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都是又氣又惱。但是打罵孩子,很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抗,或者和父母鬧脾氣。使親子關係產生隔閡,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
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怎麼對孩子的犯錯進行教育,能夠讓孩子懂得反省自己的錯誤,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的確是一件很頭疼的問題。
懲罰是什麼?
心理學上解釋懲罰是指當有機體自發做出某種反應後,隨機呈現一個厭惡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
這句話簡單的理解就是懲罰是對一種錯誤現象的反應。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涉及到懲罰的時候,很多家長存在一個錯誤的誤區,就是他們對於孩子錯誤行為反應過激,並認為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手段。
實際上父母們首先要明確懲罰孩子不僅是手段還是目的。
懲罰孩子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規矩和反省的意識,促進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讓孩子認識到是非對錯。
如果你的懲罰行為,只是為了一頓打,發洩一下你對孩子的脾氣,請停止你這種行為,對於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並無好處。
合理的懲罰怎麼做?
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我們要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尊重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孩子才會接受你的批評。如果你的批評讓孩子覺得自己「顏面無存」,孩子更多的是沮喪和抵抗情緒。
當孩子錯誤的行為被發現的時候,其實他內心已經是很慌亂的狀態,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當父母能夠展現出尊重態度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更安定,會容易接受父母接下來的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著一種現象,就是很多家長有「護犢子」的心態,生怕自己的孩子會吃虧,有的明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但是不捨得讓孩子受罰,這種行為就會助長孩子的不正之風。
犯了錯誤就要受罰,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要勇敢的承擔起責任。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犯的錯誤,犯錯誤就要承擔後果,如果孩子承認錯誤,那麼可以減輕處罰。
父母在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上,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把錯誤的原因找出來,針對事情的本身進行說教,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錯的行為只要改正了就可以。
小孩子最討厭父母把以前的將陳年老帳翻出來說事。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孩子就會喪失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舊帳。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需要用心慢慢的去引導,才能培養出孩子優秀的品格。
希望各位家長們,都可以科學教育,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你是如何看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覺得有用,就分享給更多朋友看吧~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兒童心理和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