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觀潮】
香港現行教育制度日益貴族化,使得階層固化進一步強化和加劇。
熊德志
近些年來,香港社會財富和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中產階層因被現實窘境擠壓而逐漸縮小,並對政治穩定和經濟增長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這次社會事件暴露了香港此前的深層次社會問題,不僅未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令社會更加撕裂。更為令人憂慮的是,香港的住房、教育等突出矛盾,日益加劇。
香港的樓市被財閥壟斷由來已久,已經無需贅述。政府的各項政策「辣招」也令年輕人「上車」變得更加困難。而資產價格的漲幅又超過收入的漲幅,造成嚴重的財富不均,令那些身為專業人士的律師、醫生、會計師也望樓興嘆。
最令人憂慮的,則是香港現行的教育體制。
香港現行教育制度日益貴族化,使得階層固化進一步強化和加劇。自2001年教改以來,官立和政府資助學校數量持續下降,而私立和國際學校數量則在上升。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把學生分為五等,即國際學校、直資學校、資助學校,而資助學校又有三個等級。其課程設置、資源、規管完全不同,造成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本地小學和中學細分有以下三種:
1、官立/官津學校:使用香港本地教材,100%政府資助,對學生免費,小學一年級入學通過教育局抽籤決定。
2、直接資助即直資學校: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部分政府資助,對學生收費1000~110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3、本地私立學校:大多數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也可以使用非本地課程;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20000~280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國際學校細分以下四種:
1、國際私立學校:大多數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也可以使用非本地課程;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20000~280000港幣/年,入學須直接申請。
2、英基學校協會暨英基: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由劍橋創立,被全球大學廣泛認可)及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課程(BTEC);2016年之後對學生收費110000~160000港幣/年,入學為非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3、國際學校: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A-Level)、國際小學課程(IPC)、蒙特梭利、大學先修課程(AP)等,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70000~235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新成立的國際學校要求招收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比例為50%~98%。
4、私立獨立學校: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大學先修課程(AP)等,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70000~225000港幣/年,所有私立獨立學校須確保所取錄的學生最少有70%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作為承擔了本地70%以上中小學生教育的100%政府資助學校,即官立/官津和資助學校,被政府嚴格規管,財力有限,教育質素遠遠低於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
與此同時,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直資學校,都是學位世襲制,無論報讀什麼學校,首先要先看孩子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是否在該校畢業,如果是,就會錄取;如果不是,那就要進行千軍萬馬的競爭。
至於為孩子選擇或提供怎樣的教育,又完全取決於家庭的經濟狀況。
因為香港的現行教育體制從孩子8個月大開始讀PG(Play Group)和2歲開始讀PN(Pre-Nursery)的時候,其一生的路徑基本上就被決定了。因為什麼樣的開始,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將升讀什麼學校,而且基本上就是一校定終生。這其實和印度的種姓制度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如此的境地下,未來的年輕人又會有怎樣的未來呢?
我以為,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由此可見,待事件平和之後,香港推行系列社會改革勢在必行。在諸多的深層次問題中,香港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重中之重,因為事關香港的前途和未來。
(作者系香港金融從業者)
來源: 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