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員會成立。在成立大會上,一位在委員會沒有任何職務的科學巨擎發表講話,要求科技名詞定名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是炎黃子孫,取名要遵守漢語習慣,要有中國味」,他就是錢學森。錢學森不但是我國航天之父,還為我為科學界貢獻了多個精彩的科學名詞,如「雷射」、「航空」、「航天」、「工效」等等,不知道後世那些取名光想著崇洋媚外的人會不會汗顏。
錢老在會議上講話
錢學森學貫中西、博覽群書,即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又有豐富的科學思想,在科學名詞的定義上,有著遠超常人的眼光。比如「Laser」這個詞剛傳進來時,如何翻譯就引發了一場大爭論。
Laser並不是一個單詞,而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組成,按照字面的意思,當時的人們把它翻譯成「受激發射光」、「激射光輻射放大」、「光量子放大」等,有人則為了圖方便,直接按發音翻譯成「鐳射」、「萊塞」、「雷射」等,不但叫著拗口,也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
錢學森(左二)因堅持回國而受到美國當局的調查
後來,錢學森按著它的物理特性,給它取名「雷射」,物理名詞審定委員會覺得「雷射」這詞音義俱佳,不但一望可知其特理特性,還朗朗上口,於是「雷射」就成了「Laser」的規範名稱,被科學界和社會各界所接受。
此外,「航天」這個詞也是錢學森給命名的。它的英文原文是Space,原本譯作「空間」,但「空間」給人感覺空空洞洞,讓人很難和遨遊太空聯繫起來。錢學森從毛主席詩詞「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受到了啟發,將其命名為「航天」。
「航天」一詞很快就被科學界接受了,它直觀、形象,還充滿了詩意。隨後他又據此引申出了「太空梭」、「航空」等詞,並為我們將來預備一個好詞:航宇。
按照錢學森的解釋是,航空代表在大氣層以內飛行,航天代表在太陽系中飛行,將來人類要走出太陽系,飛行銀河系的時候,可以叫做航宇。雖然人類的科技還沒有達到那一步,但錢學森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的,所以早早做好了準備。
錢學森寫給錢三強的信
1991年,錢學森寫信給主管科技名詞審定的錢三強,信中他尊稱錢三強為老師,並對幾個科學名詞的定義提出了自己見解,比如mesoscopic一詞被翻譯成「介觀」,意即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與之對應的是介觀物理。但不了解的人往往不知道介觀是什麼意思,因此錢學森建議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將其改為「細觀「,這樣宏、細、微三個層次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如Nanotechnology、ergonomics等詞錢學森也重點提到,他說這些技術在今後的發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漢語名詞應該定得妥當些。如ergonomics,當時的翻譯竟有20多種,有直接按發音翻譯成「爾剛」的,也有按意譯成「人體工程學」的,給科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最後錢學森將它定義為「工效學」一直沿用至今。
還有一些詞錢學森提出過自己的意見,但沒有被採用,如「black hole」,直譯過來是黑洞。但黑洞並不是一個洞,而是一顆引力大到光都逃不出的星,叫洞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所以錢學森給它命名「陷光星」。這個名稱其實更便於人們理解它的特性,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未被採用。
飛天歸來的楊利偉到醫院探望錢老
對於這種情況,錢學森虛懷若谷,表示十分尊重科學家們的名詞審定結果。在科學名詞的審定中,錢老命名的一個個生動、簡潔、準確的名詞,正如同他輝煌一生,將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