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家族的興旺,都是在上一代人鋪就的臺階起步的,也就是說,我們每一代人都是下一代人的階梯,父母對孩子的殷殷期望,就是希望孩子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教育方法和格局,今天我們來看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在教育子女的方法。
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他兒子「每日讀書,頗能領會。」在當時,讀書都是以背誦為主,老師先要求學生背熟,並不要求理解,過幾年才講解。(腦補:私塾裡的朗朗讀書聲,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的在背誦《四書五經》)而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曾國藩要求老師每文必須詳細講解,孩子理解了文章內容再要求孩子進行背誦。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在《胡適四十自述》中也說過,他媽媽在他讀書的時候,每年在給老師固定的學費外,還另外給老師多幾元(以學者李開周的考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可以買44斤大米,其購買力可是槓槓的。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間房且黃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塊大洋。),讓老師為胡適「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故進學堂之後,不覺得很苦。念的幾本書雖然有許多是鄉裡先生講不明白的,但每天總遇著幾句可懂的話。
讀書要理解,不理解內容,死記硬背下來後,換個問法,你就不知道了。現在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孩子上一題都知道做,下一題換個形式,孩子就會了,父母瞬間石化,腦溢血。胡適也說過他一個同學,大家都學《四書》,結果那個同學跑到他家請教一封家信:「這信上說「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讀死書的後果。
在今天,很多孩子不會寫作文,就算寫起來也不通順,只知複述(複製粘貼),不知明辨。老師們教的時候也是從記敘文開始,比如「你今天做了什麼事情,幫忙父母做個家務」之類的。而曾國藩在教孩子的時候,注重明辨,我們在曾國藩的家書當中,經常能夠看到曾國轄硬兒子以平等的態度探討學問,鼓勵孩子表達見解。
他的兒子從9歲(虛歲)開始,就要求做議論文,在今天看來,做議論文是要求很高了,學校要到5年級左右才開始學習寫。其實,這議論文很簡單,在生活中,經常和孩子探討問題,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論據也不一樣。只要孩子的思路是合適的,無關內容正確與否,都是訓練孩子思維的好方式。我們父母怎麼看待孩子這些明辨呢?那是在鬥嘴,不聽話,父母講的都是對的,都得聽進去,這樣的環境下,你覺得孩子能明辨、思辨嗎?
這樣的教育理念頗有點與今天流行的正面管教相似。在中國大多數家長眼裡,他們信奉「天下無不是父親的」,「我把你生出來」,我還不能管你教你嗎?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孩子一無是處,做好一點不罵就相當於表揚了,那有什麼鼓勵和肯定。處處都是居高臨下的訓床責備和「恨鐵不成鋼?」有時候嘗試著鼓勵和肯定,結果小孩又做錯一件事,氣打不一處來,馬上火山爆發,在孩子眼裡,父母的脾氣就像女人心海底針,捉摸不透的惡魔怪獸。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不提出,也不解決,久而久之,問題和困難越來越多,家長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笨。
那你以為曾國藩一味的鼓勵和肯定?鼓勵和肯定是為了孩子有動力,接受更高更難的要求和標準。曾國藩知道孩子年幼,承受能力弱,需要呵護。如果過多的責備和懲罰,孩子反而受到傷害,得到相反的結果。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沒有心理學的概念和知識,但曾國藩卻超越了當時代人的格局和理念,在今天看來確實符合很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有人讀曾國藩家書後總結說,曾國藩「責弟嚴而責子寬」。寫給弟弟的書信。經常是直接而嚴厲的批評,而寫給孩子的家書,大多是溫和的鼓勵。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可很多時候,父母嚴於要求孩子做成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卻不想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曾國藩就不是這樣,他以身作則,凡讀書都能做到每日堅持,不讀完這一本不看下一本,做事也能做到首尾精神不懈。他說不懂天文算學和書法未成一體是恥辱,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把這兩件事推給孩子了事。而今天的父母,自己未能做到的事,卻強迫孩子去完成,生孩子就是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願望。而我們看曾國藩,自己不懂,還堅持學習,晚年他經常陪著孩子一起夜觀恆星、學習天文學知識。他一生也都在致力於書法的進步,一直到晚年還經常在日記中寫下對書法的體悟和心得。孩子的榜樣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父母。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有時候環境的好壞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是「人必有所激有所逼才有所成。」只有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沒有壓力,人就會受制於好逸惡勞的本牲,流手遊手好睏。「從來紗等少偉男」,家裡錢財多了,誘惑也就多了,自小流於淫逸,小則害一身,大則害一族。不留錢財給子孫,子孫才能自己去奮鬥去創業。
在實踐中歷練,磨練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曾國藩在兒子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讓兒子料理家政(管家,一家之主的意思),在那個時代,要管好一個大家絕非易事,曾國藩也認為,家政與國事想通,家風決定家運,所以家政絕不是小事。
一家三口的吃喝拉撒,油鹽醬醋茶,那樣輕鬆?當媽的最清楚,當爸的難說。如果讓孩子從小協助處理家事,孩子在學習上不會太差,買菜可以鍛鍊孩子的數學,做飯菜訓練孩子的動手操作和輕重緩急的做事方法,家務整理要學會歸類和美學,那樣簡單輕鬆,那樣不需要知識?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從歷史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斷前行,才能把留給孩子的梯子搭的更高,更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