習俗多半是繼承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而來。寒食節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就有過寒食節的傳統。由於北方寒冷、乾燥,清明時分最容易引發火災。提醒大家:古代的房屋建築多是木質結構,一旦起火,便是滅頂之災,還有可能「殃及池魚」。史書記載,寒食節的時候,百姓家中不能舉火,到了晚上,宮中點燃火燭再傳給貴戚大臣家中。
  • 掃墓祭祖很悲傷,踏青遊玩心歡暢,這個節日有點意思
    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節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
  • 「祭祖」「插柳」「踏青」 這些清明節習俗你都知道嗎?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間也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舊時,百姓均有上墳之風俗。當天,一般是後輩人帶著供品、燒紙、香等,扛著鐵鍁,到自己的祖墳林地,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紙燃香,叩拜祭奠,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並在每座墓頂壓上一張黃表紙,叫「壓墳頭紙」,表示子孫曾來上墳。「民間有一種說法,祭奠祖墳一般不穿紅衣服,應穿素衣為好。
  • 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祭祖掃墓是最重要內容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古人這樣過清明節&nbsp&nbsp&nbsp&nbsp◎ 程道才 (廣州 大學教師)&nbsp&nbsp&nbsp&nbsp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時間:2019-04-06 19: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2019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 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     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
  • 作為中國人,清明節除了要掃墓祭祖還可以做什麼?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祭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但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是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還有那些文化?
  • 掃墓之外的清明節習俗:踏青插柳吃雞蛋期盼新生
    掃墓之外的清明節習俗:踏青插柳吃雞蛋期盼新生   他認為,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升華,將清明掃墓與踏青的不同文化主題融為一體,將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聯繫起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  清明來歷  民俗專家介紹說,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目前有25個民族過這個節日。
  • 解讀清明節:從寒食到清明 掃墓祭祖是不變的主題
    ,小杜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在中國兒童都能傳唱。清明節是中國春節之後的第一大節日,但凡有華人的地方或受華人風俗影響的地方,都要在清明節前回家掃墓祭祖,除中國內地各省以外,港澳臺以及美國、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尤其重視清明節。新的時代時興網上祭奠,但網上祭奠並不被一些上了歲數注重傳統的華人接受。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清明節習俗風俗 清明節掃墓祭掃祭拜的禁忌與忌諱
    又是一年一度清明時,祭祀和踏青,是許多人清明時期都會做的兩件事,但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可遠遠不止這些。在江西,除了掃墓和祭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俗,你還記得多少?另外,清明節掃墓時有很多禁忌和忌諱,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給你漲漲知識。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關於清明節踏青之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裡。
  • 2019年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清明節祭祀掃墓有哪些忌諱禁忌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清明節這一天為什麼要掃墓祭祖呢?清明節祭祀掃墓有哪些禁忌?整理2019年清明節掃墓祭祖的15條禁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
  • 2018清明節哪幾天放假?清明節怎麼請假 清明節放假高速免費嗎
    2018清明節怎麼放假?2018清明節哪幾天放假?清明節怎麼請假?一起來看看吧。每年的這一天,按慣例人們會進行掃墓、祭祖等活動。那麼2018年清明節是哪天呢?讓我們通過傳統節日來了解。根據查詢萬年曆的結果,2018年清明節是2018年4月5日,農曆二月二十。
  • 清明節掃墓時間有什麼講究能提前幾天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清明節掃墓時間有什麼講究?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Some customs about Tomb-Sweeping Day——有關清明節的一些習俗
    它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具體包括春節、中秋節、端午節和清明節。讓我們來了解一些關於清明節的習俗。)(關於清明節,全國各地習俗雖各不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的基本禮俗主題。)1.(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2.
  • 清明節祭祀禁忌有哪些?16條必知的清明節掃墓禁忌
    安徽商報 合肥網訊 明天就是清明節假期第一天了,許多人開始祭祀祖先、親人的活動。但是很多年輕人不太知道這掃墓的一些規矩,今天小編告訴大家這掃墓的16條禁忌。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
  • 閩南清明節習俗
    原標題:閩南清明節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那麼閩南清明節習俗有哪些呢?
  •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詩歌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踏青兩不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造就了清明豐富多樣的節俗。讓Maigoo節氣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明節氣的習俗、美食還有清明詩句,感受清明「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 在我國農村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原來不止是祭祖上墳
    在我國農村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原來不止是祭祖上墳時間:2020-04-03 06: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在我國農村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原來不止是祭祖上墳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有2500年的歷史,古時候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10月1日的寒衣節並稱為三大 節日,而在我國的農村,清明節前後三日之內以祭祖掃     原標題:在我國農村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