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信息流通便利,越來越多校園凌霸事件進入了大眾視野,不禁讓人感嘆惡性事件離自己並不。若不重視起來,下一個受害者可能就是你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校園凌霸的視頻曝光,視頻裡一個打扮相對社會的女學生,在飯桌上瘋狂毆打另外一名女學生,在短短2分鐘內抽了對方50個耳光,後又覺得自己手疼,改用鞋底打,女孩又被抽了28次。
其喪心病狂地令人髮指,網友在批判施暴女生的惡劣行徑時,同時也非常疑惑,為什麼被打的女孩一臉麻木,毫無反抗之意,還在被打的過程中不斷道歉。
為什麼不反抗?
這成為很多家長、母親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其實校園凌霸是個長期的過程,施暴者不會在一開始就特別兇悍,他們精心挑選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在被欺負的時候大概率不會反抗的對象。
先是試探,一旦確定對方不會反抗便開始變本加厲。顯然,視頻中的女孩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打,是被多次欺凌後形成的模式。
心理學中NLP理論認為,身份對人的影響很大,它決定了一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決定了「你是誰」,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去符合這個「身份」。
校園凌霸的施暴者從最開始挑選對象就預設了這樣的身份角色,作為施暴者,他們想要尋找和需要的是被施暴的對象,他們需要對方不反抗,順從。
在潛意識層面將這樣的意識傳遞給受害者,久而久之,對方就算有反抗的能力,也不會有反抗的思維,這是校園凌霸真正可怕的地方。
很多成年人習慣用「他們只是孩子」的想法去解決問題,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裡,一樣存在弱肉強食的規則。
退一步講,成年人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我們真的那麼單純嗎?並不。中國父母最愚蠢的一點就是:當他們成為了父母之後,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布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凌霸,其影響可能會從幼年持續到中年。
研究顯示,那些遭遇過校園凌霸的孩子,在後來的人生中會遇到更多問題,無論是偶爾還是經常被欺負。
作為父母,你若對此問題不重視,那麼孩子就會被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令傷害伴隨他們一生。
請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反抗,不要把自己放在弱者的角色上,在別人第一次對自己動手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地還回去。
當然,還手不是為了展示實力,而是向對方傳遞「我並不好欺負」的信息。如果不予反抗,那麼欺負你的人就會得寸進尺,一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沒有錯,但也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其他方面。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保護對他們來說很重要,那是他們和社會過招時的底氣。
同事的女兒特別古靈精怪,後來轉到離家較遠但教育質量更好的學校。剛轉到那個班時,有個女生仗著哥哥是校霸到處欺負人。她總是沒事找事掐別人,讓別人生疼。
同事對女兒說:「如果她下次再欺負你,你就捏回去,捏的比她還要疼。她以後就不會再欺負你了。」在媽媽的支持下,女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果然沒有再被欺負。
父母們不要忽略孩子的求助,孩子之所以能夠被長期欺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在第一次被欺負的時候,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反抗。
在面對凌霸時,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是他們的本能反應,不要因為你的粗心大意壓垮孩子最後的希望。
家長一定要明白兩件事情:一,校園凌霸,事前預防遠勝於事後彌補;二,你的愛是孩子刀槍不入的鎧甲。
當你發現孩子有被凌霸的跡象時,不要失控崩潰,這種情況下你有情緒可以理解,但是請記住你若倒下你的孩子就沒有人來保護,你更需要的是理性科學的對策。
首先,你要鼓勵孩子說出實情;其次,不要替孩子解決問題,輔助孩子自己說不,讓孩子做解決問題的主導者;最後,如果孩子確已受到傷害,要做好療愈工作,否則後患無窮。
每一位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息事並不能寧人,如果被欺負了絕對不要沉默。沉默,只是教會了別人如何傷害你。有些事並不是忍忍就能過去的,那會造成一生的傷害。
正如蔡仁偉在《封閉》中寫:「小時候覺得好玩,用手去碰含羞草,看它縮起來。可是,從來沒人認真的想過,要過多久,它才能重新打開。」
一個孩子在學生時代受到的傷害,是長大後無論得到多少顆糖也無法掩蓋的痛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1/3的青少年曾遭受凌霸。或許你的孩子,此刻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被凌霸者堵在無人的角落裡遭受欺凌。
不要忽視孩子的惡,更不要低估孩子的惡,他們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你時時刻刻小心謹慎,尚未必能保自己的孩子周全,況且大部分成年人還要為了生活奔波,所以請一定一定教會你的孩子在外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