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以來,始終堅持以目標為導向,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規範管理為支撐,以持續改進為抓手,以加強內涵建設為保證,挖掘辦學潛力,助推教育改革提質培優、以質圖強,為學校先後取得國家百所骨幹高職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國家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等標誌性辦學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找準關鍵要素
撬動專業發展
診斷點的設計是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專業、課程、師資、學生各層面質量持續提升的關鍵環節。在專業層面診斷要素和診斷點的設定過程中,向影響專業建設的關鍵因素傾斜,比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等,提高其對應分值權重。緊跟職教發展步伐,引領職教改革,重點關注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創新性地設置了專業群診斷指標,用數據說話,通過診改數據平臺的監測,進行專業群狀態分析,持續改進專業群建設質量。
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緊密對接區域產業結構,動態升級專業內涵,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實現專業和專業群持續優化升級、自我完善。經過專業診改,專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建成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國家骨幹專業6個,其中審計專業群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名單。
描繪個人畫像
促進師生發展
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基礎工作,按照教師「入職—成長—成熟—突破」不同發展階段,分別設計了教師個人發展標準和診斷指標。學生工作按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職業導向、全面發展」的思路,從思想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職業發展素質、文化技能素質四個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學生全面發展指標體系。堅持多維度對比與預警機制相結合、自我監測與外部監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師生自我診改。依託診改數據平臺,通過教師、學生個人畫像,呈現師生個人狀態,關注目標達成度,實現自我診斷、自我改進,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通過自我診改,師生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成果豐碩。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8%以上,對口就業率保持在92%以上,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呈現出「出口暢、入口旺」的良好發展態勢。
打造智慧校園
助推教學改革
學校以「三構建、三提升」為主要內容,著重強化數據的整合與挖掘,新建改建學校各類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數據共享中心,消除信息資源孤島,形成可有效為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提供支持的校園信息化環境。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和混合式教學模式全面推開,實現了「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對課堂進行實時監測預警,師生的課堂行為也做到了有痕跡、可追溯,進一步推動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以「網際網路+職業教育」為導向,利用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主持建成三級教學資源庫。2018年開始主持建設的國家級別導遊專業教學資源庫,註冊用戶總數8萬餘人,呈現了「教學資源豐富、輻射地區廣泛、知名院校眾多」的特點,使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群體有機會共享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變革。
注入質量文化
聚焦德技並修
建設特色質量文化是學校緊扣時代脈搏,著力構建現代大學文化建設新格局的一大創新舉措,學校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所培育出的特色質量文化,有機融合了校園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以及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等部分,這種多元統一、兼容並生、科學有序、充滿活力的文化,為學校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重要保證。質量文化建設的推進,增強了師生對自主質量保證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在「人人追求質量、人人創造質量」的文化價值觀指導下,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教風。
通過開展邀請技術技能大師作講座、樹立優秀工匠校友典型、營造校內實訓基地企業文化氛圍等有效的踐行質量文化活動載體,培養了學生嚴謹專注、敬業樂業、精益求精、質量第一的工匠精神。帶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魅力家鄉」受到人民網、《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宣傳報導;帶有「家」文化特質的「創建星級文明寢室」獲河北省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由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組成的職業素質工作室與校企共建的技能工作室互聯互動,深化產教融合,共同探索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以工匠精神為引領的一系列質量文化活動中,校企文化對接顯亮點,彰顯了職業特點,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李雁行 李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