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院士未曾擔任過全國科技名詞委的任何職務,但他在名詞工作方面貢獻頗多。他的名詞工作體現出他熾熱的愛國情懷、嚴謹的科學精神和豐富的學術思想。
錢學森先生通曉中西文化,博覽群書,這使得他在給科學技術名詞定中文名時既能表達原文概念的要義,又能展現漢字的靈韻。1985年4月,他在名詞委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在我們科技名詞定名時,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最好用漢語精煉地表達出科學技術名詞的涵義。
對於漢語名詞的命名,他說「要根據漢語習慣定名,要讓人一看就有中國味」。「雷射」一詞即為意譯詞的成功典範。
laser由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組成,因而在引入中國時有人根據全稱譯為「激射光輻射放大」、「光受激輻射放大」、「受雷射輻射放大」、「光量子放大」、「受激發射光」,或音譯為「萊塞」、「鐳射」、「雷射」等。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根據錢學森先生的意見,將音義皆佳、簡潔明了的「雷射」作為規範名,這一名詞很快被相關各學科和社會接受,實現了名詞統一。「航天」、「航宇」等詞也是錢學森提出的。他在1987年9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工作會議上說:「laser這個名詞,我曾建議訂為『雷射』,被接受了,我很高興。space這個詞有的譯為『空間』,給人感覺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據毛主席『巡天遙看一千河』詩句,建議把它訂為『航天』。『航天』連同『太空梭』,一併被接受了。我考慮在太陽系飛行叫『航天』,在空氣中飛行叫『航空』,將來在銀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飛行可叫『航宇』。」
錢學森先生一直工作在科技一線,擔當重任,身兼數職,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儘管如此,他一直心繫我國的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化工作。1991年他寫信給錢三強,討論mesoscopic和nanotechnology的命名問題:「這兩個詞在今後高技術發展中是重要的,我希望我們要把漢語名詞定得妥當些。」1991年8月30日,針對當時ergonomics有人機工效學、人機工程學、功效學、爾剛學等20多種中文名的問題,全國科技名詞委組織各方專家討論其中文定名。會後,名詞委辦公室將討論會的情況向錢學森做了匯報,他很快給辦公室復函,表示同意討論會的結果,簡短一些,定名為「工效學」。1998年,他身體狀況不佳,仍親自撰文參加virtual reality譯名的討論。錢學森虛懷若谷,對於未被採用的科技名詞,他十分尊重科學家們的名詞審定成果,「我在這方面的經歷,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經驗」,錢學森坦然地說,「天文學上的『black hole』,我建議叫『陷光星』,現在我看到這裡公布的還叫『黑洞』」。
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顆以錢學森命名的小行星。錢學森先生在科學技術名詞規範化工作中創造的一個個簡潔、生動的名詞以及他的卓識遠見正如那夜空中的星光,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