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自序》課堂討論

2021-02-19 海螺與回憶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閱讀《吶喊》中的第一篇文章,《自序》。給大家二十分鐘時間,閱讀的同時請大家思考,文章中魯迅與錢玄同(金心異)探討了「鐵屋中的吶喊」這一問題。大家可以進行情景代入,假如你是那個清醒的人,你願意叫醒沉睡中的人嗎?並請說明自己的理由。

(20分鐘到)  

師:哪位同學首先為我們分享自己的觀點?

生1(劉家慧):在自序裡,魯迅先生自認為與其把較為清醒的幾個人驚醒,而「使這不幸的少數人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倒不如讓他們」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從先生前半生的經歷來看,這番話實為符合當時的舊社會。然如果是我,我卻要選擇像錢玄同先生一般吶喊,叫醒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來探尋那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首先,一個時代總是需要一些能「睜眼看世界」而敢於去改變世界的人。無論是康有為、梁啓超,還是胡適、陳獨秀,只有有這樣一群敢於在「鐵屋」中吶喊並敢於做衝破「鐵屋」的嘗試的人存在,一個黑暗的愚昧的社會才有獲得新生的可能。當你嘗試去吶喊過了,如果能成功喚醒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並最終成一股力量衝破了這「鐵屋」,那麼皆大歡喜;而如若沒能成功,甚至因為這「吶喊」激怒了「鐵屋」的鎮守者而得一個粉身碎骨的下場,也不必後悔,因為在這吶喊的過程中,你將尋得真正的知己,了解人生百態,像先生說的,「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只有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吶喊出來,方可能得到回應。而如若你噤聲不語,就會深陷「不特沒人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一種孤寂中。置身在這「既非贊同,也不反對」的毫無邊際的荒原中,最終的選擇往往只是「麻醉自己的靈魂,使自己沉入國民中」,與他們一起由昏睡入死滅。

又從另一方面言,當你在這「鐵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時,恰可能是給別人的一種贊同和力量,恰可能聊以慰藉同樣在這寂寞中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如先生所言,這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都是不暇顧及的。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先生才會同意做文章,於是有了《狂人日記》,有了《阿Q正傳》,於是一群人的吶喊驚醒了另外一群人,於是在歷史上出現了新文化運動,於是「鐵屋」的鎮守者被推翻,「鐵屋」被衝破,而最先清醒的那群人的吶喊直到現在仍給人以激勵,使人擁有不斷向前的勇氣。

談及這個時代的吶喊,我想談談錢理群先生的《我的告別詞:在北大的最後一節課》。先生在文中提到的「偽精英式教育」實為在當代高校教育的「鐵屋」中響起的一聲吶喊。正如先生所說,當代中國教育「不是培養真正的社會精英所必有的公共利益意識」,而是「灌輸以『他人為敵人』的弱肉強食的所謂競爭意識,鄙視勞動、勞動人民、普通民眾,逃離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的所謂精英意識」。正如先生所說,即使身處深中這般開放優秀的學校,我身邊的許多人大多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夢想是考入重點大學的好專業再找到一份好工作。被問及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夢想,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知道,我身邊的人都在學習,我不想被落下,所以也只能學習。」被問及為什麼為了你要選理科,答案也是千篇一律的「這樣可以找到一個好專業,以後就業更有選擇權。」前段時間大火的《無問西東》裡有這樣一個片段,當英語為超E,物理為不列的吳嶺瀾被問及為什麼不讀文科而讀實科時,他的回答是因為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學生都讀實科。所幸他在為未來迷茫思索了一段時間後,從這種「連日思索的羞愧中走了出來」,因為他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那群人也認為思索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同樣的一個問題,當代教育卻沒有時間讓學子停下來思索自己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目標是什麼,夢想是什麼。這樣一種催著別人向前的毫無目的的「偽精英式教育」最後教導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一群人呢?也許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的,能夠支撐當下社會的人才,已經不可能是信仰型、盲從型人才,而必然是「這樣無信仰的,因而為謀利可以聽命一切,但又是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管理才能,善於和國際資本打交道,高智商,高水平的極端利己主義者」。

一個現代教育打造出的「鐵屋」裡,先醒來的人已經發出了吶喊聲。那麼作為有一定自我判斷能力的所謂精英教育下培養出的我們,又是否有那個意識與勇氣去發出自己的吶喊,回應別人的吶喊呢?我只能相信,既然已經有一群醒來了,那麼總是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的。

師:劉家慧同學的回答觀點鮮明,並能聯繫當下以及身邊的教育問題進行延伸的思考。在她看來,沒有夢想、目標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與那些沉睡的人無異。這其實值得在座的各位思考,我是這樣的人嗎?當沒有了高考這個目標,我還有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為之奮鬥?因此,她的發言引人深思,但在這裡我必須反問家慧,對於每個個體來講,生命是很短暫的,這就必然使得大部分人不願意自己度過痛苦的一生,他們更願意平平安安地走過這段徵程。因此,從個體的角度來看,這便是大時代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那麼究竟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有沒有同學接著分享自己的觀點?

生2(曾潤佳):同劉佳慧所說,我也覺得應當喚醒那鐵屋中的人們,為何要喚醒,喚醒意味著一種希望,「因為希望是在於未來,絕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如劉佳慧所說,每個時代都有風流人物,若沒有他們,社會將不會進步,與其麻木不仁,不如做出嘗試,即使可能道路坎坷,甚至付出生命。

但我覺得應該理性的喚醒,而不是盲目地喚醒。如自序前段所描述,在那個庸醫的時代,那個所謂的"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便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黑暗時代,人們早已麻木不醒,也是在魯迅等新青年前早有人從鐵屋中甦醒,盡所之能地吶喊,但所引來的不是甦醒的人們,而是一群仍在迷茫的野獸,將那些吶喊者撕碎,消逝在歷史的長流,不再被人銘記。   

師:曾潤佳同學提到了一個說法,「理性的喚醒」。在我看來,既然當時的社會已經如此黑暗了,吶喊不是應該用盡畢生的力氣去呼喊麼?在這種情況下熱情、激情乃至稍顯過激的方式,也只不過是在特定環境下無奈的選擇罷了。況且,「理性」這一概念的使用需要再三斟酌。究竟我們所謂的理性是「合理性」呢,還是某種工具理性,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思考。倘若將其限定在「合理性」之中,那麼在當時的社會,喚醒便不具備「合理性」,你剝奪了其它個體沉睡的現狀,並且加重了他們的痛苦。但是真正獨立的思考,是面對黑暗能夠做出發自內心的呼喊。

有沒有同學與這兩位同學的選擇不同?

生3(陳子翼):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先躺下和他們一起睡,如果睡不著再爬起來把其他人叫起來。先躺下的原因是在我知道突破鐵屋的希望是很渺茫的情況下,如果房子裡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並猶豫要不要叫醒其他人,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叫,更多人會陷入對死亡的恐懼和絕望中,人們可能會指責我為何要叫醒他們來承受這痛苦。不叫,他們有知道自己命運和嘗試改變它的權力。雖說此時躺下睡覺是一種不作為的、消極的、逃避現實的選擇,但我可以從「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中解脫,也許會有另一個「倒黴蛋」清醒過來替我做決定。我多半是睡不著的。那就爬起來叫醒大家吧,這樣做還有可能改變什麼。

這個決定似乎與魯迅的是相類似的。他在本書的自序中寫道:「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驅除的,因為這於我太痛苦。我於是用了種種發,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他嘗試著睡著,最終錢玄同還是將他喚醒了。他開始以「魯迅」這個筆名做文章,在鐵屋裡吶喊。如果沒有錢玄同將他喚醒,魯迅或許還會繼續在S會館裡抄古碑,「沒什麼意思」地活著,直到死去,更別提留下那許許多多義憤填膺的文字了。如此看來,叫醒鐵屋裡的人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師:陳子翼的觀點和前面兩位同學的觀點不一樣。其實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要將自己代入其中設身處地的考慮不同的人所處的現狀。通常意義上,我們會讚許那些奮不顧身的吶喊者,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同情那些被損害的人。就像《故鄉》中的閏土,長期受到的教育以及所處的環境註定了閏土的愚昧,但是這是不是我們去鄙夷他們的理由呢?很顯然不應這樣,為什麼?閏土的出現是大時代下個體的悲劇,作為個體,特別是底層的個體是難以去改變自身命運的。更何況,閏土所代表的是底層中老實農民的形象,僅是愚昧而非「惡」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需要區分的是我們既要同情底層的人,又要看清底層之中所存在的某些「惡」的東西,就像《故鄉》中楊二嫂子這一形象,她的身上便存在這種「惡」。不過,我們也不能將這種現象完全怪罪他們,只能說人性之中善惡均存在其中,黑暗的社會會將這種惡誘發並擴大。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我想強調的是大家需要用一顆善良之心,去包容與同情現實中存在的愚昧,去改變現實中依舊存在的「惡」。在這裡,已經遠遠超出了底層的範疇,而是每個階層、每類群體都可能所存在某些問題。

(學生舉手)

生4(劉虹均):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其實我不是很贊同這樣的比喻。如果我真的只是在一間密不透風的屋子裡,我寧願靜靜地看著沉睡著的人慢慢死去,回顧自己的一生,享受最後的美好時光,平靜地走向死亡。而不是把他們鬧起來,使他們也享受這種絕望。

另外,我也不願去「同情那些沉睡中的人」。這是我自身的經歷所致。我每年春節都會回農村老家,也見到了許多類似魯迅筆下的「沉睡中的」人。像奶奶那一輩的農村老人,會只因為一點點事情就斤斤計較,嘮叨上幾天。如果說,她不是我的親人,我從外人的視角去評價她,我肯定會同情她。但當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邊時,我只會有無奈與厭惡。儘管我也會出聲勸阻,但是,事實證明,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的思想還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

所以我覺得應該在自己達到一定高度後再發聲。因為地位太低,別人並不會聽取你的意見。地位太低,一切掙扎都無效。所以啊,年輕人,好好學習吧!想要好前途,實現夢想,一個好大學絕對必不可少。苦三年,換來好的前途,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呢?

師:劉虹均的發言其實代表了一部分同學的想法。如果說這是所謂「犬儒主義」稍顯過分,但的確有類似的苗頭。在我看來,年輕人要有崇高的熱情去做一些事情。我很怕你們成為那樣的人,從小便自認為已經看透了所謂的人間冷暖。那麼就借用魯迅先生一段話結束今天的課堂討論,「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下課)

註:由於內容均為課後我與學生的回憶,部分內容稍作整理與改動,大體維持了課堂原貌。

相關焦點

  • 暨南大學-2019-MTI-漢譯英-《「吶喊」自序》
    《吶喊》自序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 「自序」與「後記」
    這些作品集的開頭或結尾,南丁先生大都寫有「自序」或「後記」,這些「自序」和「後記」,又大都篇幅短小,要言不煩。作為散文,它們展示著一種口語寫作的自然美和簡括美,作為評論,它們既透射著創作、出版和人事等豐富的文學信息,也透射著作者對自己為人為文的冷峻審視。本期「讀書」,將南丁先生這些作品集中的部分「自序」和「後記」輯為一組,奉獻於讀者。
  • 偉大的《吶喊》——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分析
    《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等。今天我帶大家品味一下其中「看客」這一重要形象,更好地在品讀魯迅的道路上有更深的感受。(新人發表,給點小鼓勵唄)《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在《吶喊》自序中寫到了這是一本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事情而寫下的一部書。但是這樣一本描寫不能忘卻的事情的一部書為何稱之偉大呢?他又在批判和諷刺什麼呢?
  • 課堂討論沒效果?三招讓你的課堂「活」起來
    身為一名教師,您在開展課堂討論時是不是經常遇到如下問題:小組討論時學生「無話可說」,不知道講什麼;小組討論時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總有部分學生「渾水摸魚」;有些小組討論了一會兒就開始閒聊,討論內容偏題跑題。
  • 雙語閱讀: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
    大英博物館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蒙克在一幅罕見的黑白版《吶喊》上題詞道:「我感覺到大自然中處處都能聽到大聲尖叫」。這句話清楚表達了他的意圖。
  • 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大英博物館揭秘畫家本意
    也許你不認識畫家蒙克,但你絕對不會不認識他的名畫《吶喊》。很多人都以為《吶喊》中捂著耳朵的人是在尖叫,但他們都會錯了畫家的本意。大英博物館20日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
  • 教學研究:那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可省省
    教育研究:那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可省省教學研究:那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可省省王營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小組合作學習、問題探究、課堂討論風靡一時。但我在聽課過程中發現,許多課堂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並沒有實質性內容,課堂討論也流於形式。有的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深刻思考的價值,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完全可以獨自解決。如一位老師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父親的背影。這樣的問題,學生讀後一目了然,沒有討論的必要。與此相反的是,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無法找到突破口,最終也使討論不了了之。
  • 教師面試課堂互動技巧之——小組討論
    展示課堂互動技巧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最常見的課堂互動形式——提問法外,這次中公講師給大家介紹另一種很慣用的方式——小組討論法。一、小組討論法的定義小組討論法是指通過老師的指導,將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成員之間圍繞某一學習內容或者某一知識點,進行討論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 聖墟小說網《吶喊》整本書閱讀
    從某個主題的角度切入魯迅小說創作的思想核心,這是魯迅當前研究的普遍範式,「《吶喊》中農民的形象」「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群像。」「魯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魯迅的人生哲學:抗拒絕望」等待,這是一個共同的主題,但對於高中生,這些主題太暗了,很有可能使學生習慣「拒絕」魯迅然後,如何找到適合學生內心世界的合適成長點,讓學生「找」?另一個魯迅怎麼樣?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多年後,他在《吶喊》自序裡回憶這段寂寞的時光,卻也不乏冷峻的溫情:「S會館裡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裡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裡鈔古碑。
  • 【閱讀經典】大理州民族中學256班袁家鑫:用吶喊聲喚醒靈魂—《吶喊》讀後感
    用吶喊聲喚醒靈魂——《吶喊》讀後感作者:大理州民族中學256班  袁家鑫魯迅的筆是鋒利的,甚至可以說是力透紙背。他筆下一個小小的人物往往能映射出社會中的一些大問題。而《吶喊》就是魯迅憂國憂民,探索中國新道路的不朽著作之一。
  • 《斷輪迴》——自序 楔子
    自序還沒看過我第一本書《告別娑婆》的人,真該下地獄!開玩笑的,可別當真!
  • 世界名畫《吶喊》裡的人,居然不是在「吶喊」?
    雙手捂臉,嘴巴大張,表情抓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名畫表情包之一。很多人都以為畫裡的禿頂男人是在尖叫或吶喊,然而,非也~~官方的解釋是:那個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嗯?不是在尖叫?那這幅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 奇石《吶喊》到油畫《吶喊》再到《怒吼吧,中國!》
    待估價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這方被收藏者命名為《吶喊》(兀.白嘎力收藏)的產於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奇石,眉眼清晰,嘴巴盡張,肌肉繃緊,面部變形,這是天地間的吶喊形象,他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
  • 高效素質教育課堂模式(三)分析討論
    圍繞分析討論,應試教育課堂上,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而在高效素質教育的課堂上,則學生全面深度參與。不僅要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也要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聽」,「思」,「說」全要素參與。一、提出問題主要在通過模式(一)閱讀了解,模式(二)觀察模仿後,提出問題。
  • 譯文||魯迅•《吶喊》自序(楊憲益、戴乃迭譯)
  • 無界的空中課堂,無限的討論空間 --留學生病理學線上教學
    在建立網課並熟悉操作平臺後,迎來了2018級留學生首次病理課,學生除了籤到、通知、作業等各種提問外,還提出尖銳的問題:「老師,課件和視頻都已上傳,您在課堂上的作用是什麼?」「是答疑嗎?」。課後調研顯示:(1)授課時段學生觀看視頻會存在平臺擁堵、流暢度不佳的情況;(2)課餘學生要觀看和學習多門課程,對知識的理解有限,同時缺乏時間思考,課堂提問存在不確定性;(3)2018留學生分別來自印度、巴基斯坦、非洲等國家,時差2.5—9小時不等,有1/3至1/2學生無法準時到課。因此,授課時段有些學生不能參與課堂活動、提不出問題,而老師也無從答疑。
  • 關於英語問題:吶喊再吶喊!
    更多閱讀請點擊上面「崑崙源」或操作二維碼加關注寫在前頭的話: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吶喊
  • 我想站在世界屋脊吶喊-《死亡詩社》讀後感 20200902
    他的課堂主題圍繞詩歌展開,從惠特曼到華茲華斯,自由的思想瀰漫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完全懵了,竟然還有這樣的教學方式!他把學生們帶到學校榮譽室中,讓大家觀望著。「他們大多數人的才能展現很晚,追求的只是成功的夢想,他們不也荒廢了兒童時代的夢想嗎?」這段臺詞是何其的震撼與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