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腦海裡都是對現狀的關注,把內存裝得太滿,就沒有餘力,去處理將來的打算。
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世界上80%的財富和權利掌握在20%的人手中,這種財富分配不平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加劇,這也是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們不努力、不努力、缺乏能力和智商嗎?
我相信你已經發現了一個現象,大多數時候,生活在貧困線上的窮人比一些富有的中產階級更勤奮。為了生存,他們可以早上五六點起床,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然而,這些努力似乎沒有實際效果,他們的生活條件仍然沒有改變。因此,一些心理學家指出,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是因為他們過於勤奮,在這一過程中忽視了人生規劃和自我完善。
具體來說,一個人一旦陷入貧困,就會每天為衣食住行操心,只能繼續工作。忙碌的生活讓他們疲憊不堪,根本幫不上忙。
比如,那些通過貸款上大學的貧困生,在忙於學業的同時,也利用業餘時間到外面打工掙錢。有些學生甚至找了幾份兼職,日夜忙碌。
這種「勤奮」的生活方式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兼職工作上賺錢。因此,他們無法取得優異的學業成績,也無法獲得獎學金。他們甚至可能面臨無法參加課程的風險。
這就是典型的窮人稀缺心態!
對於那些窮人來說,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稀缺」可以使人變笨、使人衝動,使人在埋頭苦幹的時候忽略了回報,他們似乎只能通過一根小小的管道窺探世界,窺探「得」與「失」,這是一種封閉的思維模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打破這種稀缺心態呢?
1、 顛覆性改變
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在某個節點進行顛覆性的改變。
例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好好規劃你的生活。在周末,我們可以學到一項技能。即使我們很忙,我們也應該盡力抽出時間學習新事物,從而提高自己。
然後適當放慢腳步,找到你認為最重要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努力。努力改變他們的生活和人際環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學習他們的生活方式,開闊他們的視野。
2、 限制你的欲望
當你的能力無法承載你的欲望時,你就會變得「稀缺」。如果你想擺脫「稀缺心態」,你必須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要給自己分配太多的任務。
例如,你的年度日程應該至少減少一半。你沒有那麼多時間鍛鍊、學習和閱讀。首先,列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並逐一完成。
合理規劃和管理你的思維帶寬,可以幫助你打破惡性循環,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3、 延遲滿足:減少開支
不是富人不享受,而是他們最後享受。但窮人不一樣。窮人一開始就樂在其中,因此窮人原有資本的積累率大大降低。
因此,窮人必須延遲滿足,不要什麼都買。你應該知道你買的很多東西是不必要的。
這裡有一條規則要記住:不要買任何你猶豫不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