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課堂——重新定義託育
當託育行業獲得國家政策支持時,市場掀起了尋找託育課程的熱潮,全行業呈現「有課程皆從早教演化,無課程皆和理念結緣」的現象。
理念不止「高大上」還很「國際化」,有「源自英國」、「源自澳洲」、「源自日本」、「源自美國」、「源自臺灣」、「源自加拿大」…….,看起來真的是「足不出戶享美好教育」的感覺。
課程不管源自哪裡,基本的流派無外乎浪漫主義流派、文化傳遞主義流派、進步主義流派以及瑞吉歐教育法、蒙臺梭利教育法等。
更絕的是,如果在尋找託育課程上較起真來,連朋友圈(網站)隨意發布的課程都不放過,各種寶盒、秘笈受到了追捧,更有甚者開始關注嬰幼兒「教材」。當你闡述早期教育「課程」不是「教材」,是「課程方案」、是「過程」、「一日生活皆課程」時,得到的是無知的冷遇。
縱觀國內0-6歲早期教育發展,經歷了由「五大領域活動」到引進國外「主題課程」再到發展本土化特色的「特色園本課程」。
2018年託育進入爆發年,隨之而來的「託育產品」的繁衍期進入呈現階段。課程方案參差不齊,其中一種「託育課程」是將早期教育理念、早教遊戲、幼兒園一日流程……融和而變身為「託育課程」,從而植入託育機構,對孩子進行「冷板凳」的教育。之所以稱之為「冷板凳」教育,就是變相的分科教育模式--「老師自嗨、寶寶茫然,家長只能被動認同」。
橫向思考:託育市場都有哪些創業者進入?根據「內在需求」,會產生哪些思維習慣?
託育市場三種創業者進入託育行業時,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以下習慣:
A.小白型:特別喜歡引入國外的課程理念,如英國EYFS、美國髙瞻、瑞吉歐等;
B.幼兒園:將幼兒園「主題課程」簡單化,不分月齡的延伸;
C.早教機構:把早教遊戲活動,融入在託班或「緩釋班」中。
縱向思考:這些託育課程也專業、豐富、有趣、形式多樣,但符合日託的0-3歲的嬰幼兒嗎?
日託的0-3歲的嬰幼兒內在需求驅動外在行為發展和心理發展靠遊戲課程可以做到嗎?
※ 此處需要劃筆記哦:
錯過等於過錯,讓孩子的0-3歲盡情發展和滿足,需要每一個託育人做深度、寬度、多維度、有高度的陪伴者、支撐者,不做引領孩子的那個「老師」。
※ 劃筆記哦:
我們不做託育行業的「偽裝者」,我們要做「潛伏者」,潛伏在「孩子」身邊助力成長。
正確的託育課程是「太陽」,偏差的託育課程是「黑洞」
正確的託育課程有兩個基本特性:
不同月齡嬰幼兒有著每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託育課程方案要有系統性和進階性。同樣月齡的嬰幼兒由於育養環境不同,每個嬰幼兒的發展差異也很大。當一個課程方案不圍繞著嬰幼兒發展的七大領域和發展目標,只是呈現兒歌、遊戲、活動,這樣的託育課程有什麼意義?
託育課程是將發展目標融入在一日的保育生活中,也就是「保教一體」。如果一個託育中心把自己變成一個學前教育機構,忽視嬰幼兒的發展特點,它也只能稱之為「託班」。
託育課程是系統化的支持性策略活動方案,需要「託育人」認知、歸納、分析、系統思考。
今天要說的託育課程,是所有「託育人」關注的點、也是值得深度系統思考的點!
如何突破困擾,託育機構中如何起到「育」的作用的難題,還有一直匹配各類早期課程遊戲的方式,究竟有什麼&34;、&34;、&34;還有&34;、&34;等等.......
先來開啟託育課程方法論...
所謂託育課程方法論,就是要圍繞著品牌的頂層設計,建立支持品牌的系統。託育品牌的建立是分體系、分模塊、分階段的,構成託育品牌頂層設計包含八大體系:品牌系統、服務系統、營銷系統、環境系統、課程系統、照護系統、保育保健系統、膳食系統。體系之間互相關聯、密不可分,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單因果關係。
這個方法論叫做「系統思考」,要把各體系串聯起來,系統的思考。比如:課程體系和環境體系的關係,簡單來講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地利」,指的是大部分機構建於城市中,場地有限制,除了面積大小之外,最重要的有戶外和無戶外,所以環境也會決定品牌定位,當然還有周圍的競品品牌、人群的特點等。
所謂「天時」,指的是國家政策和當地政策等,政策導向也會影響品牌定位,比如說:普惠型和盈利型,不同的模式,投入不同,所以品牌定位也不同。
所謂「人和」,指的是資源、客戶源、客戶需求點、教師特色點等,也會影響品牌定位。
只有評估、分析託育的「天時、地利、人和」,方可做品牌定位,然後做環境體系和課程體系的同步建立。
為什麼做課程體系一定要做環境體系?可能你覺得,搭個房子,隔幾個教室,不就可以了嗎?事實上,造成「託育做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打造偏離了課程專業特色理念,課程和環境的不匹配,同時脫離了0-3嬰幼兒的發展特點、月齡適宜性和個體適宜性,從而使託育中心的課程實施起來難度很大。這也是為什麼疫情期間,做不下去的「託育中心」關門的原因之一,因為環境不能支撐課程的理念,沒有辦法滿足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和成長。(在這裡不詳細介紹環境體系,)
託育究竟是服務還是教育?
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蘊含著託育的本質。託育服務的本質就是照料,照料是讓嬰幼兒在一日全託的過程中,得到高品質的照護。照護系統的完善來源於一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SOP)和環境細節的把控。如果只有照護,心理發展學家就會歧視這種方式。只有把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徵融入在照料中,才會形成真正的「託+育」。
託育課程就是幫助嬰幼兒發展的過程,而教育內含知識和價值。0--3歲的課程是早期教育融入心理動力學理論而得到發展。沒有心理學知識的支撐,談託育課程純屬「胡說八道」。
託育課程的核心是通過一系列活動(區域活動、大組活動、小組活動、戶外活動、生活活動、多元活動),了解嬰幼兒的發展情況,同時通過觀察與評價以及測評工具,為每一位嬰幼兒提供成長的幫助。
先要做好託育以及完善託育課程體系,從品牌傳遞的價值,到構建課程框架的環境體系,以及營造的服務體系是贏得客戶信任的基礎;打造貼心、細微的照護體系,符合嬰幼兒發展的課程方案是客戶持續購買的根本;善於運用腦科學的測評工具和家園一致的育兒理念是項目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版權聲明
本文為原創文章,著作權均歸「蓓拉課堂BellaClass&34;授權。否則即為侵權!肆意剽竊及抄襲,我們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