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試題中的港珠澳大橋
1.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於2016年9月27日全線貫通。大橋全長近55千米,中間段的海底隧道和兩端各建一個人工島,港珠澳大橋一旦建成通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40分鐘。讀圖完成(1)-(3)題。
1) 港珠澳大橋中部有近7公裡是海底隧道,主要是為了
A. 縮短通行距離和時間
B. 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 節約建設成本,降低難度
D. 方便旅客欣賞水下風景
2) 港珠澳大橋建設帶來的影響,正確的敘述是
A. 提升澳門物流業的區域主導地位
B. 極大破壞珠江口水域的生態環境
C. 加快港珠澳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
D. 澳門將成為繼香港之後新的國際航運中心
3) 海底隧道兩端人工島的主要功能是
A. 方便遊人觀景 B. 方便旅客休息
C. 抵禦地震颱風 D. 利於橋隧轉換
4) 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有利的自然條件是:
A.海底地層鬆軟 B.海水深度較淺
C.涼爽溼潤氣候 D.遠離颱風路徑
5)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受益最顯著的產業是:
①建材行業 ②信息產業 ③物流業 ④旅遊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小題1】B【小題2】C【小題3】D【小題4】B【小題5】D
2.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總投資達720多億元的港珠澳大橋於2010年12月15日在珠海舉行開工儀式。大橋跨越珠江口海域,是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橋全長為49公裡,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 578公裡,島隧工程全長約7 440米,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作為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材料二: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案示意圖。
1) 從自然條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橋造價昂貴的原因。(6分)
2) 分析港珠澳大橋中部採用隧道而不採用橋梁的原因。(4分)
3) 運用中心地理論,簡述港珠澳大橋通車對香港、珠海、澳門三城市的主要影響。(4分)
【答案】
1) 海域寬闊,橋梁長度大;海底隧道長度大,埋藏深,技術要求高;海底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氣候條件複雜,對施工的影響大;海水腐蝕性強,對建築材料的要求高。(回答3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
2) 該處海域海水深度較大,採用隧道比採用橋梁在運行時的安全性要高、維護更方便;該處是重要的海運通道,採用隧道對船舶運輸不會產生影響。(每點2分,共4分)
3) 城市等級提升;城市服務範圍擴大;城市職能種類可能增多,甚至轉變城市職能;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城市規模擴大。(回答2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
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集路、橋、島、隧為一體的工程,是在「一國兩制」條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對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材料二
1)關於澳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位於珠江東側,北與珠海接壤
B.陸地全部由填海而來
C.經濟以博彩業和旅遊業為主
D.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
2)簡述「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3)打造「珠三角」地區城市群過程中可能帶來哪些問題?
【答案】 (1)C
2)區位優勢:位置優越,臨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交通便利,鐵路、高速公路、海運和航空等形成綜合運輸網絡;勞動力資源豐富;技術先進,人才豐富;著名僑鄉、改革開放的前沿,便於吸引外資,資金充足;國家給予政策優惠。存在的主要問題: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環境問題突出。
3)環境汙染;交通擁擠;居住、就業困難;社會治安差等社會問題。
4.閱讀下面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核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迺道,全長55千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由中央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斥資七百多億元,於2010年開始修建,建成通車後,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小時。港珠澳大橋預計使用壽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普遍使用壽命長20年。
1) 港珠澳大橋工程宏大,試分析該工程得以實施的社會經濟原因。
2) 說明影響港珠澳大橋使用壽命的因素。
【答案】(1) ①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資金雄厚 ②國家政策(及地方政府)支持 ③擁有先進科技及專業人才隊伍 ④當地經濟發達,對交通運輸的需求高(答對三點即可)
2) ①高溫、高溼和高鹽環境對建築材料有腐蝕 ②颱風、海浪等氣象災害、地震等地質災害 ③(海上)交通事故(如船隻撞擊橋墩等) ④(貨車)超載(答對三點即可)
5.閱讀圖文材利,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粵港澳大灣區(位置見下圖)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它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四大灣區相關數據見下表),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下圖為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
材料二:四大灣區概況比較
材料三、2017年7月,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該橋的貫通從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等方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下圖為粵澳港大灣區和港珠澳大橋示意圖。
1) 評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有利條件。
2) 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3) 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
3) 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重點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案】(1)土地面積大,發展空間廣闊;人口數量多,勞動力充足;有4所百強高校,科技實力強;客、貨吞吐量大,交通便捷,運輸能力強
2)利於推動內地與港澳的深化合作;利於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與合作;利於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提升該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利於發揮其對全國的輻射、引領和示範作用
3)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水流不暢;珠江流域支流水系發達,中上遊來水量大;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節,雨量多,時間長;颱風頻繁,暴雨強度大
4)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大投資、貿易、人員往來;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協作與融合,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新型產業,形成新型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