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業多、負擔重,咋減負?老師每天都布置抄寫N遍的作業,咋辦?昨天,鄭州市教育局下發的《關於加強中小學作業建設的指導意見》給學生減負,給老師布置作業「定槓槓」。然而,此規定一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老師和家長認為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只能「看上去很美」
□東方今報記者 高冬麗 實習生 張毅
●布置學生作業 教師必須先做
【案例】鵬鵬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天下午放學,鵬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我從6點就開始寫,寫到9點才能寫完。」鵬鵬的媽媽林女士說:「每科老師都覺得自己布置的作業不多,可幾科下來,作業任務就很重了,孩子寫得手都酸了。」【新規】《意見》規定,凡是布置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以把握作業的難度與完成時間,使作業布置得科學合理。任何教師不得布置機械重複性作業,更不得布置超量作業。嚴禁用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反應】「孩子寫作業,老師檢查,老師寫作業誰檢查?」家長陳女士認為,老師做作業,具體該怎麼操作?又該怎麼監督?規定沒提及,難道也要每個老師都準備一個作業本,定期由教育部門或校長檢查、批改?「老師即使寫作業,恐怕也難以達到給孩子減負的目的。」某小學老師李靜說,孩子負擔重,緣於現在的教育體制。其實,每科老師布置的作業並不多,只是多個科目累加起來就多了。再者,老師們每天要備課,還要批改作業,讓老師再把學生的作業寫一遍,這不僅沒給學生減負,反而使老師的負擔越來越重。
●分層次布置作業 會不會讓後進生自卑?
【案例】
姚偉很喜歡上英語課,可一提到寫作業,姚偉就嘟起小嘴。「作業很沒勁。」姚偉說,每天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讓抄寫單詞,這些單詞我早就會了,只有後進生才需要反覆練習,真希望老師多布置些有挑戰性的作業。【新規】《意見》規定,老師要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性、階梯性,給學生以選擇的權利,提倡「基本作業+彈性作業」模式,分層布置作業,使各層次的學生做有所得。另外,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既要有練習型、準備型作業,也要有擴展型、創造型作業。針對部分教師過於依賴教輔的現象,《意見》要求各學校老師不能翻印配套練習或以套題、教輔練習代替作業。【反應】「課本上的題目太單一,只有參考練習冊上的題,才能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鄭州一位中學老師表示,對於《意見》中提到了不能以教輔代替作業,她很贊成。家長張先生認為,分層次布置作業的出發點是好的,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完成一大堆自己能力不及的作業,肯定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對於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能給他們提供展示潛能的機會。認同該規定的同時,張先生也有這樣的顧慮:「分層次作業」會不會讓後進生自卑?「以前,外地也有這種做法,結果,老師不停地收到家長的匿名抗議字條。」他說,家長們最怕被看不起,現在老師如果布置作業,也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就相當於給孩子貼上了不公平的標籤。後來也就沒再繼續實行下去,鄭州不知道會不會也出現這種情況。
●家長和學生 不能代批作業
【案例】「我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每天老師都會給孩子布置一些聽說讀寫的作業,還要求家長檢查籤字。」市民劉先生說,有時候萬一出差沒給孩子的作業籤字,還可能挨批評。最讓他不理解的是,批改作業明明是老師的事,家長檢查孩子作業沒錯,但也沒必要天天像孩子做作業一樣檢查,為什麼老師非要將家長和孩子捆綁在一起?最讓他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家長和孩子這麼認真做作業,老師有時只是簡單地看一眼。【新規】《意見》規定,老師對於學生的作業,原則上要求全批全改、及時批改。為個別優等生、學困生專設的作業,要堅持面批。堅決杜絕家長或學生代批作業現象的發生。對於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老師要集中講評,個別問題要當面矯正或者進行個別輔導。另外,老師批改作業也得認真仔細,要做到逐題批改,防止漏批、錯批;批改符號要規範,以引起學生注意。總批要有等級、時間以及激勵性和指導性評語,既要對作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有深入的分析與指導,也要關注學生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反應】老師全批全改作業,雖然家長們解放了,可老師們卻不太樂意。不少老師認為,同學們互相改作業,能發現彼此的問題,這樣記憶更深刻。「現在每個班,少說也有五六十個學生,多則七八十,全改作業,咋可能忙過來。」某小學李老師表示,即使改一個學生的作業需要2分鐘,七八十個學生下來,最少也得兩個多小時,也就是四節課時間。此外,老師還要上課、接待家長、教研等,超人也不可能做到全批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