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WTI原油價格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負值,有違於石油的「資源屬性」,資源屬性是石油的第一屬性。事後有很多討論的文章,這次負油價事件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後有其必然性。作為行業裡的公司,公司的戰略必須關注行業大的必然性的基本變的變化,公司的改革著力點需要準確判斷和適應行業的大趨勢,能夠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更需要敏感性和膽略。對於偶然事件關注主要是為了準確認知其背後存在的必然性是什麼。
回顧一下世界石油市場的歷史,直到1972年才有現貨市場,石油期貨市場是1983年才出現的。此前石油價格是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海灣、德士古、殼牌和英國石油(BP)等「石油七姐妹」決定的。世界石油市場處於被「石油七姐妹」絕對壟斷的狀態,所以並不存在市場定價的概念,是典型的「卡特爾價格」體系。以蘇聯為主的計劃經濟陣營,更是沒有將石油納入商品範疇。因此,原油市場是在眾多產油國將油田資源國有化、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打破「石油氣姐妹卡特爾壟斷後」才形成的。石油期貨市場更是在1973年1979年兩次世界石油危機之後,為了降低石油價格對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巨大的不確定性的衝擊而出現的。石油期貨市場既有鎖定價格對衝風險的功能,同時也產生了石油金融投機的功能,從而賦予了石油的金融屬性。
國際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和交易,於是出現了「石油美元」,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與黃金脫鉤,而石油是最大宗的自由貿易商品,每年數十億噸的原油貿易,交易金額高達萬億美元之多。石油期貨的買賣交易、買空賣空更高達近十倍的實物貿易交割量。石油美元的規模巨大,美元與黃金脫鉤近50年了,美元能夠長時間維持其國際貨幣的地位與龐大的石油美元的存在有密切的關係。
今年WTI原油價格歷史上首次出現了負值,有違於石油的「資源屬性」,資源屬性是石油的第一屬性,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荒唐的現象」。
事後有很多討論的文章,這次負油價事件有其偶然性,正好是芝加哥期交所修改交易規則允許「負報價」交易一周之後發生的事件。如果不修改規則,如果WTI現貨交割地點不在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處於產業日漸沒落的庫欣油庫地區,也許不會出現這次「負價格」。即使「負油價」規則永續,日後還會發生同樣的「負油價」事件嗎?
但偶然性背後有其必然性:一、3月份沙特俄羅斯石油價格戰再起,亮起了供給再增加的信號;二、美國非常規油氣革命成功,美國再次成為最大石油天然氣生產國,技術進步推動油氣進入長期供大於求的新常態;三、突發新冠病毒蔓延全球重大公共衛生災難,全球經濟大衰退,消費大幅度減少;四、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發展加速,節能減排減緩時候變化拯救地球漸成共識……。
石油供給和需求的基本面已經發生了長周期的重大的變化,而約束實物交割的基礎設施沒有跟隨「必然性」和交易規則的改變而改變,於是「偶然性」就發生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WTI定價基準存在的漏洞,而這些漏洞扭曲了原油期貨交易的「衍生」價格,金融投資工具又放大了其扭曲度。價格的扭曲肯定會對一些投資者造成損失,也會對一些生產者造成了傷害。然而,就作為生產者的石油公司而言,加強經營管理和持續進行技術創新才是保證企業持續經營的根本,因為金融投機不改變石油供求的長期的基本面。
就我所知。埃克森美孚、殼牌、BP等大型跨國石油公司,在這次負油價事件中並沒有對它們造成什麼傷害。作為傳統化石油天然氣生產者,原油天然氣貿易在它們的日常經營中佔有一定的比例,自然會應用原油期貨市場做一些對衝、套期保值業務的業務,但只是輔助性的業務,而且會做得非常專業。作為大石油公司,公司的戰略必須關注行業大的必然性的基本變的變化,公司的改革著力點需要準確判斷和適應行業的大趨勢,能夠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更需要敏感性和膽略。對於偶然事件關注主要是為了準確認知其背後存在的必然性是什麼。
來源: 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