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強烈的抽象意味的書法
——傅山《五言行書軸》
文/藍娥
提要:通過傅山所處時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五言行書軸》書寫年代的推斷,分析了《五言行書軸》抽象意味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一,氣勢雄強,二,善用墨,特別善用繪畫的五色墨作書。三,線條獨特。以筆墨情趣表現意境,淡化書寫內容,其書法變得抽象而神妙,為現代藝術提供了極好的借鑑。
關鍵詞:抽象意味
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東方藝術越來越為西方藝術家們關注,特別是中國的書法,其抽象意味更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強烈的興趣。
美國現代藝術家米歇爾•勃蘭遜《為什麼東方文化符合西方藝術家的需要》一文,直接從審美標準的不同說明:「東方藝術是反對思辯的藝術,它所追求的不是來自於外部的形式分析,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悟。」美國的東方學者費諾洛沙在《中國日本藝術史》中視著:「一種看來非常簡練而精神意味十分強烈的近乎抽象表現的書法藝術」。 美學 家赫伯特•裡德在他的著作《現代繪畫簡史》的《內在需要的藝術——抽象表現主義的起源和發展》中把它看著一種未來的新的藝術的啟示:「一個新的繪畫運動崛起,這個運動至少部分直接受到中國書法的啟示。」
事實上,西方的許多藝術大師確實受惠於東方的藝術,比如:畢卡索、凡高、倫勃朗、德拉克洛瓦等等。
一直沉睡於重慶博物館這張傅山的《五言行書軸》,是文人畫興起以來,抽象意味特濃的書法作品之一,尤其是它的氣勢、墨色、線條,透著濃濃的畫意,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作品。可惜,一直深藏博物館,鮮為人知。現把它提出,以饗讀者。
首先,對傅山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以及《五言行書軸》的寫作年代作個大致的了解。
時代、文化背景:
傅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卒於清康熙23年(1684),山西陽曲人。明朝末年,官吏腐敗,社會激烈動蕩。崇禎九年(1636),袁繼鹹提學山西,修復三立書院,從學者三百餘人,傅山剛到而立之年, 肄業其中,擢為第一。後袁氏為巡按張孫振所誣劾,傅山詣闕訟冤,陳詞慷慨,遂解其冤獄,義聲動天下,剛正譽海內。幾年後,應鄉舉不中,遂無意功名,服黃冠納頭而不改,遭受人生第一次打擊;甲申明亡,再遭打擊。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進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佔領太原,下令剃髮。當時傅山負母逃亂壽陽山中,聞剃髮令下,便進壽陽五峰山龍池觀,拜道長還陽真人郭靜中為師,出家做道士。漂泊不定,但仍朱衣,居穴,效忠明朝。以行醫為名從事反清活動。順治十一年,以飛話下太原郡獄,抗詞不屈,絕食九日,賴陽曲陳右立救治得活,釋歸。自後,所與遊者,大率為明季遺老,碩學藝術與方外高尚之士。清廷曾詔舉博學鴻詞科、特加中書舍人,青主皆不受,強徵到京,以死相拒,自稱曰民,與清廷格格不入,至死不渝。
國破家亡,一次次的打擊,使幻想破滅,轉而為痛苦。痛苦之極又轉為憤世嫉俗,表現出極強的民族精神。正是這樣的民族精神決定了其氣節,從而影響到其書法的風格。然而,有大量的亡明遺民屈服於滿清,再聯想到帝王的偏好的趙(孟頫)、董(其昌),全國上下又爭相附勢的風氣,而趙、董又洽被視為貳臣。傅山已不能冷靜地區分政治與藝術或者乾脆就一視同仁:「嫵媚綽約自是賤態」,告誡兒孫不可學趙孟頫。並說:「老董止是一個秀字」①。
自宋以來貼學佔主導的溫雅書風,第一次被傅山從理論上以「醜」的思想取代,提出確立自己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的重要理論:「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其實,早在宋代的陳師道就說過:作詩應「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②。它們是否有承襲關係不得知,且也勿論。就是在書法中,「醜」書也不是傅開風氣之先。明代書家徐渭,才是開了這個浪漫派書風的先河,只是沒有理論;而再早的宋代書畫家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對「醜怪」,也有過片言碎語,並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有或多或少的表現。傅山在清初提出,而真正為大家所欣賞,那還是在嘉、道以後。劉熙載的發揮:「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③,才真正完善了這個理論。因為「醜石、怪石」是當時文人畫的熱門題材,早已由金農、鄭板橋、鄧石如、尹秉綬們拓開,劉不過是總結了文人的畫學精髓,轉而論書罷了。可見,劉的「醜」是美學意義上的,是以《易》、《莊子》學說來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
所以,這個思想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與時政不無關係,但也不是說僅僅是出於政治態度,因為它畢竟提出的是一種文藝思潮,而且早在元、明,以至宋朝就已開始的文藝思想,只是用於書法,這樣明確地提出——是傅山開始。因此,他的這個思想是有別於劉熙載的。
《五言行書軸》的寫作年代:
傅山的書法是從晉唐入手。他在《作字示兒孫》中說:「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38歲期間,學趙、董,並說:「稍臨之,則遂亂真矣。」順治初年,學顏字。大概在順治13、14年,51歲後,對顏已不滿足,風格在漫漫形成。順治末至康熙初年,對黃(道周)、王(鐸)進行了認真研究,特別是王鐸,行筆間才多了黃、王意味,此時傅已是55、56歲。在布局上學徐渭,一任所之,率意誠真,風格基本形成。晚年又受二王影響,如《臨王羲之書軸》,落款76歲,已深得王字筆意,有說傅晚年習二王,這個晚年是60歲以後吧,看傅山的另外幾張草書軸和行書軸《贈久子詞宗》,也都有此簡遠、淡伯的意味。估計也都當是在此期間所作。而館藏這張書軸,它沒有二王之意,那麼它書於60歲的以前的可能性比較大。且在用筆、用墨上還未退盡黃、王、顏之影,結體布局上是徐渭的浪漫主義,激昂慷慨,直洩憤懷。字與字之間,相互勾連,亦吐亦吞。表現出亢奮桀驁和直率坦白的真情和筆意,是學黃、王、顏、徐後之風格,即55歲以後。故推測,這字的書寫年代大致當在55——60歲。
現在分析其抽象的藝術形式:
《五言行書軸》、綾本,縱186.8cm,橫52.8cm 凡三行、40字,款:「清□詞宗,傅山」。左下鈐陰文印一方:「傅山之印」。現存重慶市博物館,尚完好。內容是王維五言律詩《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如圖一):
(傅山《五言行書軸》)圖一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復值接與醉,狂歌五柳前。
本來完全沒有必要輸入王維詩的內容,因為不管是傅山書寫這幅字或我們現在欣賞時,這個內容的存在,都幾乎是個零——可以不予考慮,而藝術形式本身才是吸引我們關注的對象。其特點:
1、氣勢雄強
這是貫穿傅山書法風格的共同特徵,不是《五言行書軸》獨有的,但《五言行書軸》更突出。
不以「法」行 ,而以「氣」 運。其具體的體現主要是用筆、用墨和整體布局。
用筆——中峰:
這是書法最基本的傳統用筆,哪件書法作品少得了這個用筆?但之間存在質的區別。寫得最正襟圍坐的中峰,是顏真卿,但還是在樸實、端厚外,不小心流露出了弊病——痴肥;王鐸,在留下好書數行後,也留下了太實際,太識時務的心計,也就少了傅山的安靜,奔騰瀟灑中就缺泛一點冷寂之韻;傅山,以中峰的厚實,接合徐渭的浪漫,深厚中帶著飄逸,清越中帶著古樸。厚、密而有彈性。這個彈性便構成了其雄強的氣勢,從而構成了其獨特的中峰特色。
用墨與整體布局,也是體現其氣勢的又一重要因素。因為與後面的善用墨和線條二節可合說,故這兒就不贅述。
2、墨色好
這是《五言行書軸》最獨特之處。墨分五色,是文人畫對墨的一種講究,一般指水墨畫中墨色的豐富層次:濃、淡、潤、燥、白。而這裡,傅山把它遠用於書法,書法便有了畫的趣味。
墨濃:不是墨豬,筆凝重沉實,入紙三分,清代書法家包世仁在 《藝舟雙楫》中說:
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
這具體形象地說明了什麼是濃墨以及墨濃的程度,《五言行書軸》用墨是偏濃偏厚,墨濃而不凝滯,沉實而不死板,重重地寫出黑色的青幽厚實、玄妙深沉。象沉沉響起的大提琴,音低而沉而厚而底氣十足,直追心底,起還往復、盪氣迴腸。似乎有意要拉開與「淡墨探花」董其昌的距離。寫下了當時厚重沉穩的一筆。
淡墨:相對於濃,用得適當,有飄逸的效果。但太過,則易浮、淺。估計,清初統治者偏好趙、董,而這二人因筆劃輕、滑、巧,又加墨色淺淡,以至形成風氣,故被傅山輕視。傅山把它視作一種藝術手段,用——但不重用(在此幅書中尤其),更多的趨向於拙、率直。當然,這個拙、率、直與董在《畫禪室隋筆》中所說的「拙則直率」是有別的。董的這個直率是直白,是不如化境的。傅山的直率是一種藝術的真率,是教化後的率直,是相對於矯情的,比董的已高了一個境界。正因為這樣,率直便更有味了。所以對這個淡墨他確實淡泊一點,只當一種藝術的存在,一種重、拙後的喘息,實後之虛的需要,一種陽中的陰——太極的功夫,因此,這個淡墨只有適可而止。
潤:即破墨;「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於付毫之內,蹲蹲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當代畫家黃賓虹先生說:
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半,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縱有水墨旁沁,終見行筆之跡,與世稱肥鈍墨豬有別。
古人也確實有字之巧在用筆,尤在用墨一說。《五言行書軸》的潤筆,多與濃墨摻和一起,構成滿、實的意象。似乎深秋之際,誤入原始森林。其森然溼淋,其瑟瑟秋風,直從後頸竄出。透著一股冷寂之韻,渲染出很好的藝術氛圍。
燥:即燥筆,相對於潤筆。是筆中水分少或枯所產生的,是文人畫的又一種技法,是墨色的另一種運用,是墨色在有與無之間的狀態,象飛白之類。《五言行書軸》中是分組表現的。如「臨、風、轉、孤、煙、後、值」一組;「水、頭、歌」又一組。既有一字的考慮,更有全局的關照。使滿、實的構圖實中有虛,虛中透實。參看圖一、圖二的虛實對比 。
圖二
圖三
白:即留白,繪畫中不著墨有意留出的一塊。最有意思的是這個留白,隨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同。就象一種參悟,又象一種靜音,自己體會去吧。但凡心中無筆墨的人,是留不好這個「白」的。《五言行書軸》它沒有那麼明確地留出一塊,但在曲裡彎拐的線條中,你能感覺到它的若有若無的存在,就像看見點點滴滴的雨,落在地上卻找不到。佛家雲「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知白守墨,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求墨。此乃真經也」。也就是說,筆不到意到,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象王維的詩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青苔上的返影」,「相伴的明月」都是以「山」、「人」的空寂,表現深遂的意境。這個空寂就是字裡的留白,使行書軸產生無窮的韻味。
濃、淡、潤、燥、白,這五種因素共同作用,其關係是辯正的,象一張太極圖,黑、白是陰陽兩極,互相對力又互相統一。當黑達到極點則是白;反之,白到極處又是黑。而白多則黑少,或生燥;黑多則白少,或生潤。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這一陰一陽,一虛一實的墨戲中同時也完成水墨滋生的另一層意境,即文人士大夫畫中的禪意。這禪意便是繪畫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五言行書軸》雖為書作,可它的用墨卻畫一樣,有一種濃濃淡淡的禪韻,飄逸著禪氣。「幽深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
3、線條
《五言行書軸》的線條可從二點來看,一是質感(墨色分析已談),二為線條的流暢,並且帶著強烈的抽象意味。
縱觀宋元以來的書法,衝破傳統束縛,帶著全新的意識的抽象意味的線條,是屈指可數。痴顛的米芾,亂石鋪街的祝允明,狂放的徐渭和留下好書數行的王鐸這幾人而已。哪怕是「始著俑者」提出意到,不必在乎形式的大文豪蘇軾,也沒能達到。趙、董,其線條從根本上說還是傳統的。而傅山的線條,順順溜溜,自自然然就這麼下來。一行,二行,三行,完了——擱筆。意猶未盡。
分析其構成,可歸納為:不太在意字的結構,也就可以不必拘於一字一形;不太在意書之法,也就可以不必顧慮起承轉合,一法一度;只參入主體意識,使線條在音樂的節奏中旋轉,在繪畫中流瀉,把抽象的線條寫出勃勃的生機,令人感到嘈嘈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緊迫,抑或千年古藤,或秋風落葉亂泉聲的交錯感。充公表現了作者超乎尋常的藝術水平和精神力量。
這裡所說的主體意識,並非指傅山有哲學上的思考,身處清初的傅山還沒有那麼深刻,而是他繪畫審美觀上的「無意識」作為。這個「無意識」,使他不僅在趙、董之書的流行下佔著先天的優勢,就是在眾多的書家中,也有著突出的特點。因此,筆下的線條便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趣味,顯出特別的生機。
傅山正是帶著宋代文人畫思想的審美意識書法,因此,更多是文人畫的趣味,即更重筆墨情趣。這樣的書法似畫,這樣的畫又似書,其中的審美價值是遠遠超乎尋常的了。這,就是重博現藏《五言行書軸》的價值所在,更是《五言行書軸》為現代藝術提供的價值轉換。
註:
①《論書一貼》傅山
② 《後山詩話》陳師道
③《藝概•書概》劉熙載,出自《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年10月版
參考書目:
《清史稿》 趙爾巽等撰 中華書局出版 1977年版
《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年10月版
《中國書法史》 朱仁夫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6月版
《中國書法思想史》 姜登清著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4年3月版
《中國古代書畫圖目》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一、十九)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6年11月版
(作者:藍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中國書協會員,重慶市書協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長按圖標2秒可「識別」微信二維碼)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站名題字:
秋子,本名申曉君,老陝。1954年生。長期從事書刊出版,退休前系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書法、篆刻作品入選眾多國內外大展並有獲獎;著有《中國上古書法史》《中國書法史略》《敦煌風漫話》《敦煌風續話》《借我詩心》《最愛是秋》《未了秋情》《秋聲依舊》《敦煌寫卷墨跡精選叢帖》《紅樓夢人物關係一覽》《敦煌風•秋子作品》等16部(套);發表書法、篆刻、國學、出版等方面的理論文章以及詩歌、評論、散文、小說、雜文、對聯、新聞、通訊等作品計300多萬字,被譽為「當代書壇學者型書法篆刻家、書法史論家、詩人」。「敦煌風」倡導者。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榜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書法院藝術指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蘭州大學客座教授、書法研究所研究員,蘭山印社副秘書長,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青年書協等眾多組織顧問。媒體多有介紹報導。
微信時代:關注是一種境界,分享是一種美德
【關注】點擊頂端標題下「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或者通過微信查找公眾號「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或「cnhualang」,或掃描微信二維碼,即可關注「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最新藝術資訊。
【分享】點擊微信右上角按鈕,即可將上述藝術資訊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點擊「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分享以前發布的藝術資訊。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微信公眾平臺
「中國書畫藝術精品網」微信公眾平臺秉持「精英、精品、精髓」立場,主推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員、文史研究館館員、美院教授、國展精英及其佳作,以期架起藝術精英精品與市場的橋梁,同時打造中國當代書畫評論精髓高地,第一時間發布全國評論界、書畫界、美術界、收藏界及藝術展賽、藝術市場最新資訊。
合作推廣及投稿郵箱:421814195@qq.com
網址:www.cqart.com
微信公眾號:cnhualang
微信私號:QQ421814195
(歡迎各地書畫展館、畫廊、文房四寶店鋪廠家加盟推廣,打造全國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