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媽媽,我覺得託育就是媽媽們心中的一道光」。之所以如此感慨,正是因為成都溫江的一位媽媽在參與培訓和兩天的育兒測評後,看到了媽媽們的焦慮和期望後得出的感慨。
我們將託育定義為:家庭教育的補充;幫助媽媽育兒;幫助嬰幼兒成長三個方面。很多人不以為然。當13位媽媽走進成都美育培能託育中心,其中8位媽媽選擇了將寶寶託付在這裡,再次驗證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傳統意義上託育中心指:「全日制分離式照料機構」,這只是學術上的定義。因此,很多機構在宣傳點上強調照料的重要性,結果就是大多數家庭因為選擇祖輩照料,因而忽視了託育中心在家庭育養方面重要的補充作用。
多數機構因為生源不足,就找客觀原因:因為家庭有人帶孩子,所以不選擇託育中心。這是典型的經驗主義為自己的不專業而找的託詞。
每個家庭在新生兒誕生後,原有的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新生兒的到來,對於新手媽媽來說,不只是身體上的改變,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變化。60%的女性產後或多或少會有產後抑鬱的傾向,如果在育兒方面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就會出現莫名的焦慮。
我們看到走進託育中心的每一位媽媽,在寶寶玩耍時眼光始終離不開他們,為他們哪怕一小點快樂都會露出喜悅,同樣看到寶寶的一些不當舉動時,立刻進行規範。這說明什麼?
多數媽媽在早期育兒的問題上比較茫然,這來自於她們的教育方式:希望引領寶寶達到她們所期望的樣子,結果恰恰相反。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教育指導原則指:每個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學習方式也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我們成人首先所做的就是:接納、理解、陪伴,最後才是引領。
當一個媽媽走進託育中心時就是在尋找這些答案,否則她走進來做什麼?看你的裝修?看你的老師長的如何?她走進來一定是帶著問題而來,如果你能發現她的需求,並且能幫助到她,你就會成為她的育兒閨蜜。
「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專業育娃」——這是佛山貝思卡的品牌理念。理念不是體現在託育中心的嘴上,而是貫穿在每位老師的心裡。貝思卡之所以得到媽媽們的認可(疫情後開園,至今接近滿園),就是將閨蜜式育兒一直作為辦園宗旨。
無數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託育中心的市場很大,如果你走不進媽媽們的心中,你的招生必然不好。
有些中心開辦後,前後近百位媽媽來過中心,可是目前在園生源也就十多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媽媽們走進來後看不到這裡能給到她什麼(請仔細琢磨這句話)。
有位投資人告訴我:「我們在園的媽媽都很認可我們的服務」
我問:「有多少媽媽做過轉介紹?」
他說:「很少」
託育60%的客戶來自於轉介紹,如果沒有轉介紹,意味著她根本不知道你的服務有多大價值,因此,也不會將這份價值分享給其他媽媽。
兒童發展測評
要想把託育做好,請別把自己的中心辦成學校,天天給家長講教育理念。她們不需要這些,更不需要你的老師教育她們,何況老師的學歷也未必有她們高。
那些包裝各種理念讓你加盟的機構,說不定就是你夢魘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