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機會不公 改革迫在眉睫

2021-01-11 同花順財經

【香江觀潮】

香港現行教育制度日益貴族化,使得階層固化進一步強化和加劇。

熊德志

近些年來,香港社會財富和收入差距持續擴大,中產階層因被現實窘境擠壓而逐漸縮小,並對政治穩定和經濟增長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這次社會事件暴露了香港此前的深層次社會問題,不僅未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令社會更加撕裂。更為令人憂慮的是,香港的住房、教育等突出矛盾,日益加劇。

香港的樓市被財閥壟斷由來已久,已經無需贅述。政府的各項政策「辣招」也令年輕人「上車」變得更加困難。而資產價格的漲幅又超過收入的漲幅,造成嚴重的財富不均,令那些身為專業人士的律師、醫生、會計師也望樓興嘆。

最令人憂慮的,則是香港現行的教育體制。

香港現行教育制度日益貴族化,使得階層固化進一步強化和加劇。自2001年教改以來,官立和政府資助學校數量持續下降,而私立和國際學校數量則在上升。香港的教育制度已經把學生分為五等,即國際學校、直資學校、資助學校,而資助學校又有三個等級。其課程設置、資源、規管完全不同,造成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本地小學和中學細分有以下三種:

1、官立/官津學校:使用香港本地教材,100%政府資助,對學生免費,小學一年級入學通過教育局抽籤決定。

2、直接資助即直資學校: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部分政府資助,對學生收費1000~110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3、本地私立學校:大多數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也可以使用非本地課程;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20000~280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國際學校細分以下四種:

1、國際私立學校:大多數使用香港本地教材或符合教育局規定的本地課程,也可以使用非本地課程;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20000~280000港幣/年,入學須直接申請。

2、英基學校協會暨英基: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由劍橋創立,被全球大學廣泛認可)及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課程(BTEC);2016年之後對學生收費110000~160000港幣/年,入學為非選擇性的直接申請。

3、國際學校: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A-Level)、國際小學課程(IPC)、蒙特梭利、大學先修課程(AP)等,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70000~235000港幣/年,入學為選擇性的直接申請。新成立的國際學校要求招收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比例為50%~98%。

4、私立獨立學校:非本地課程,國際文憑考試(IB)、國際中學教育普通證書(IGCSEs)、大學先修課程(AP)等,向學生100%收費,對學生收費70000~225000港幣/年,所有私立獨立學校須確保所取錄的學生最少有70%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作為承擔了本地70%以上中小學生教育的100%政府資助學校,即官立/官津和資助學校,被政府嚴格規管,財力有限,教育質素遠遠低於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

與此同時,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直資學校,都是學位世襲制,無論報讀什麼學校,首先要先看孩子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是否在該校畢業,如果是,就會錄取;如果不是,那就要進行千軍萬馬的競爭。

至於為孩子選擇或提供怎樣的教育,又完全取決於家庭的經濟狀況。

因為香港的現行教育體制從孩子8個月大開始讀PG(Play Group)和2歲開始讀PN(Pre-Nursery)的時候,其一生的路徑基本上就被決定了。因為什麼樣的開始,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將升讀什麼學校,而且基本上就是一校定終生。這其實和印度的種姓制度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如此的境地下,未來的年輕人又會有怎樣的未來呢?

我以為,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由此可見,待事件平和之後,香港推行系列社會改革勢在必行。在諸多的深層次問題中,香港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重中之重,因為事關香港的前途和未來。

(作者系香港金融從業者)

來源: 證券時報

相關焦點

  • 課堂改革迫在眉睫 品質培養勢在必行
  • 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
    新華社香港11月30日電 題:改革通識科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重要一步新華社記者改革通識教育,回歸育人本位,早已是香港社會的主流呼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改革方向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日推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大力糾正高中通識教育科長期被異化的問題,符合社會整體利益與期待,值得肯定和支持。
  • 步入高等教育普及階段,迫在眉睫的教育改革該何去何從?
    但是面對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中國教育改革該怎樣進行?人才培養又改何去或從?成為當下勢在必行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第一,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十二年義務教育的轉變。十二年義務教育迫在眉睫第二,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到多樣性教育轉變。
  • 中國教育實行系統性改革迫在眉睫(二)小學
    現在教育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功利性,社會、學校和家長都在焦慮的功利性當中迷失,進一步助長教育問題的凸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教育,包括社會培訓教育,實行全局性、系統性改革迫在眉睫,這關係到中國全面合格人才的成長和理性教育價值觀的樹立。
  • 中國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我讀了商鞅變法電子書,只是讀了一部分但是也看到了,當時的秦國作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在社會制度變遷的春秋戰國時代,卻因一個人推動的改革使的秦國有落後變為強國,正是有一個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更加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引領者並成為首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這也是激烈競爭與生死存亡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一場徹底的改革
  •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山東冒名頂替事件有感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山東冒名頂替事件有感 前些時間,山東冒名頂替事件紛囂網上,對山東政府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山東也確實處理了一批人,關於此事一直想寫一篇隨筆,歡迎讀者討論評點。我的基本觀點是高考加上大學的教育制度與現在公務員制度相結合相當於古代科舉制度的延續,「科舉制度」是和平年代階級流動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破壞了這一制度就堵住了階級流動的通道,關上了寒門出貴子的大門。上層階級無法獲得新鮮血液,下層階級被限制出路產生階級矛盾,這將是國家政權和社會穩定的極大威脅。或許有人會說就幾個人甚至幾百個人冒名頂替能產生這麼影響?
  • 香港高中課程改革打破文理分流 通識教育成必修
    選修課程之一的中國歷史,是此次課程改革中變化較大的學科。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指出,新的中國歷史課要求學生熟讀所有內容,由隋唐至當代中國都要了解。原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歷史不再是香港高中生的必修科目,許多中學自行將之改為「綜合人文科」,或與其他人文學科合併納入通識教育,結果中國歷史課程被分割得支離破碎。
  •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這三科成了拉分的主要,學不好落榜很正常
    導語:高考改革迫在眉睫,這三科成了拉分的主要,學不好落榜很正常高考是最近幾年社會談論比較多的一個話題,然而大家說的更多還是關於高考改革,新的高考模式如今已經開始在部分省份實行,雖然沒有全面鋪展開來,但是高考改革也的確是迫在眉睫
  • 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生而為人,不管出生高貴還是低下,不管家庭富裕還是貧窮,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公平,是人生最基本的公平,只有通過受教育,才有改變自身現狀的可能。比如,在我國許多寒門子弟,通過高考這一途徑從而改變了自身命運,實現了所謂鯉魚跳龍門的銳變!
  • 直說丨徹底改革香港教育 刻不容緩
    在香港《國歌法》正式刊憲生效的今天(12/6),國務院港澳辦和中聯辦(「兩辦」)就香港教育發表聲明,非常合時。這些情況突顯了香港教育真的病了。「兩辦」聲明,仿如暮鼓晨鐘,振聾發聵。「兩辦」聲明其實是各有重點,港澳辦主要針對有年輕人在組織學生罷課,中聯辦則支持特區「建立健全和『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港澳辦針對罷課是切中時弊的。
  • 香港教育改革創新增活力 學制接軌內地增生源
    「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特區成立的慶典上說過,教育主宰香港的未來。董特首特別提到香港的教育一定要立足香港,貢獻國家,面向世界。15年來,我們在教育上實施了改革,並加大了投資,使教育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向記者介紹說。
  • 評論:「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評論:「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要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有一項工作刻不容緩,這就是媒介素養教育。
  • 內地和香港教育大咖齊聚UIC 共話「新高考」改革
    央廣網珠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 郭翔宇)日前,近百所內地重點中學、多所香港中學校領導以及10所重點大學的老師齊聚珠海,參加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舉行的「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全國高中校長論壇」。
  • 鄧飛:香港通識科改革的力與度
    近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宣布,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實施比較大幅度的改革:維持必修必考,但只設合格與不合格,釋放考試壓力,明確重要的學習概念和知識,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和憲法基本法教育,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設立適用書目表(即審定課本)等,改革修訂之後的科目,可能改一個新學科名稱
  • 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原標題: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報告撰寫人之一、劍橋大學教育學教授安娜·維尼奧爾斯對本報記者表示,教育始終是推動社會流動性的關鍵所在,但英國的教育機會不公平等問題日益嚴重。貧困家庭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進入學校時就有著差距,而由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家庭背景等原因,中等教育結束後兩者差距就變得更大。 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 54歲的莫裡是倫敦一個駕校的教練,妻子是家庭主婦。
  • 往素質教育上改的高考改革才是真改革
    一提到高考強調素質教育,搞一些立體化、創新式、推薦性的嘗試,馬上網上就是一片熱評。主要集中在擔心異化為「拼爹」、「拼關係」的潛規則。的確如此,中國國情社情民情擺在這裡,誰也不能保證中學推薦與大學招生的權力過大,校長說了算,就是公平公正的。因此,一切為了穩定,暫且不搞大動作,各地搞些「小高考」和單獨命題的小動作先試試看。結果這一試,江蘇高考改革換了一大堆衣服,家長還是覺得難看太辣眼!
  •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
    通識教育有多重要?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看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改革!早在1992年,香港就開始設立類似的預科課程,不過採用的學校不多。現在的通識課程自全面設立以來,逐漸成熟,這裡面涉及幾個課程發展的基本問題。2002年的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有了課程的改革,才有教學、考試、教師發展、學校領導、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改革。以課程改革帶動教育改革,是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特點,也是優勢。
  • 以校外教育改革,疏解教育需求上的「劇場效應」
    校外教育又被稱為「影子教育」,是為民眾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的有效方式。近年來,校外培訓市場火爆,中國教育學會的一項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則顯示,全國中小學生學科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
  • 回訪被圍堵的香港講師陳偉強:香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解說】2019年10月8日,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陳偉強僅因為建議嚴懲「修例風波」中的暴力示威者,而在自己的課堂上遭到圍堵約5個小時。在那場圍堵中,不僅陳偉強的身體受到不禮貌對待,他的心靈亦承受著痛苦、惶恐、害怕和擔憂。如今事情已經過去一年多,香港校園已經恢復平靜,陳偉強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事發經過仍記憶猶新,心中的陰影仍沒有完全散去。
  • 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必須根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闡述了特區政府推進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舉措,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方向。特區政府教育局隨即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針對課程漏洞、教材混雜等飽受詬病的問題開出「藥方」,拉開了根治香港通識教育「異化病」的大幕。改革通識科,醫治教育頑疾,是香港教育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重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