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港珠澳大橋的題目向你們奔來

2020-12-16 騰訊網

  地理試題中的港珠澳大橋

  1.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於2016年9月27日全線貫通。大橋全長近55千米,中間段的海底隧道和兩端各建一個人工島,港珠澳大橋一旦建成通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40分鐘。讀圖完成(1)-(3)題。

  1) 港珠澳大橋中部有近7公裡是海底隧道,主要是為了

  A. 縮短通行距離和時間

  B. 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 節約建設成本,降低難度

  D. 方便旅客欣賞水下風景

  2) 港珠澳大橋建設帶來的影響,正確的敘述是

  A. 提升澳門物流業的區域主導地位

  B. 極大破壞珠江口水域的生態環境

  C. 加快港珠澳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

  D. 澳門將成為繼香港之後新的國際航運中心

  3) 海底隧道兩端人工島的主要功能是

  A. 方便遊人觀景     B. 方便旅客休息

  C. 抵禦地震颱風     D. 利於橋隧轉換

  4) 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有利的自然條件是:

  A.海底地層鬆軟 B.海水深度較淺

  C.涼爽溼潤氣候 D.遠離颱風路徑

  5)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受益最顯著的產業是:

  ①建材行業 ②信息產業 ③物流業 ④旅遊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小題1】B【小題2】C【小題3】D【小題4】B【小題5】D

  2.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總投資達720多億元的港珠澳大橋於2010年12月15日在珠海舉行開工儀式。大橋跨越珠江口海域,是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橋全長為49公裡,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35. 578公裡,島隧工程全長約7 440米,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作為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項目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材料二:港珠澳大橋建設方案示意圖。

  1) 從自然條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橋造價昂貴的原因。(6分)

  2) 分析港珠澳大橋中部採用隧道而不採用橋梁的原因。(4分)

  3) 運用中心地理論,簡述港珠澳大橋通車對香港、珠海、澳門三城市的主要影響。(4分)

  【答案】

  1) 海域寬闊,橋梁長度大;海底隧道長度大,埋藏深,技術要求高;海底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氣候條件複雜,對施工的影響大;海水腐蝕性強,對建築材料的要求高。(回答3點即可,每點2分,共6分)

  2) 該處海域海水深度較大,採用隧道比採用橋梁在運行時的安全性要高、維護更方便;該處是重要的海運通道,採用隧道對船舶運輸不會產生影響。(每點2分,共4分)

  3) 城市等級提升;城市服務範圍擴大;城市職能種類可能增多,甚至轉變城市職能;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城市規模擴大。(回答2點即可,每點2分,共4分)

  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集路、橋、島、隧為一體的工程,是在「一國兩制」條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對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材料二

  1)關於澳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位於珠江東側,北與珠海接壤

  B.陸地全部由填海而來

  C.經濟以博彩業和旅遊業為主

  D.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

  2)簡述「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3)打造「珠三角」地區城市群過程中可能帶來哪些問題?

  【答案】 (1)C

  2)區位優勢:位置優越,臨近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交通便利,鐵路、高速公路、海運和航空等形成綜合運輸網絡;勞動力資源豐富;技術先進,人才豐富;著名僑鄉、改革開放的前沿,便於吸引外資,資金充足;國家給予政策優惠。存在的主要問題: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城市環境問題突出。

  3)環境汙染;交通擁擠;居住、就業困難;社會治安差等社會問題。

  4.閱讀下面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核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迺道,全長55千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由中央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斥資七百多億元,於2010年開始修建,建成通車後,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小時。港珠澳大橋預計使用壽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橋普遍使用壽命長20年。

  1) 港珠澳大橋工程宏大,試分析該工程得以實施的社會經濟原因。

  2) 說明影響港珠澳大橋使用壽命的因素。

  【答案】(1) ①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資金雄厚 ②國家政策(及地方政府)支持 ③擁有先進科技及專業人才隊伍 ④當地經濟發達,對交通運輸的需求高(答對三點即可)

  2) ①高溫、高溼和高鹽環境對建築材料有腐蝕 ②颱風、海浪等氣象災害、地震等地質災害 ③(海上)交通事故(如船隻撞擊橋墩等) ④(貨車)超載(答對三點即可)

  5.閱讀圖文材利,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粵港澳大灣區(位置見下圖)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它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四大灣區相關數據見下表),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下圖為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

  材料二:四大灣區概況比較

  材料三、2017年7月,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該橋的貫通從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等方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下圖為粵澳港大灣區和港珠澳大橋示意圖。

  1) 評價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有利條件。

  2) 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3) 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

  3) 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重點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案】(1)土地面積大,發展空間廣闊;人口數量多,勞動力充足;有4所百強高校,科技實力強;客、貨吞吐量大,交通便捷,運輸能力強

  2)利於推動內地與港澳的深化合作;利於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與合作;利於發揮港澳的獨特優勢,提升該地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利於發揮其對全國的輻射、引領和示範作用

  3)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水流不暢;珠江流域支流水系發達,中上遊來水量大;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節,雨量多,時間長;颱風頻繁,暴雨強度大

  4)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加大投資、貿易、人員往來;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協作與融合,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新型產業,形成新型產業集群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大波地理題目正在朝你襲來丨收藏!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由橋梁、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和橋梁的人工島共同構成,即「橋—島—隧」。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為120年。並要求能抗8級地震,抵禦16級颱風。▲沉管隧道縱斷面圖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陸域標高為+4.8米,可抵禦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 港珠澳大橋
    資料圖:港珠澳大橋。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橋工程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
  •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央視網消息: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 港珠澳大橋通行「全攻略」
    新華社發據新華社電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發布了《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對大橋路線、車輛通行、三地口岸通關、通行收費、安全保障、配套服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五種車可上港珠澳大橋——跨境巴士:大橋開通首年安排粵港、港澳跨境巴士配額共200個,其中粵港150個(供粵港合資公司)、港澳50個(34個為香港配額,16個為澳門配額),已全數發放 (註:珠澳口岸間不通客車)。另有200個配額給現時行走其他口岸的粵港跨境巴士轉走大橋。每一配額可於每日營運來回班次各一次。
  • 港珠澳大橋建設蘊含「南京力量」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記者採訪獲悉,從橋梁吊裝到隧道施工,從電力配套到質量檢測……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我市一批企業貢獻了自己的「南京力量」。南化:吊裝纜繩僅髮絲1/10粗,卻比鋼還強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離不開橋面吊裝。
  • 港珠澳大橋旅遊越來越豐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薇薇新鮮旅遊產品上線組合多樣性價比高記者從各大旅行社了解到,旅行社紛紛上線「橫跨港珠澳大橋」的新旅遊產品,選擇豐富。目前,主要是經港珠澳大橋去香港的一地經典遊以及港澳聯遊產品,行程為一到兩天,「橫跨港珠澳大橋」的價格在339元至459元之間。這類「橫跨港珠澳大橋」的產品主要會從珠海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再從港珠澳大橋由香港到澳門,而所搭配的也主要是距離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較近的景點,比如大嶼山、大澳村等。
  • 氣象「工匠」為港珠澳大橋保駕護航
    粵港澳大橋的施工難度堪稱世界之最,而伶仃洋複雜的氣候條件,更讓這一「世紀工程」難上加難。「12年來,粵港澳珠氣象部門攜手合作,在港珠澳大橋設計、施工、開通等全過程提供氣象智慧,傾注大量的心血,也一步步見證了大橋的建成。」 廣東省防災減災技術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黃浩輝25日對記者表示。
  • 港珠澳大橋是這樣順利「通關」的
    原標題:一橋連三地 天塹變通途 港珠澳大橋是這樣順利「通關」的   港珠澳大橋收費站。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港珠澳大橋深調研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喜歡用「一二三三三」來概括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獨立關稅區、三個獨立的管理體制。
  • 「點亮」港珠澳大橋——記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港珠澳項目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題:「點亮」港珠澳大橋——記中國鐵建電氣化局港珠澳項目  新華社記者齊中熙、樊曦  在浩瀚的伶仃洋上,一條巨龍躍海而起,這就是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激起「眾怒」,很多司機來了掉頭就走,究竟為啥?
    hello大家好,我是小馨依點,今天想和你們分享一下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為何多次引起大家的憤怒?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大型的建築是創造了世界奇蹟的,有很多是與交通發展相關聯的,比如北京大興機場,橫臥的打造讓大家對世界機場有了改觀,再比如港珠澳大橋,自規劃到建成都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
  • 又一座跨海大橋即將開建,連接港珠澳大橋!
    最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工程消息不斷,既有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也有正在建設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還有不少正在規劃設計中的超級項目。超級建築了解到,近日,又有一座跨海大橋即將開建,而且這座大橋將連接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
  • 廣東最美的跨海大橋,修建難度不輸港珠澳大橋,卻有一點不足
    歡迎關注【旅行家林二奔】,跟隨二奔一道,去發現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路過你,路過全世界的旅行家。本文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高鐵技術一躍成為世界頂尖水平,令海內外無數人讚嘆不已;在造橋修路方面也是非常不錯的,比如就有像港珠澳跨海大橋、北盤江大橋等等的世界級大工程。相比於改革開放前,如今的中國社會已是煥然一新,生機勃勃。
  • 港珠澳大橋開通!有多項瀋陽技術!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港珠澳大橋七一前正式通車
    元旦前夜,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全線亮燈,在標誌著大橋具備通車條件的同時,伶仃洋面上也誕生了一道流光溢彩的新的風景線。據透露,港珠澳大橋預計將在今年7月1日前正式通車。有趣的是,「大橋遊」已率先火爆起來,廣州、珠海等地的部分旅行社紛紛組團攬客坐遊輪看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一些驚豔的攝影作品
    港珠澳大橋於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   屆時,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   實現24小時通車、通關   原來4個小時的陸路車程
  • 港珠澳大橋邊檢民警做了這件事 印尼華僑寫來感謝信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邊檢民警做了這件事 印尼華僑寫來感謝信南都訊 「這件事情,讓我們在中國口岸感受到了以人為本、賓至如歸的服務。」11月24日,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收到一封感謝信和一面寫著「移民警察好 溫暖華僑心」的錦旗。
  • 港珠澳大橋 ——中國的「超級樣板」工程(圖)
    最終,諸多問題被一一克服,中國的工程師們以腳踏實地、勇於創新、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讓這一中國的「超級樣板」工程,將於2017年正式向人們展示他的巍巍身姿。  導讀  最終,港珠澳大橋以64項創新技術,貢獻予世界沉管隧道工程。中國是沉管隧道工程的後來者,然而,「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這背後是中國工程人員的勤奮、智慧和不屈的鬥志。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一年成島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讓世界矚目。在觀看眾多的和港珠澳大橋相關的視頻、圖片的時候,我們不禁被茫茫大海中的兩個人工小島所吸引。港珠澳大橋沒有全程橋梁,而是還要在海上造兩個人工小島,一方面因為受到附近的香港國際機場對周圍建築物高度的限制,為了保證航班飛行的安全,附近建築不能超過150米,而港珠澳大橋的橋塔高度剛好就在這個數值範圍附近。
  • 港府:港珠澳大橋防波堤安全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日前因為一張照片在香港引起不小的擔憂,該大橋的人工島防波堤被質疑遭海浪衝散。不過,香港路政署日前實地視察港珠澳大橋後,確定大橋沒有安全問題,防波堤也沒有被衝散。
  • 建世界一流的數位化港珠澳大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履職兩年多來,蘇權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專注於如何「用好管好大橋」。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的科研優勢、協同創新,用智能手段維養和運營大橋,提高使用效率,延長使用壽命。蘇權科說,希望通過3—5年的時間,把港珠澳大橋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數位化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