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不識廬山真面目

2020-12-15 科學網

 

■金濤

【這首詩是蘇東坡經歷了人生的大變故後,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是他思想更加成熟的一次飛躍。】

凡是到過九江的人都會欣喜地發現,在這座小城的任何地方,抬頭就能看見廬山清麗婀娜的身影(今天高樓崛起,擋住視線,另當別論)。我小的時候,無論陰晴昏曉,還是春夏秋冬,廬山的巍巍山峰總是精心裝扮,以俏麗的姿容出現在人們面前:或是莊重靜穆,浴著燦爛的霞光;或是變幻成一座座孤島,在漫天雲霧中出沒;有時乾脆躲在撲朔迷離的雲海裡,忽隱忽現。天氣晴好的夜晚,可以依稀窺見山巔牯嶺街上的燈火,是那樣的神秘,令人遐想不已。總而言之,幾千年來,廬山已經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是與廬山無關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吧。

與此相似,當一個外鄉人偶爾來到廬山,在此落腳,時間不用多久,廬山也將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至於那些名人,廬山會更加永久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話說1084年(宋元豐七年)六月,大文豪蘇軾從黃州到汝州去,路過江州,他先在鄱陽湖邊的湖口實地考察了石鐘山,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繼而前往神馳已久的廬山。

說起1084年(宋元豐七年),在蘇軾一生中是個重要的年份。五年前,宋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因「烏臺詩案」羅織的罪名(烏臺乃御史臺的別稱,是關押要犯的監獄),蘇軾被人誣陷,身陷牢獄,受盡折磨,險些喪命。這是趙宋王朝一次震動朝野的文字獄,也是中國歷史上經常演出的、版本各異的內耗之一,詳情就不想費筆墨了。(在羅織罪名、誣陷蘇軾的許多官員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能不提,他就是《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這位科學家同時也專愛打小報告,他的行徑,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看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劉小川著《品中國文人》(2)。)

所幸還有不少主持正義、不畏死、不怕受牽連的朝野人士多方營救,這場冤案的當事人蘇軾最終免於一死,降級外放,以團練副史發配到湖北黃州(今湖北黃岡),他的遭遇比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外放江州還要慘得多。江州司馬,有職無權,是個閒差,但生活一點沒有問題。可是蘇軾外放黃州,團練副史有名無實,實際上是流放,不僅失去人身自由,還要自謀生路,否則一家老小要活活餓死。幸好黃州太守徐君猷對蘇軾十分崇敬,將城東一塊約五十畝荒地撥給蘇軾耕種,解決了一家老小的衣食。這塊被蘇軾開墾的土地即是東坡,從此東坡成為中國文學史光燦奪目的一個特殊符號。

蘇軾不僅以東坡自稱,也以此象徵在逆境中永遠保持豁達向上、樂觀豪放、熱愛生活的性情。他永不向權貴低頭,任何困苦也無法將他折服,他那笑傲人生的詩篇使一切宵小為之寢食不安。正是在黃州五年的磨難中,蘇東坡的文學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千年之後,讀來仍然震撼心靈,扣人心弦。他的《寒食帖》成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他的繪畫藝術達到新的高度。

1084年(宋元豐七年),宋神宗又想起了蘇軾,下旨復起蘇軾授汝州團練副使,蘇東坡也不能免俗,又勾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吧!

他的心情是歡愉的,畢竟離開了流放五年、不堪回首的黃州,他在《石鐘山記》中稱: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即宋之黃州)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蘇東坡從黃州乘船到汝州去,適逢長子蘇邁被授德興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蘇東坡送他到湖口,順便探訪了位於鄱陽湖入口處的石鐘山。湖口與江州甚近,水陸交通便利。這篇《石鐘山記》也很有名,多年前我去湖口,也是讀了《石鐘山記》,慕名而至。

蘇東坡在廬山盤桓了十幾天,有一件事深深感動了大文豪:當這位腳蹬芒鞋,手持青竹杖,杖頭掛著一百個銅錢以便隨時沽酒的長者出現在山道上,突然被人認出來了。他就是名動中華的大詩人,為民請命、得罪了皇上的蘇子瞻大人!頓時,他的出現引起山中僧俗的圍觀,像今天的追星族那樣奔走相告,喜不自禁。人們不僅喜歡他的詩,仰慕他的詩才,更加敬重他的人品,敬佩他的心裡始終裝著天下蒼生。人民沒有忘記他,人民依然懷念他。

這番情景也使東坡先生百感交集。在遭遇了種種誣陷迫害和磨難後,他看到了最純樸、最難得的世道人心,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欣慰啊!(蘇東坡《記遊廬山》一文中寫道: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雲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

蘇東坡這次在廬山的時間不短,相對而言,詩寫得不多。「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這即是通常收入詩集中的《廬山二勝》,一為《開先潄玉亭》,另一為《棲賢三峽橋》。但是蘇東坡詠廬山詩流傳最廣,成為千古絕唱的,卻是他在東林寺高僧陪伴下同遊西林寺留下的一首七絕《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也有的版本為『遠近高低各不同』或『遠近看山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自稱,「餘廬山詩盡於此矣」。

其實,這首詩是蘇東坡經歷了人生的大變故後,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是他思想更加成熟的一次飛躍。任何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觀察角度的變換,都會產生視覺的巨大差異,這正是世界如此錯綜複雜的原理。大詩人聰慧之心,提煉出宇宙萬物多樣性的奧秘,以及人的認識的局限性,是文學對哲學的深層思考。

正是在廬山秀美勝絕的山川之中,蘇東坡悟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真諦,他的思想躍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加開闊,更加深邃。他對前人的詩篇會心一笑,也因而領悟詩的創作必須更加深化,藝術切忌表面化的臨摹。從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連過去的種種也另眼相看了。

要真正地認識廬山,看來必須跳出廬山啊!

《中國科學報》 (2018-06-15 第7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旅遊話題:廬山,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其實是一座真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句成語更不知道這個廬山指的是什麼。其實這個廬山是真有其山,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這句話是源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古詩描述的就是廬山。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釋義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就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 紫檀樹的廬山真面目
    紫檀(學名檀香紫檀)手串大家都見慣了,但是對紫檀樹的廬山真面目卻了解不多。
  • 蘇大鬍子遊廬山 說好不寫詩的 還是寫了一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蘇軾遊廬山,原本信誓旦旦準備不作詩的,要不是他說話不算數,我們今天就讀不到「不識廬山真面目」了。既然破了戒,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不幾天工夫,蘇軾又創作了兩首絕句。 其一: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其二: 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
  • 廬山旅遊線路介紹:廬山三疊泉地質自助遊
    廬山三疊泉地質自助遊線路:廬山鐵壁峰 → 廬山三疊泉 → 廬山九疊谷流變褶皺 → 廬山九疊屏障谷及懸崖 → 廬山天門潭劍鞘狀構造 → 廬山觀音閣冰磧泥礫剖面 → 廬山白鹿洞變質核雜巖內核廬山鐵壁峰廬山鐵壁峰是構造運動過程中
  • 不負秋日,擁有i5的幸福日子,我的廬山遊記
    這次去廬山,算是淡季遊玩,起碼是沒趕在五一十一這樣的日子,有一些收穫有一些體會,也是想分享給各位,廬山在我的鏡頭下很美,其實真實的廬山更美。古詩有雲來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不然,現在廬山景區的開發,真的是比較厲害了,尤其是廬山交通索道,那是相當的給力,確實可以讓你「識得廬山真面目」了。
  • 「廬山真面目」用英文怎麼說?
    ——「We thought Carl was a great guy until h
  • 廬山真面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廬山真面,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出自:清 楊倫《序》:「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近義詞有:廬山面目,廬山真面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事物的真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鬼滅之刃劇場版的票房奇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越是了解鬼滅這部作品,可能就越是搞不清楚它為什麼會這麼火。而一旦進入這樣的思維,就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原因所在了。肯定不可能。鬼滅達到這樣的成績,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社會現象級的作品,雖說原作漫畫本身的銷量就很離譜,但老實說劇場版的這個成績不能直接歸功到原作人氣身上。
  • 熱誠小學六()班 嚴婧萱佳作:廬山
    廬山熱誠小學六年級 嚴婧萱廬山,一個景色秀麗的地方。那裡有著巍巍的高峰,有著涓涓的溪流,還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瀑布,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變幻無常的雲霧。站在山頂,看著邊上的瀑布,覺得它就像是一塊潔白無瑕的布,從山頂一直掛到山底。
  • 帶你認識廬山真面目
    公元10世紀中葉,南唐在京城之外的廬山山麓設立了「廬山國學」(白鹿國學),這是我國歷史上在京城之外設立的唯一國學。南宋時期,朱熹在原「廬山國學」處重建書院,名為白鹿洞書院,是天下四大書院之一,其辦學模式被後世所效仿。
  • 看到廬山真面目後,網友:是不是玩不起?
    現在很多的網紅,都是通過自己的顏值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也有很多人卻不屑於這樣的走紅方式,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術,在網絡上面也是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哪怕是大家都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可粉絲和人氣一點也都不低於那些顏值超高的網紅直播。
  • 揭開無症狀感染的廬山真面目,它並不可怕
    原標題:追擊無症狀|揭開無症狀感染的廬山真面目,它並不可怕最近,大家可能都被有關無症狀感染的消息刷屏了。4月以來,中國開始正式每日公布無症狀感染人數,這一方面顯示了政府堅決抗疫的決心和不迴避、不隱瞞的態度,值得點讚;但對於公眾來說,確實是感覺剛要慢慢放鬆的心情又有些緊張惶恐起來。試想:人群中如果真的混入了很多如幽靈般存在的無症狀感染者,突然再次引發社區暴發性感染,使好不容易控制住的疫情又死灰復燃,簡直細思恐極。
  • 廬山真面目要揭曉?塔莉MM會在《質量效應3》中摘下面罩嗎?
    廬山真面目要揭曉?塔莉MM會在《質量效應3》中摘下面罩嗎?塔莉的形象也會重新設計,不過根據《質量效應3》的執行製作人Casey Hudson所說,BioWare仍在爭論是否要讓她的廬山真面目呈現在世人眼前。Hudson說:「讓她以真面目示人,似乎會導致兩敗俱傷的結果。很多人要求我們把她的面罩摘下來,但顯然不管她的樣子如何都會令大家失望。」擔心歸擔心,最終還是要作出選擇的。
  • 廬山10大必玩景點
    作者:氫氣球好貨君廬山: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人文底蘊豐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讚美廬山的佳句,尤其是蘇軾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人充滿嚮往。三疊泉: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水流從五老峰北懸崖口落下,衝擊三級盤石而形成「三疊」,總落差155米,十分壯美,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 中國天然氧吧廬山
    廬山區長約25公裡,寬約20公裡,最高峰漢陽峰1474米,牯嶺街1167米,巍峨的廬山,遠看有如一山飛峙大江邊,近看千峰攜手緊相連,橫著鐵壁銅牆立湖岸,側看擎天一柱聳雲間,正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運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被文人墨客成就的名山,唐宋文人為什麼多以仰視的視角寫廬山
    唐朝,張九齡的「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孟浩然的「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白居易的「仰觀山,俯聽泉」;宋朝,歐陽修的「香爐雲霧間,杳靄疑有無」,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家喻戶曉。
  • 在江西省九江市不只是廬山值得一看,長水村的紅豆杉樹也不可錯過
    江西省九江的廬山聞名天下,蘇軾有詩為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九江的人們不免都會來到廬山看看,當然小王也不例外。但是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小王更喜歡探索當地一些珍稀的物種,也因此夥伴們總會說小王奇奇怪怪。
  • 峨眉山和廬山的雲海,瞬息萬變五彩斑斕,堪稱人間美景!
    上節文章和大家介紹了黃山四絕之一雲海,也提到了中國觀賞雲海最佳地方黃山、廬山、峨眉山和衡山,接下來,我和大家聊聊這幾處的雲海。近年來,四川峨眉山成為一大熱門的旅遊景點,比起雄偉壯麗的峨眉山,我更願意欣賞它安靜的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