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吶喊》到油畫《吶喊》再到《怒吼吧,中國!》

2020-12-22 武自然
待估價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

這方被收藏者命名為《吶喊》(兀.白嘎力收藏)的產於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奇石,眉眼清晰,嘴巴盡張,肌肉繃緊,面部變形,這是天地間的吶喊形象,他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不禁想起挪威畫家蒙克的油畫《吶喊》,蒙克善於直面「生命、愛情和死亡」,他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油畫《吶喊》就是其代表作。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蒙克的曠世經典《吶喊》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

2012年,蒙克油畫作品《吶喊》以1.07億美元拍出

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也讓我們想起了1 935年李樺創作的一幅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這幅畫有很強的象徵性,中間主體的人就是代表著當時那個年代飽受壓迫的中國人民。枯黃乾癟的身體是被層層壓榨的證據,但是身上強有力的肌肉又顯示著勞動人民被忽視的的偉大力量。

捆綁的繩子象徵著中華民族被剝削壓迫和摧殘,緊綁著身體不使其活動,封住眼睛不使其睜眼。但是人物仍然在不停地拼命掙扎,象徵著當時無法被磨滅的民族氣節和自由精神。

人物的手馬上就要拿到身旁的刀,中華民族的有力反抗即將到來,中華兒女必將掙脫束縛,翻身革命,發出強有力的怒吼。

1935年,李樺創作的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

相關焦點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這個秋天,如果漫步外灘,如果對內心和情緒主題感興趣,那麼請不要錯過「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據界面藝術了解,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觀察|從《日出·印象》到《吶喊》,世界「頂流」藝術真跡緣何紛紛...
    這一次,讓她直奔而來的,是正在外灘沿線美術館展出的兩幅世界名畫:莫奈的《日出·印象》和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就在上月,「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和「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先後在外灘的Bund One Art Museum和久事美術館開展。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關於英語問題:吶喊再吶喊!
    為國家民族計、為中華復興計,只有吶喊再吶喊!            一個學子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到大學畢業,不知花費了多少金錢和時間,這些時間不知可以學到多少有用的知識,所 以說 全民英語制約了中國人才培養,造就了一批批無用的背書機器!
  • 石版畫《吶喊》將亮相
    疫情下,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就像《吶喊》使他感知到大自然的尖叫,接著便是畫之外那些顏色對我們的咆哮。色是一種泛境界,「未來的畫家就是尚未有過的色彩家」,梵谷最喜歡黃色和藍色,除了太陽,沒有比向日葵更加濃烈燦爛的了。當白內障的莫奈從暗色轉而淺色,他甚至避免用到黑色,以及他去世,朋友拒絕用黑色的布覆蓋棺材。
  • 從《吶喊》到《沉默是金》的人生迭變
    「吶喊」這個詞,也從魯迅的作品集《吶喊》才知道的。老師布置作文的時候,還偷偷的自鳴得意地用上這個詞。以此來標榜自己的特殊,少年人的心性總是帶有一絲炫耀的成分。喜歡大段大段的背誦魯迅的作品:「今晚月光很好,我不見他已經是三十多年……我已經出離的憤怒了,我覺得我生活的非人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中國展出,去外灘的這個美術館來一場...
    提起愛德華·蒙克的大名,必然會聯繫到那幅鼎鼎大名的《吶喊》。2012年,愛德華·蒙克繪製的其中一幅《吶喊》,曾創下1.199億美元的拍賣天價,在當時成為世界最貴畫作。海報9月25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展。
  • 那色彩仿佛在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賞析
    他從十七歲立志從事藝術創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歲高齡去世的63年間,創作了1700多件油畫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寫習作,以及800件不同主題的版畫,多彩的技法,強烈的個性,足見他旺盛的創作精力。愛德華·蒙克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 【智力題0313】這次,我們換個姿勢來「吶喊」
    做題之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每天一道智力題」,再點「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一道經典智力題,每天堅持鍛鍊可以提升智力噢
  • 蒙克《吶喊》背後10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場蒙克版畫作品展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蒙克藝術中創作神話的精髓,相比色彩,其畫中的內容或形象更具普世性,能讓畫前的人們不禁發出「吶喊」。關於《吶喊》,蒙克創作過多個版本,最早版本是1893年的蛋彩畫版,在創作《吶喊》前,蒙克還畫過一張結構類似的《絕望》。關於這個美術史上最具標誌性的面孔,也是全球皆識的「焦慮」的標誌,它還有屬於自己的小黃臉emoji圖標。
  • 《奔跑吧》楊穎的加油吶喊聲穿透了觀眾的耳膜,再遭網友吐槽
    自從最新一季《奔跑吧》播出以來,雖然跟以往比,收視率大幅度下滑,但是同時段相比較而言,成績還是可以的,而且話題總是不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從這一季開播以來,似乎每一期的楊穎都會遭到吐槽,最新一期照樣不例外。
  • 芝麻開門,吶喊噴泉,網紅噴泉空降英德寶晶宮,快來吶喊
    但我知道,在寶晶宮風景度假區,你吶喊,會噴泉!對!沒錯!就是噴泉!最近,英德寶晶宮風景度假區引進了一個網紅旅遊產品——吶喊噴泉。吶喊噴泉的原理是運用變頻器通過動靜來控制噴泉的高度。吶喊是音量從低到高,達10秒時不能停,噴出來的泉水才能達到最高度,非常挑戰肺活量。
  • 揭秘:張繼科贏球後吶喊「yo」或「ho」,是什麼意思?
    桌球運動員在打出某個好球時,喜歡用一些特定的語氣詞來怒吼表達。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二來提振士氣和信心。中國男選手中:王浩、馬龍喜歡喊「chuo」(有些像「草」的變音)或「zuo」(有些像英文單詞「joys」:成功、高興的意思),張繼科則喜歡長時間怒吼「yo」或「ho」(類似「呦」的發音)。
  • 《吶喊自序》課堂討論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閱讀《吶喊》中的第一篇文章,《自序》。給大家二十分鐘時間,閱讀的同時請大家思考,文章中魯迅與錢玄同(金心異)探討了「鐵屋中的吶喊」這一問題。大家可以進行情景代入,假如你是那個清醒的人,你願意叫醒沉睡中的人嗎?並請說明自己的理由。(20分鐘到)  師:哪位同學首先為我們分享自己的觀點?
  • 世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外灘邊蒙克大展
    9月25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 展覽以「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為主題,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53件原創繪畫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
  • 世界名畫《吶喊》裡的人,居然不是在「吶喊」?
    雙手捂臉,嘴巴大張,表情抓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名畫表情包之一。很多人都以為畫裡的禿頂男人是在尖叫或吶喊,然而,非也~~官方的解釋是:那個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嗯?不是在尖叫?那這幅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