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心理學:為什麼「面部表情管理」這麼難?!

2020-12-15 倚龍讀書

大家好,今天是「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解讀的第35講。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對於「情緒」和「面部表情」的研究。

一、「情緒」研究不受重視

在艾克曼之前,幾乎沒有心理學家單獨研究過「情緒」這個課題。

雖然「情緒障礙」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也算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

但是,心理治療師們卻只是把「情緒障礙」看作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個需要獨立研究的問題。

艾克曼算是第一個認識到「情緒」有很大研究價值的心理學家,並以人的「面部表情」為載體,來研究「情緒」。

二、「情緒」和「面部表情」的關係

艾克曼之所以用「面部表情」作為研究情緒的載體,是因為他認為:

1.面部表情反映了我們的情緒狀態;

2.面部表情是不自覺的;

3.某個事件引發了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又會引發面部表情的自動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體驗:「表情管理」太難了!

比如,在會議過程中,你的上司突然批評了你,你的面部表情就立馬僵掉了

雖然,你拼命告訴自己,要微笑,要寵辱不驚。

但是,在聽到批評後的那十秒鐘左右的時間裡,你就是笑不出來!

再比如,本來你和朋友相談甚歡,突然你朋友說他最近升職了,年薪百萬了,你的面部表情又立馬僵掉了

雖然,你拼命告訴自己,要微笑,要向朋友表示祝賀。

但是,在聽到朋友混得比你好的那十秒鐘左右的時間裡,你就是笑不出來!

三、為什麼你笑不出來呢?

那麼,為什麼你笑不出來呢?

在艾克曼看來,類似於上司批評、朋友混得比你好這種情景,本能地激發了你尷尬、驚訝、憤怒、嫉妒等情緒反應。

這種情緒反應,又激發了我們的面部表情做出了即時的、誠實的自動反應。

而這種自動反應是本能的,是非常迅速的,快到我們的意識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和修飾。

所以,有那麼幾秒鐘,我們的面部表情暴露了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對方也可以從你的面部表情中,了解到你對他的憤怒、嫉妒的情緒。

這確實蠻尷尬的,因為大家都是戴著面具在交往的,都是笑臉相迎的,很少會撕破臉。

四、「情緒」的巨大能量

除了研究了「情緒」和「面部表情」的關係之外,艾克曼還研究了「情緒」的能量問題。

艾克曼認為:情緒的能量是巨大的,甚至遠遠超出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生存本能等。

在日常生活中,你也會有以下體驗:

比如,如果一個人產生了尷尬、恐懼的情緒,可能就會壓倒他的性本能,使他的性生活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如果一個人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悲傷、憤怒的情緒,可能就會壓倒他的生存本能,可能他就會有輕生的念頭了。

五、總結

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了艾克曼的「情緒」、「面部表情管理」、「情緒的巨大能量」的研究。

艾克曼認為,情緒是對某個事件的本能的反應,並且會自動引發最真實的面部表情。所以,我們很難第一時間對面部表情進行管理。

在此基礎上,艾克曼還發明了「微表情」的概念,通過鑑別出表情中的一些「洩密」的信號,來研究欺騙行為,並將這一研究應用到保安系統中,對反恐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艾克曼還認為,情緒擁有巨大的能量,甚至遠遠超過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生存本能。

最後,通過這一講的學習,大家是不是對「情緒」又有了新的認識呢。

「情緒」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並且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也可以想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和「情緒」密切相關,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和見解!

相關焦點

  • 《微表情心理學》:如何通過面部表情,快速了解一個人?
    他發現,看似輕鬆愉快的瑪麗,呈現出一個轉瞬即逝的表情。這是一個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這個極容易被人忽略的表情,被心理學家稱為微表情。哈裡·巴爾肯寫的《微表情心理學》這本書,以專業、嚴謹的心理學為基石,告訴我們如何將辨別微表情的專業技術化繁為簡,並巧妙應用於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
  • 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對情緒感知的影響
    Gallese 等人進行了一項 fMRI 研究, 參與者吸入產生強烈厭惡感的氣味和觀看顯示厭惡情緒面部表情的視頻片段, 激活了相同的部位[6]。也就是說被試在自己感到厭惡和觀看他人的感到厭惡 激活了同樣的腦區,這和具身情緒中的模擬理論是一致的。本文綜合討論心理 學實驗室裡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的操縱實驗,對具身情緒理論做進一步論證。
  •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教你解讀面部表情的含義!
    從心理學角度如何定義「情緒」?情緒是一系列主觀體驗的統稱,它是多種複雜的感覺、思維和行為表現綜合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直接用「情緒」這個詞,而是用一些更加口語化的詞彙來表達類似的含義,例如:「感覺」「心情」「情感」等等。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今天心情很糟糕」,而不太會說「我的情緒不太好」,或是說「我感覺很難過」,而不是「我有難過的情緒」。
  • 心理學:面部微表情有什麼秘密?怎麼通過面部微表情去觀察人?
    微表情是一門神秘且高端的心理學,是人們對他情緒,感情進行識別的線索,在人際交往中,微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人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身體姿態等幾個部分。在社會交往中,人最好學會察言觀色,具有在他人表情中準確捕獲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那麼就先來說一下面部微表情的秘密吧!
  • 知人知面不知心:為什麼面部表情不能真實反映情緒?
    我們能否通過面部表情來識別情緒呢?開心時眉開眼笑,生氣時眉頭緊皺,吃驚時瞪大眼睛。人類表達情緒的表情似乎雖不完全相同,卻也還算整齊劃一。這不,許多AI也開始學習如何通過面部表情判斷對象的情緒。通過「觀看」一張張面部表情的照片,配上情緒的標籤,AI就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測出一張從未出現在訓練數據中的人臉的情緒。然後,再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通過面部表情識別情緒,這件事本身靠不靠譜呢?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們已經爭論了近百年。
  • 如何通過面部表情看穿對方意圖?很簡單,沒學過心理學也可以!
    人們往往認為心理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其實這是錯的,心理學並不高深,它考驗的是人們對於細節的觀察力和辨別能力,與其說它高深,不如說它細緻,對人性和現實事物了解的更加透徹的人就越是明白心理學的魅力。
  • 情緒管理:關於情緒,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常識
    情緒的心理學常識心理學上把情緒的成分劃分為3種:主觀體驗及認知評價、生理喚醒、外部表現。主觀體驗指的是我們感受到的情緒本身,認知評價是我們對情緒反應作出的判定。生理喚醒則是心跳、呼吸、出汗、血壓等生理指標。外部表現則是指個體的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表情。
  • 不道德的心理學實驗--面部表情實驗
    在1920年代,心理學家卡尼·蘭迪斯(Carney Landis)對情緒的表達感興趣。他想知道人類在微笑和做鬼臉時是否天生就以類似的方式拉動肌肉。蘭迪斯計劃通過有形的暗示使患者的情緒反應非法,並記錄他們的面部肌肉運動,以查看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他的信念是,僅僅要求某人模仿一種情感表達就不會與真正的反應相同,因此他的提示旨在有機地喚起他們。
  • 不道德的心理學實驗——面部表情實驗
    在1920年代,心理學家卡尼·蘭迪斯(Carney Landis)對情緒的表達感興趣。他想知道人類在微笑和做鬼臉時是否天生就以類似的方式拉動肌肉。蘭迪斯計劃通過有形的暗示使患者的情緒反應非法,並記錄他們的面部肌肉運動,以查看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
  • 「讀心術」——微表情心理學
    你是否曾看過這樣一部美劇《別對我說謊》(英文:Lie to me),是否曾對劇中萊特曼博士通過分析人們的面部表情來推斷其心理活動從而破案這一過程充滿好奇與敬畏?劇中萊特曼博士可以把人的微表情放大10倍,使用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通俗的稱之為「讀心術」。如果聽到「讀心術」這個名稱就覺得它是一門玄學,那就大錯特錯了。
  • 微表情心理學:常見情緒下的神態表情
    大部分的人將常見表情分為七種,這七種表情都表達了不同的情緒。2.傷心人們在傷心時的面部表情呈現為:眉毛收緊,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緊。心理啟示:當我們在遭受外界刺激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驚訝,然後,我們會產生兩個方向的情緒:積極方向的情緒是不同程度的愉悅,消極方向的情緒則會依據刺激程度的不同,而衍生出厭惡、憤怒、恐懼、悲傷。
  • 和人類一樣,這種小動物也能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
    每個人表達情緒的面部表情都是基本一致的。例如,當討厭某種東西時,我們的眼睛會眯起來,鼻子會皺起來,上嘴唇也會變得扭曲。即便是新生兒,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悲傷、開心等情緒。不僅如此,我們還覺得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了解寵物的感受。相比之下,其它動物在人類看來似乎是面無表情的。
  • 心理學:為什麼人活著這麼難
    為什麼人活著很難,和大家用進化心理學探討分析下:心理學:人活著為什麼痛苦1、人類的成長本身就是一部苦難的戰爭史從進化心理學來看心理學:人活著為什麼痛苦2、人的進化其實就是不斷戰勝低配的自己第二個方面人之所以活著難,是因為我們天生就必須學會鬥爭。
  • 研究揭示小鼠情緒狀態的面部表情及其與神經元的關係
    研究揭示小鼠情緒狀態的面部表情及其與神經元的關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6 10:47:14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Nadine Gogolla研究團隊,揭示了小鼠情緒狀態的面部表情及其與神經元的關係
  • 《給情緒多點時間》以心理學的角度,教你正確認知並管理情緒
    負面情緒產生時,你是怎麼處理的?有的人選擇逃避否認,有的人選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管理,還有的人會選擇丟向身邊的「情緒垃圾桶。」「情緒垃圾桶」顧名思義就是情緒的發洩對象,這個垃圾桶可以是身邊的人,事和物。只要稍有不快,我們就可以把它統統丟進裡面。
  • 虛擬人物也有小情緒!迪士尼研發深度語義面部模型,讓表情更豐富
    論文連結:https://studios.disneyresearch.com/app/uploads/2020/11/Semantic-Deep-Face-Models.pdf 一、3D人像技術迭出,精細情緒仍難表達
  • 微表情心理學
    微表情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它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微表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情緒與想法,如果我們錯誤理解微表情的含義,會對交流對象形成錯誤的判斷,這無疑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而不是互信,如果正確理解微表情,我們就更能夠從一閃而過的表情信號裡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後來在人類的大腦中也發現普遍存在這種鏡像神經元,不僅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鏡像反應,而且對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也會產生鏡像反應。雖然面上還算和氣引導,但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一定出賣了我的內心。而孩子這面鏡子,其實給我映像的一清二楚而我還不自知。Elsa說完,帶著又委屈又傷心的表情,哭的稀裡譁啦。好在我們的結解開了,我抱著她跟她道歉,經過這麼情緒的一通發洩,她總算平靜下來。於是我們一起出去玩耍,才感覺這一天的情緒惡性循環終於止住了。
  • 如何讓孩子正確管理情緒,DK 幼兒百科教你這麼做
    為什麼小孩子的情緒經常會失控?為什麼孩子天生害怕小丑?因為小丑臉上的表情無法被孩子分辨出來,無法分辨的表情讓孩子感覺恐懼。演化心理學認為,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是人類的生存之道之一,孩子們天生都會具備這種生存之道。簡言之,孩子天生害怕小丑,是因為看不到表情而對小丑的心思感到恐懼。在這種時候很多家長會理解不到孩子恐懼的原因,從而沒有給予孩子正確排解恐懼的指導。
  • 心理學家打破固有認知:日常情緒不能僅通過面部表情來識別
    亞里斯多德說,臉是心靈的一扇窗,透過表情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思想。古羅馬時期的大哲學家西塞羅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的確,兩千年過去了,面部表情仍然被普遍認為是判斷人們感受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且不論年齡、性別和文化差異。比如:挑起眉毛表示困惑,微笑表示幸福,皺眉表示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