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作為湘軍的締造者,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戰爭,而每次戰爭,對他來說都是一次煎熬。
在戰爭中,前線的將士們與敵人殊死搏鬥,而後方的統帥也整日情緒緊張,寢食難安。
如何排解苦悶和煎熬,如何緩解心中的焦慮,曾國藩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
在《致沅弟·靜心獨處》中,曾國藩說道:「弟病在水不能生木,餘亦夙有此疾,非藥物所能為力。每日無論如何忙迫,總須略有抽閒之時,或靜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動,則水得所養矣。」
寫這封信時,正是曾國藩的吉字營在江寧城決戰的關鍵時期。據曾國藩的女兒回憶,他們當時住的兩江總督衙門,原本是太平天國的英王府。
曾國藩在院內栽種了許多竹子,還在二樓加蓋了一間小望樓。這間望樓裡什麼都沒有,只在地上鋪了一張棉墊。
曾國藩每天晚上都要來這裡跪在棉墊上,默默禱告,想來應該是在為身在前線的沅弟祈福吧。除了祈福,曾國藩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早年在京城做官時,曾國藩向理學家唐鑑、倭仁學到了「靜」字功夫。自從道光二十二年以來,他每天都要靜坐一段時間。
每當遇到煩心事或者身體不舒服時,曾國藩就會採取靜坐的方法,來舒緩身心的不適。
帶兵打仗最耗費精力,讓人神經緊張,因此,曾國藩不論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時間,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坐安神。
他把這種養生方法教給正在戰爭前線的九弟,希望他能夠藉助靜坐的方法保養身體。
從這封信還可以看出,曾國藩對中醫有一定的研究。
中醫將金、木、水、火、土五行對照為人體的肺、肝、腎、心、脾五臟,曾國藩認為九弟的病是由於水不能生木,也就是說是腎和肝出了問題。
而心情是影響肝臟的重要因素,因此曾國藩希望九弟能夠通過靜坐調養肝火,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現代醫學看來,靜坐時人的呼吸、心跳會放緩,血壓會降低,因此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有利於情緒和精力的恢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有許多人熱衷於冥想,而練習瑜伽時第一個動作也會選擇靜坐和冥想。
冥想時,通過關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把思緒收回來,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用做。這樣不僅可以很快地放鬆身體,使呼吸平穩有節奏,而且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
所以,學會冥想,經常靜坐,非常有利於身體健康。
人的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睡眠上。睡眠可以修復人的身體,恢復人的精力,通過充足的睡眠,可以使人神清氣爽,精神充沛。
清代的著名學者李漁就非常重視睡眠的功效和作用。
據說李漁曾經和一位專講養生之術的方士辯論,方士認為自己深通養生之道,因此想讓李漁拜他為師。
李漁讓他先講一講養生的方法,如果覺得對就拜他為師,如果覺得不對就僅做朋友。
方士對李漁說:「延年益壽的方法,主要在打坐的功夫上。」
李漁聽後不以為然,說道:「你說的這個方法太辛苦了,只有能夠刻苦修行的人才能夠做到。而我呢,又沒有毅力又喜歡四處閒逛,你說的這種方法我做不到。」
那麼李漁認為什麼才是養生之法呢?那就是睡眠。
他認為睡眠能夠使人恢復精神和氣力,還能保養脾胃,甚至可以強筋健骨。人如果晚上睡不好覺的話,第二天就會精神不振、容易疲勞;人生病之後如果能夠好好地睡一覺,病痛就會有所減輕。
在現代醫學看來,睡眠不足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很大損傷,如果連續幾天晚上睡眠不足6小時,其危害與連續熬夜兩天一樣大。
許多人都倍受失眠的困擾。曾國荃就曾經陷入失眠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曾國藩知道後,就寫信告訴他醫治失眠的方法。
在《致澄弟·用養心和平之法醫治失眠》中,曾國藩說:「餘勸沅不必吃藥敷藥,此等皮膚之疾,終可不治自愈。惟夜不成寐,卻是要緊之症,須用養心和平之法醫之。」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弟弟們,夜晚失眠是十分嚴重的病症,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這樣才能治療失眠之症。
曾國藩為什麼對弟弟所患的溼毒等病並不擔憂,卻擔心失眠一事呢?
因為曾國藩和李漁一樣,深知睡眠的重要性。所以才勸弟弟一定要重視失眠之事,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有專家指出,導致人們失眠的絕大部分原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緩解壓力、舒緩心情是治療失眠的主要方法。
這與曾國藩信中所說的「須用養心和平治法醫之」是同樣的道理。可見,用養心和平之法治療失眠是非常有效的。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緩解工作和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壓力,學會放鬆心情,緩解緊張的情緒,這樣才能睡個好覺,使自己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昂揚的鬥志,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