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色彩仿佛在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賞析

2020-12-23 珠江美術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蒙克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獨特風格的畫家。他從十七歲立志從事藝術創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歲高齡去世的63年間,創作了1700多件油畫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寫習作,以及800件不同主題的版畫,多彩的技法,強烈的個性,足見他旺盛的創作精力。

愛德華·蒙克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著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

蒙克的藝術作品,給我們感受最強烈的特徵,是他透過風景、勞動者、肖像和自畫像,深刻地表現了從生的不安到愛的焦慮,以及死的恐懼到生的從容。他的繪畫同樣具有丹麥劇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響力;而他執意刻畫生命的愛欲痛苦與死亡恐懼,反映北歐人對生命的焦慮感。我們從蒙克的繪畫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對無法抵擋的性的力量時之無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慮替代美學上的浪漫式的恐懼。

《病中的孩子》 布面油畫,119.5×118.5cm,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藏。這幅畫是蒙克童年時代對家庭痛苦遭遇的一個回憶。

《思春期》、《接吻》、《吶喊》等都是蒙克的名作。《接吻》觸及生命的本質與愛的內涵;《吶喊》表現突然的刺激改變我們一切的感覺印象,畫中橋上吶喊的人,凹陷的面頰仿如骷髏頭,背景火與血的色彩像漩渦般染紅天際,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那人為什麼尖叫,如此,這幅畫更加使人感受到不安,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裡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這幅畫成為表現主義繪畫最著名的作品。

在《吶喊》後的第二年他畫了《思春期》,端坐床邊的裸體少女,長發垂後雙手擺在膝間,顯示出少女心中不安的焦慮。他的畫風深具表現主義特徵,也含有神秘主義和象徵主義的色彩。受到當時德國「橋派」年輕藝術家熱愛。

《吶喊》1895 年 粉彩.紙板 79 x 59 cm 私人收藏

本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此私人收藏的版本、藏於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兩個版本和藏於國家畫廊的版本,1895年畫家把作品製成平面印刷以大量複製。

《生命之舞》1900 年 油彩.畫布 125 x 191 cm 挪威奧斯陸國家畫廊

在《生命之舞》這幅油畫中,畫家描繪了一群在河岸邊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們。有三位女性形象在畫面上佔據著主要位置,她們分別象徵著女性一生的三個不同階段。

《吻》1897 - 1902 年 木版畫 46.7 x 46.4 cm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在《吻》這幅木刻版畫中,呈現出孟克將木刻版畫製作過程中遭遇的木紋問題轉換成為作品的特點。他運用了木刻版畫原有的粗糙垂直的木紋,製造出空氣的印象。

《亡故》1893 年 油彩.畫布 134.5 x 160 cm 挪威奧斯陸孟克博物館

蒙克作品最常見的主題都是與人類的悲劇情懷相關的,例如孤獨、憂傷、痛苦、死亡等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充斥著上述源自疾病和家庭悲劇的情感,給人的感覺是灰暗和悲觀,這種思維特性構成了他的藝術天分的基礎。大家公認這位挪威畫家和多產的雕塑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同時還是北歐最傑出的畫家,與高更和梵谷齊名。

《自畫像:在時鐘與床之間》(1940-1943)

很少有藝術家能像蒙克這樣,將自己的晚年看得如此透徹。和這種對臨終的真實認知相比,倫布朗晚年的作品顯得頗為自滿。莊嚴的老爺鐘上,時間在無情地流逝。單人床上裝飾著時髦的斜線圖案,卻恰恰成為他孤獨的佐證。藝術家本人看起來呆滯而了無生氣,他已經看到預見成為了僵硬的屍體。1944年,在完成這樸素的告別後不久,他便離開了人世。

《拿著香菸的自畫像》(1895)

在這世故、頹廢而不安的形象中,蒙克放任了自己富有戲劇性的一面。

《絕望》(1892)

一樣的木欄杆、一樣的全視角、甚至是一樣被血色塗抹的天空——這幅畫顯然是名作《吶喊》的前作。在這張畫中,我們看到的是人從外在所表現出的痛苦,而非內在。

《藝術家和他的模特》(1919-1921)

他不再受欲望的驅使。模特,女模特,暗示的無非是藝術家和繆斯之間老掉牙的遊戲或戲劇。然而對蒙克而言,他日漸禿頂,雙眼因近視而眯起,那些關乎欲望的白日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身著便袍、被他戲稱為「模特」的稻草人。狂野的波西米亞日子過去了。藝術家形單影隻。

《夜遊人》(1923-1924)

在這張自畫像中,蒙克拋棄了一切自滿與自愛,將自己的脆弱和孤獨暴露無遺。

《星夜》(1922-1924)

在蒙克創作這幅畫時,他已不再是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樣,簡單地為精神狀態賦予標誌。大自然進入了他的內心。你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斯堪地那維亞的夜晚,想像沿著被星光點亮的田野走向小鎮的金光。蒙克和以往一樣陷入沉思,當他遠離那些溫暖的燈光而站在寒冷處時,他感到自己與世相隔。

《自畫像:和酒瓶》(1938)

年邁的藝術家又坦露了自己的又一弱點:酗酒。在色彩背後,藝術家似乎在說,生活是地獄。難怪他要借酒消愁。

《 紅色維吉尼亞爬山虎》,油畫,1898-1900

沒有任何炫技。就像《吶喊》,無非就是橋、岸、河和天空,三個人。剝離內容寓意和表現的情感,技法上確實出乎意料地簡單,甚至沒什麼形式的東西。蒙克只是用最簡潔的形式卻渲染出了最飽滿的情感。就像他自己說的,一切都在尖叫;橙色、藍色、紅色、黃色,都在燃燒。

這是一種恐懼不安的真實情緒。

《愛與痛苦》(《吸血鬼》),油畫,1916-1918

《夏夜之神秘》

《奔馬》,油畫,1910-1912

《兩個人的孤獨》,油畫,1933-1935

《河畔的兩人》,木版,1898

《神秘的河畔》,木版,1897

《河畔的兩人》,油畫,1933-1935

編輯:小驪

相關焦點

  • 那色彩仿佛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和他的美學邏輯
    原標題:那色彩仿佛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和他的美學邏輯 藝術家永遠是他那個時代的精神秘密的代言人。蒙克自覺不自覺地苦苦闡述的,正是他那個時代的心理特徵。這是一個精神曖昧的時代,它催生了尼採,催生了詹姆斯·喬伊斯,也催生了蒙克。他們全神貫注於揭示人的假面、人的孤獨。
  • 《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中國展出,去外灘的這個美術館來一場...
    提起愛德華·蒙克的大名,必然會聯繫到那幅鼎鼎大名的《吶喊》。2012年,愛德華·蒙克繪製的其中一幅《吶喊》,曾創下1.199億美元的拍賣天價,在當時成為世界最貴畫作。這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也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愛德華·蒙克作品展。
  • 表現主義的符號—蒙克除了《吶喊》外,還有《絕望》和《憂慮》!
    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裡,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慄,我覺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呼號。」他的藝術,飽含著個人的思想情緒, 而不是無主題性的感覺表現。他創作的《吶喊》早已成為「神」一樣的存在,被印在各色T恤、馬克杯上,為後世所熟知。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世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外灘邊蒙克大展
    9月25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展覽以「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為主題,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創繪畫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
  • 蒙克《吶喊》背後10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展覽「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聚焦蒙克的版畫作品。這場蒙克版畫作品展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蒙克藝術中創作神話的精髓,相比色彩,其畫中的內容或形象更具普世性,能讓畫前的人們不禁發出「吶喊」。關於《吶喊》,蒙克創作過多個版本,最早版本是1893年的蛋彩畫版,在創作《吶喊》前,蒙克還畫過一張結構類似的《絕望》。
  • 【智力題0313】這次,我們換個姿勢來「吶喊」
    說到"吶喊",如果你叫了一聲,那你一定是普通青年;如果你想到了魯迅,那你一定是文藝青年;如果你想起了愛德華·蒙克,嗯,那你一定是和不慫哥一樣的牛X青年。當然,想必作為大多普通人類的你萌並不知道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不多說,上圖。
  • 看懂名畫 | 拍出1.2億的《吶喊》,到底在喊啥?
    那你造麼,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TA是挪威表現主義大師愛德華 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奧斯陸蒙克美術館 ;油彩、膠面顏料、粉蠟筆、紙板,83.5cm×66cm血紅天空下,一個藍衣人雙手捂住耳朵「我不聽~我不聽~」,張嘴大叫起來,仿佛在吶喊!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1892年-1908年足跡大皆在巴黎和柏林,作出多次展覽,1910年回挪威,晚年他的作品已開始轉變為較生動而減少悲觀,現奧斯陸建立其博物館以表彰他的成就。《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 蒙克的《吶喊》表現出的恐懼感為什麼會引起現代人共鳴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
  • 「世界第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個小知識
    ■ 《吶喊》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紅、橙、藍、綠),1895年蒙克在柏林的利博曼製作這幅我們能在現場看到的版畫,沒有油畫版本中的鮮豔色彩,而是通過簡練的線條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風波永動。畫面的下方有蒙克用德語書寫的說明:「尖叫。我感受到大自然傳來尖叫聲」。■德語的手寫體「尖叫。
  • 青年畫家梁健戲曲人物作品賞析
    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人物畫古樸雅致,筆觸細膩,他的線描和渲染色彩濃淡相宜,畫面富有層次感和感染力,在傳統文化中不乏世俗和現代情懷。承古顯今。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一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二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三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四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五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六當最具潛力的青年畫家梁健的戲曲人物畫作品賞析七
  • 《吶喊》——那一聲讓人絕望尖叫,是殺豬聲還是精神病人的嘶吼?
    愛德華·蒙克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挪威人,父親是一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蒙克小的時候,父親經常神神叨叨的湊到蒙克身邊,開始給他灌輸地獄的恐懼,人們一旦犯錯,就不會得到寬恕的機會,下地獄是唯一的結果。也許就是童年的經歷,把蒙克變成了一個悲觀主義者,蒙克的悲觀甚至也體現在了他的繪畫作品上。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梵谷向日葵系列作品賞析
    作畫時梵谷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運動感的和仿佛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單純和粗厚中卻又充滿了靈氣和智慧。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
  • 切爾西老闆花8.5億買下世界名畫《吶喊》,球迷:買點球星不香嗎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英超球隊切爾西老闆阿布最近瘋狂的花錢,據俄羅斯媒體的最新消息,阿布剛剛豪砸1.2億美元(約合8.5億元人民幣)拍下了世界級名畫《吶喊》。過去的一周,阿布還用6500萬美元買了一套莊園、5000萬美元預定了德甲萊比錫隊的射手維爾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