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角落讀畫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感到渾身不舒服。"蒙克敘述他畫這幅代表作《吶喊》時的靈感來源。"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雲彩染成血一般鮮紅。就在那時,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多年後當蒙克敘述「吶喊」這幅作品創作的機緣時,文字的的表達總是無力的。觀眾面對作品的心靈震撼,使這幅畫在藝術史可以匹配達文西「蒙拉麗莎」,梵谷的「星空」等少數在普通人群知名度高的作品。
相對畫家自己的敘述,我更傾向理解作者是在描述他心裡一瞬間的失常的恐懼。現代心理學越來越研究證明,人除了共性中存在的恐懼是正常的恐懼,還存在著無數個體獨有的恐懼感,這種個體因某種新環境,某些時刻會突然短暫出現恐懼,旁人無法理解,而旁人的無法理解反而會加劇當事人因自身感覺缺陷而加重痛苦。比如有人有空間密閉恐懼,有人有空曠環境下的恐懼,這樣的恐懼發生在個人身上暫時無法知道原因,也基本沒有好的方法改善,當病人離開特定環境後,很快回歸正常情感。可以和普通人群一樣過正常的生活。或許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恐懼」點,所以「吶喊」的藝術形象吶喊出所有人心中的恐懼,這樣共鳴衝擊著我們的內心,我們在同病裡彼此找到安慰。
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靈魂。畫面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無助,甚至有絕望。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裡的線條扭曲,象徵著狂亂般的情感,橋的粗壯挺直的線條加重了這種無助的恐懼的延續,蒙克將畫面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通過形和色達到了一種極致,《吶喊》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