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吶喊》表現出的恐懼感為什麼會引起現代人共鳴

2020-12-22 角落的閃光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吶喊

角落讀畫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感到渾身不舒服。"蒙克敘述他畫這幅代表作《吶喊》時的靈感來源。"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雲彩染成血一般鮮紅。就在那時,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多年後當蒙克敘述「吶喊」這幅作品創作的機緣時,文字的的表達總是無力的。觀眾面對作品的心靈震撼,使這幅畫在藝術史可以匹配達文西「蒙拉麗莎」,梵谷的「星空」等少數在普通人群知名度高的作品。

相對畫家自己的敘述,我更傾向理解作者是在描述他心裡一瞬間的失常的恐懼。現代心理學越來越研究證明,人除了共性中存在的恐懼是正常的恐懼,還存在著無數個體獨有的恐懼感,這種個體因某種新環境,某些時刻會突然短暫出現恐懼,旁人無法理解,而旁人的無法理解反而會加劇當事人因自身感覺缺陷而加重痛苦。比如有人有空間密閉恐懼,有人有空曠環境下的恐懼,這樣的恐懼發生在個人身上暫時無法知道原因,也基本沒有好的方法改善,當病人離開特定環境後,很快回歸正常情感。可以和普通人群一樣過正常的生活。或許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恐懼」點,所以「吶喊」的藝術形象吶喊出所有人心中的恐懼,這樣共鳴衝擊著我們的內心,我們在同病裡彼此找到安慰。

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靈魂。畫面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無助,甚至有絕望。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裡的線條扭曲,象徵著狂亂般的情感,橋的粗壯挺直的線條加重了這種無助的恐懼的延續,蒙克將畫面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通過形和色達到了一種極致,《吶喊》是表現主義繪畫的代表作品。

相關焦點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事實上,僅盯著《吶喊》,並不是對於蒙克以及這個展覽最好的打開方式。在業內看來,此次展覽的更大價值在於,它呈現出蒙克好些不那麼為人熟知的面向,而這些面向都將啟迪大眾更好地理解蒙克何以走在世界藝術潮流尖端、成為表現主義繪畫先驅。在歷經疫情的這個特別時刻呈現蒙克的作品,尤顯意味深長。蒙克可以說是在重重磨難中以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最終尋找到曙光的典型。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就像《吶喊》使他感知到大自然的尖叫,接著便是畫之外那些顏色對我們的咆哮。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驚悚臉」《吶喊》背後的故事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曾說,「關於《吶喊》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蒙克《吶喊》背後10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展覽「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聚焦蒙克的版畫作品。這場蒙克版畫作品展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蒙克藝術中創作神話的精髓,相比色彩,其畫中的內容或形象更具普世性,能讓畫前的人們不禁發出「吶喊」。關於《吶喊》,蒙克創作過多個版本,最早版本是1893年的蛋彩畫版,在創作《吶喊》前,蒙克還畫過一張結構類似的《絕望》。
  • 表現主義的符號—蒙克除了《吶喊》外,還有《絕望》和《憂慮》!
    他的藝術,飽含著個人的思想情緒, 而不是無主題性的感覺表現。他創作的《吶喊》早已成為「神」一樣的存在,被印在各色T恤、馬克杯上,為後世所熟知。吶喊蒙克的繪畫風格是學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和繪畫內容上是刻畫內心的主觀世界而不是自然的客觀現實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那色彩仿佛在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賞析
    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蒙克的藝術作品,給我們感受最強烈的特徵,是他透過風景、勞動者、肖像和自畫像,深刻地表現了從生的不安到愛的焦慮,以及死的恐懼到生的從容。
  • 蒙克《吶喊》正在褪色,新研究揭示因合成顏料鎘黃導致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愛德華·蒙克,《吶喊》,1910年版(註:《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此次研究對象為第四個版本。)自2012年以來,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專家一直在針對這幅作品的顏色進行研究。這幅畫布於2004年被盜,並於兩年後得以找回。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看懂名畫 | 拍出1.2億的《吶喊》,到底在喊啥?
    我們去博物館看那些世界名畫時,常常會被震撼到。與之而來的,還有茫然與無措。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鬼?想要表達啥?O__O So,萃花為了和大家一起提升審美技藝,特意開出專欄,教你如何去欣賞一幅畫。下面這個表情,泥萌是不是經常用咯?那你造麼,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
  • 北歐旅行之挪威「蒙克博物館」——欣賞世界頂級藝術
    三、 蒙克的畫作蒙克的畫作大部分是表現主義的,他從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吸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成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表現了人類心靈特徵,他的藝術帶有強烈的悲劇性。《吶喊》是愛德華·蒙克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對待「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通過畫作,我們可以清晰的察覺到蒙克創作這幅畫時的經歷。某一天晚上,沿著小路漫步在城市的一條路上,一邊是隔離的城區而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這時停下步伐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漸漸地西落連,白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不禁的捂住自己的耳朵發出一聲吶喊。
  • 雙十一優惠|蒙克展特惠票限時開售!
    「吶喊」的板塊展區是最為獨立的一塊區域,僅有的三件作品卻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吶喊》不僅僅是一件舉世聞名的作品,更是一件極具傳奇色彩的作品。為什麼愛德華·蒙克創作了一共5個不同版本的《吶喊》?一起來這個展廳一探究竟吧! 02 「吶喊之聲」
  • 「世界第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個小知識
    ■《吶喊》,1893,愛德華·蒙克,油畫,蛋彩畫和蠟筆於厚卡紙 圖片:挪威國家美術館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和2019年,東京都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各自舉辦了蒙克展。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蒙克展——共鳴靈魂之吶喊》更是掀起了排隊熱潮,蒙克被稱為「日本最喜愛的畫家之一」。如今,蒙克展來到了上海,在外灘的久事美術館揭幕。
  • 奇石《吶喊》到油畫《吶喊》再到《怒吼吧,中國!》
    待估價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這方被收藏者命名為《吶喊》(兀.白嘎力收藏)的產於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奇石,眉眼清晰,嘴巴盡張,肌肉繃緊,面部變形,這是天地間的吶喊形象,他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
  • 鑑賞|上海「蒙克展」中的版畫,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展出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ål Gundersen)收藏的53件作品,包括《吶喊》版畫在內的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整理並介紹此次展覽除《吶喊》外的精選作品。
  • 那色彩仿佛正在吶喊——愛德華·蒙克和他的美學邏輯
    而這個不出名的畫家,正嘗試著用色彩描繪出人類靈魂深處的吶喊。 這個人,叫做愛德華·蒙克。 這種恐懼,加上4個兄弟姐妹的相繼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歲的時候因為肺部疾病差點喪命帶來的焦慮,伴隨了蒙克整整一生。也正是這種恐懼和焦慮,解釋了最終在藝術上走向邊緣與顛覆的蒙克為什麼有一個如此循規蹈矩的童年時光。 回到1890年,梵谷難以忍受躁狂型抑鬱症的折磨,正打算開槍自殺時,蒙克還不滿27歲。
  • 當梵谷遇到蒙克
    就在該館對面的梵谷博物館,剛剛看過一個題為《蒙克:梵谷》的豪華特展。把兩位巨星級畫家並置在同一空間,自然吸引了無數眼球,尤其是相當一批代表作被借展,包括蒙克的《瑪多娜》《夏夜》。媒體的反映可想而知。進館之前,筆者目擊到當地電視臺的人,站在冷風中等待購票的觀眾長隊中,做現場報導。展覽的主題是比較,特別是要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  蒙克的偶像級名作是他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