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河,河在街中,河岸是房,船在街中行,如在畫中遊」。這是過去水巷口的真實寫照。
從長堤路拐入博愛北路,左邊便是水巷口,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南洋風格騎樓建築在陽光下散發出歷史滄桑感,每一個雕花、窗欞、女兒牆都是水巷口發展變遷的見證。
水巷口,海口最早的渡口碼頭之一
水巷口街古名毓秀坊,位於所城東北部,因河流到街口而得名,西側是海口市最早的渡口碼頭之一,現在水巷口西南面的店鋪大多是那時沿海岸線建起來的,曾被譽為海口的「 威尼斯 」。
最早的水巷口僅從今水巷口二巷至振東街路口,現博愛北路入口至水巷口二巷原稱港口街。
明代,碼頭外出現龍舟墩,成為海口端陽競渡龍舟之處,後龍舟墩日期漸擴大連長堤東岸,水巷口便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隨著碼頭不斷北移,1924年,海口拆牆擴城時,河流被填埋,修築了道路,港口街與水巷口合併為水巷口街。
辣湯飯,有故事的傳統美食
走進水巷口,這裡商鋪林立,繁華依舊,熙熙攘攘的行人中,除了遊客,還有不少本地居民,他們大多是衝著這裡的傳統美食來的。
辣湯飯是水巷口經營最多的店鋪,規模大小不一,裝修環境不同,但不影響它的受歡迎程度。
據說在古時,辣湯飯是水巷口附近早起漁民、工人的早餐,只有飽餐後才能保持體力進行勞作,這道特色美食因越來越受歡迎從此延續下來,成為水巷口的招牌之一。
一碗香濃的酸菜豬雜湯、一塊煎蛋、兩根臘腸和一碗米飯,是辣湯飯的標配。別小看這碗貌不其揚的辣湯,它可是主角,採用海南本地種植的胡椒、豬肚、豬心和豬舌等小火熬燉,加入酸菜和蔥花,一口辣湯下肚,酸辣爽口,讓人食慾大增;搭配的煎蛋和臘腸讓辣湯飯變得豐富起來,煎炸得皮脆冒油的臘腸,一口下去滿嘴留香,回味無窮。
一份辣湯飯16元,在這物價飛漲的今天,辣湯飯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它本身特有的味道,還有它那親民的價格吧。
叮咚糖,一代人的記憶
居住在水巷口附近的老海口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叮咚糖的,賣糖的老伯已在在水巷口附近走街串巷已經賣了50年,糖是自己純手工製作的,當年是最受小孩歡迎的零食。
白色的叮咚糖又軟又粘,不會太甜,夾著芝麻的香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叮咚糖應該是最美味的零食了。
也有人說叮咚糖不好吃,其實對從小吃著糖長大的那一代人,吃的不是糖,而是找尋童年時歡樂的記憶。
在零食種類繁多的今天,吃叮咚糖的人越來越少,老伯仍然堅持每天走街串巷售賣,瘦小的身影成了老街獨特的風景線,吆喝聲隨著腳步傳遍每個角落……。
水巷口,這個見證海口城市變遷的碼頭,在歷經多年風雨後已演變成美食商業街,修繕一新的騎樓建築也是遊客喜愛的拍照打卡地。
我想像不到當年河流與建築相融相依的碼頭有多熱鬧,卻從今天水巷口人來人往的景象依稀看到往日的繁榮,只不過是變換了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