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具毀滅性瘟疫,造成1/3的歐洲人口死亡,起源至今仍是個謎

2020-12-15 騰訊網

十四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人類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瘟疫——「黑死病」,中世紀人將其稱為「大死亡」,史學家將其稱為「中世紀最黑暗時期」。

這是一場規模極大,死亡人數極多,波及範圍極廣,持續時間極長的疾病災難。

這場鼠疫,給歐洲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共造成了2500多萬人死亡(保守估計),佔當時整個歐洲人口總數的1/3,甚至更高。

當時的景象有多麼慘絕人寰,也只有親歷者最為清楚。對後人而言,人們只能透過冰冷的數據以及略顯蒼白的語言文字記載中去大體感知,當時人們有多麼絕望與無助。

薄伽丘曾在《十日談》中寫道:

「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屍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一些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後來的屍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就像堆積在船艙裡的貨物一樣。」

同一時期的文學家也曾寫道:

我不知道以哪種方式來描述冷酷無情的場景,幾乎所有人都目睹了慘狀,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嚇人的場景,如果有人對這恐怖的場景視若無睹的話,他一定是冷血的。患者發病後迅速死亡,……所有的人都認為世界末日來臨了」。

死亡接踵而來,昔日繁華的街道,變成了「喪鐘亂鳴,屍體縱橫,十室九空」的「人間地獄」。

如此觸目驚心的景象,引發了社會的一片混亂和恐慌,其給人造成的傷害,無論是身體傷害,亦或者精神傷害,都無亞於世界大戰。

在黑死病的陰霾籠罩下,歐洲社會一片死氣沉沉。

一、影響到底有多大?

其一,死亡不計其數,人們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力改變現狀。

黑死病,主要通過鼠蚤叮咬、消化道感染、皮膚傷口、飛沫等途徑傳播,其傳染性極強,病死率極高,預後極差。

從傳播途徑看,就足於看出其擴散性有多強。

染上黑死病後,人體發熱、脖子、腹股溝等處的淋巴結漸漸腫大,伴隨皮下出血,同時會出現黑斑等症狀,直至身體散發惡臭……

古代社會,醫療、衛生條件都相對比較落後,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差,面對如此極強傳染性的黑死病,人們的抵禦能力幾乎是零。為此,人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坐以待斃」。

其二,大量的人口死亡,導致社會勞動力銳減,這更是加劇了城市的蕭條,鄉村的荒涼以及社會的凋敝。如文獻記載:

「遺棄的村子就沉淪到荒野狀態,並完全從地圖上消失了。」

其三,勞動力不足,糧食大幅度減產,造成了大饑荒。如文獻記載:

「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由於沒有穀物導致開工不足」。

其四,患病時的慘狀以及患病造成的高病死率,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心理恐慌。

「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地而亡,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 」

除了要面對黑死病的侵襲,人們還要面對道德人性帶來的打擊。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寫道:「父母拋棄兒女,丈夫拋棄妻室……罹疾的親屬,無醫無藥,等著去死……」

此外,那些平日裡聲稱是救世主的神職人員,最後變成了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們拒受難者於門外。

其五,瘟疫引發了社會的劇烈變動,天主教的威信受到衝擊,一大批猶太人被迫害,許多猶太人被活活燒死。

【註:人們認為猶太人是瘟疫的傳播者,指控猶太人向水井、河流等水源投毒。】

二、為什麼造成如此大的影響?

十四世紀肆虐歐洲的這場瘟疫疾病,給歐洲帶來如此大的浩劫,這除了與黑死病本身的嚴重危害性有關,還與當時社會的多方面因素有關。

1.社會生產力低下,食物短缺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還備受飢餓困擾。

第一,生活水平低,食物不足,本身就能讓許多人餓死。

第二,營養跟不上,身體素質差,再遇上個疾病災害,人們根本沒有任何招架之力。

根據文獻資料記述,1346~1347年的饑荒,對歐洲的南、北部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當時,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夠吃到糧食,其餘大部分人,尤其是鄉下的人們,只能像牲畜一樣,以野果、野草果腹。

黑死病的到來,無疑加劇了死亡悲劇的發生。

2.惡劣的生活環境

此前我們曾提過,中世紀歐洲的衛生環境,非常「髒亂差」!如:人們隨地大小便,排洩物當空倒潑,即便是像法國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也依舊是糞便橫流,汙穢遍地。

平民百姓住在擁擠不堪的房子裡,有些家庭甚至連床都沒有,人們不愛洗澡,身上的跳蚤、蝨子上蹦下跳,街上的老鼠更是招搖過市。

惡劣的生活環境,為傳染病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醫療技術落後

黑死病這種鼠疫傳染病,在現代醫學上都屬於比較棘手的疾病,這放在十四世紀那個落後的歐洲,就更不用說了。中世紀的歐洲,醫學衛生水平落後,在面對黑死病這樣高傳染性、高致死率的疾病,醫生也完全是不知所措。

因為技術受限,經驗不足,人們根本找不出病因。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完全是瞎子摸黑,把能想到的「招數」都用上了,比如「催吐法」、在淋巴上放「幹蟆」法,甚至用尿來泡澡等等。

很顯然,這些所謂的醫學治療方法,根本就是胡來,行不通,對此,有人還曾評論之:「任何形式的治療只是加速病人的死亡。」

這是一場看不見的硝煙戰爭,黑死病給整個歐洲帶來了毀壞性打擊。時至今日,關於黑死病的起源,仍眾說紛紜。

三、致病源來自哪裡?

說法一:起源於中國雲南

有一種觀點認為,十四世紀的黑死病,起源於我國的雲南省。中國老鼠身上的跳蚤所攜帶的病菌,跨越了邊界,被做生意的商人,沿著絲綢之路,或者是海上航行帶到了歐洲。

的確,我國在解放之前確實流行過鼠疫疾病,主要發生在西部、西北部地區。不過,關於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起起源於中國的說法,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

說法二:起源於蒙古

據說,蒙古人使用了龐大的弩機將感染鼠疫疾病的屍體投射到了卡法城裡,卡法城內的人乘船逃亡,將鼠疫帶到了義大利,之後便漸漸擴展到歐洲各國。對於這個說法,也有史學家表示質疑。

說法三:起源於西西里島的墨西拿港

有人認為,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起源於墨西拿港,因為那是一個繁華的港口,這個港口的船隻多穿梭往來於歐洲各國。人們將船靠在岸上作短暫停留,便將船上的老鼠帶到了歐洲各地,最終,導致了黑死病的迅速擴散和傳播。

也有人認為,黑死病起源於印度,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看法意見。那麼,到底起源哪裡呢?目前,尚未有統一的看法,爭議相對比較少的一種觀點是:起源於中亞。

四、評價

到底起源於哪,或許,其結果已經無法得知。我們唯一能確切的一點是,黑死病的爆發,對歐洲乃至於全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災難。這場瘟疫,造成了數以千萬的人死亡,導致無數人背井離鄉,拋妻棄子,逃亡流浪。

在災難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和無助。但是,似乎也正是因為災難而不斷推動著人類進步。黑死病的爆發,一方面摧毀了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體系,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歐洲的改革,為人文主義的興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或許,這正如施爾格·謬勒所說:「死亡是作為把人引導到生命的最高峰,並使生命第一次具有充分意義的東西出現。」

參考資料:

(英)艾瑪·瑪麗奧特著,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世界史,臺海出版社

李曉光黑死病與14-15世紀歐洲社會歷史的變遷

馬蘭主編,悅讀坊世界通史耀世典藏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文 | 文史君

圖片 | 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寫作不易,喜歡就點個讚吧~

【已籤約維權騎士,搬運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這幾個瘟疫有多瘋狂?第4個被稱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傳染病」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對人類殺傷性最大的不是戰爭,而是令人非常恐懼的瘟疫。一場瘟疫的爆發可能要奪去數萬人、甚至幾百萬、上千萬人的性命。但是,古代由於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限,還不能正確認識各種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所以當瘟疫來襲時,人類往往顯得很無助。那麼在人類的歷史上有那些瘟疫呢?
  • 史上最恐怖的瘟疫!直擊歐洲黑死病
    黑死病,即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致病是因為鼠疫桿菌,死亡率極高,目前為止死亡總數高達2億人,肆虐地球至少300年。歷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六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波及到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二千五百萬人。但由於缺乏詳細資料確認,一般不能確認這是鼠疫造成的。第二次發生於十四世紀,僅歐洲就死亡二千五百萬人,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英國近1/3的人口死於鼠疫。
  • 全球歷次大瘟疫: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
    回顧人類歷史,瘟疫是與饑荒、戰爭等相併列的重大災難,黑死病、天花等瘟疫均造成數以億計的人口死亡,歷史慘劇曾多次上演。 鼠疫於公元6世紀首次從埃及傳入歐洲,隨後爆發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即造成2500萬人死亡的查士丁尼瘟疫。此後,鼠疫又先後於14-18世紀、19-20世紀爆發兩次,其中爆發於14-18世紀的鼠疫大流行是歷史上後果最嚴重、影響最大的一次瘟疫,又被稱為黑死病。 14世紀早期,鼠疫作為一種地方病主要流行於蒙古。
  •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伊波拉……盤點人類歷史上20大駭人聽聞的瘟疫
    據不完全統計,從史前起計,人類歷史上發生過20次最具毀滅性打擊的瘟疫。 1.史前瘟疫:約公元前3000年 大約5000年前,一場瘟疫摧毀了中國的一個史前村莊。該史前村莊於2010年被發現,被稱為哈民忙哈遺址。
  • 史上最可怕的十大傳染病事件
    史上最可怕的十大傳染病事件許多人看過美劇《行屍走肉》的恐怖畫面,看完後都心有餘悸,心裡默默念到:「這只是電視劇。」事實真的如此嗎? Too young too simple!瘟疫雅典大瘟疫這場瘟疫是人類歷史上記載較詳盡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導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 預言家2021預測:全球瘟疫更具毀滅性?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那麼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規模的瘟疫流行,如今又戰勝了幾個呢?我們總是關注戰爭,實際上人類歷史上最慘絕人寰的是那些瘋狂的瘟疫,尤其是醫療水平還非常落後的古代及尚不發達的近代,那才是人口大幅減少的第一大殺器,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十大瘟疫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隨著500年前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新型傳染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瘟疫。下面就請跟隨我一起來看一看人類文明史上最嚴重的20次大瘟疫,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結束的。1.
  • 世界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人類是在重大災病面前向前發展的,歷史上許多重大傳染病的發生都導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它導致的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死亡人數。讓我們看一看人類歷史上的十大傳染病死亡事件。
  •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病毒和十大最慘烈瘟疫
    通常病發後一周死亡。病發死亡率為25%至100%。對於這種具高度傳染能力,而同時致命的疾病,目前沒有任何疫苗或醫治的方法。 這場鼠疫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亡。這次瘟疫的特點是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 3、查士丁尼瘟疫
  • 曾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哪些影響?推動歐洲如何發展
    在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好運不至兩次,惡運不至一次」這句俗語被重複,讓中世紀的歐洲更加黑暗的黑死病再次降臨到歐洲人民身上。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瘟疫,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破壞力強,從各個方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歐洲發展的分水嶺,影響了歐洲發展的歷史進程。
  • 大疫時間表:人類與瘟疫的抗爭史,也是科學與醫學的進步史
    封面新聞記者 燕磊瘟疫是一種由強烈的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引起的傳染病。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由瘟疫導致的死亡人數比戰爭、饑荒更多,不過人類總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因為人類手中有最強大、最有效的武器:科學方法和醫學技術。
  • 公元14世紀,一場瘟疫讓歐洲減少2500萬人,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之所以將其稱為"黑死病",最普遍的原因是,它在病人身上留下了紫色或黑色斑點,這場瘟疫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一、什麼是黑死病中世紀黑死病流行是由鼠疫引起的,鼠疫的症狀非常簡單,即感染上瘟疫的人具有非常高的發燒,噁心嘔吐還可能會有黑色腫大的淋巴結。
  • 面對瘟疫,這個持續了幾千年的方法也許不夠好,但卻有用——隔離
    2020的肺炎疫情無疑引起了全球恐慌,各國史無前例的封鎖城鎮關閉邊境,超市的物資被搶購一空,城市的街頭變得空無一人,電影裡的末日似乎在真實生活中上演,不過這已經不是人類第一次面對瘟疫災難了,今天就讓我們回顧四個人類史上的瘟疫戰爭,當然這只是我認為影響比較大的幾個,還有一些例如瘧疾、肺結核、霍亂、愛滋等等,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 史上最暗黑的童謠——瘟疫的吟唱
    「死亡的吟唱」在公元十七世紀,整個歐洲大陸籠罩在鼠疫的陰影中,即「黑死病」。在黑死病盛行的時候,整個倫敦幾乎一大半的人口都死於這場瘟疫,以致於即使看到有的村莊還有人煙,也馬上隔離,放任其自生自滅。當時黑死病的徵兆之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一圈圈的玫瑰色疹子。(ring o' around the rosie-玫瑰花般的圈圈)
  • 截止2014年全球最具毀滅性的20個軟體Bug
    我們都知道,軟體Bug很煩人的,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多毀滅性的影響。現在,就讓我們按時間順序來盤點下史上最具有毀滅性的20個軟體Bug。原因:軟體升級中出行了一個有Bug的代碼,導致114臺交換機每六秒當機重啟一次,所有長途電話服務暫停9個小時。8. 1991年海灣戰爭損失:28名士兵死亡,100人受傷經過: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美國愛國者飛彈系統沒能攔截住飛入伊拉克境內的飛毛腿飛彈。
  • 瘟疫與人讀後有感:善待地球,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三、傳統農業生產引起的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是一種令身體漸漸虛弱致死的病症,今天還折磨著全球上億人口,傳統的灌溉農業生產是很適合這種病原蟲傳播,5000年前這種病原蟲就在灌溉農業特定環境下的寄生,至今仍然困擾著稻田農夫。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仔細翻看歐洲文明的發展歷程,在王侯將相、宗教戰爭與各種傳奇故事的字裡行間潛藏著一個隱蔽的魔鬼:瘟疫。無論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雅典瘟疫,還是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代的大瘟疫,在知名度和歷史影響方面似乎都難以和席捲整個西歐、反覆折磨歐洲人數個世紀的黑死病相提並論。
  • 我們發掘了兩處史前瘟疫遺址,得出了一些啟示
    這個遺址以發現大量集中出土的人骨而聞名,最集中的一座房子裡,發現了97具人骨,不同年齡段與不同性別的人都有體現,底部屍骨有擺放的痕跡,上面的比較凌亂,房子有焚燒的跡象。經過數次發掘,已發現的人骨有兩百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