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先要糾正一下題目的錯別字,山柰的正確寫法是「山柰」不是「山奈」。山柰別名:三柰、沙姜、山辣等,是姜科山柰屬植物的根莖,主要生產於我國的廣西、廣東、雲南、四川等地,質量好的主要產於廣西省的桂平縣和屏南縣。採收季大約在每年的11月份,採挖根莖,洗去泥土,除去鬚根,或鮮用或曬乾使用。
山柰怎麼處理出香快?
山柰想要出香快,還要看具體的使用方式,山柰一般分為鮮用和乾貨使用兩種。●鮮山柰出香快的使用。鮮山柰的使用類似於我們北方地區的鮮姜,因為辣味比較濃鬱,使用時可以洗乾淨後晾乾水分,用刀背拍扁,然後直接切成末或者片狀(根據主料形狀)。在烹製原材料前,鍋中加入油(油大約沒過山柰),先燒至三成熱,下入山柰煸炒至幹出香,再放入原材料進一步加工,這樣的操作不僅可以降低它的辣味,香味激發的也比較快。
在配製菜品上,如廣東的「沙姜炒雞」、「沙姜鹽焗豬肚」、「沙姜豬手」等,福建客家菜的「沙姜牛肉」、「客家沙姜鴨」都是用到鮮山柰的特色菜品。
●幹山柰出香快的使用。山柰乾燥後一般為圓形或者近圓形的厚片,直徑大約為2cm左右,外表為紅棕色,表面有褶皺,中間的斷面為灰白色,摸起來有粉末的質感,光滑細膩,質地很脆,容易折斷。幹山柰的味道聞起來也比較辛辣,有別於生薑的味道,氣味芳香,略同於樟腦的氣味。
幹山柰主要用於醬、滷、燒、燻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法中,既可以給食材增香添辛,也可以除腥解異,最主要的是可以刺激食慾,也廣泛用於五香粉、咖喱粉調配中。
山柰在香料的屬性中屬於苦香型香料,本身含有一些異味和雜質比較多,所以一般採用白酒浸泡去異味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酒精揮發和滲透的作用,使香料中的異味、苦澀味更容易去除。山柰用白酒浸泡的時間約為一小時左右。這樣去除它本身的異味以後,再次和其他香辛料配伍,直接出香的速度就特別的快。
幹山柰也可以製作山柰粉,用在鮮沙姜的菜品中彌補其香味的不足。
連結:滷水中幹山柰的使用和搭配
在我的經驗中,山柰的脾氣和禽肉類以及豬、牛內臟是絕配,和海鮮搭配也適合。山柰屬於綜合香型的香料,在上述食材滷製中可以和任何一種香料進行搭配。
在滷皮脂比較多的食材時:最常和砂仁、肉蔻、草果、香葉搭配,利用其清新香氣提升食材表層的香味,並有很強的層次感。
在麻辣菜品中:比如製作辣滷或者熬製火鍋底料,又常與幹辣椒、花椒、蓽撥等麻辣味香料搭配,對於提升整體的麻辣口感有積極作用。
在滷製禽肉類時:和白蔻、白芷搭配,起到矯味去腥、保證肉嫩的口感。
山柰在滷水中的用量:每50斤滷水大約加入10克左右,下面分享一款鹹鮮滷水香料配比,以供參考:八角40克,白芷15克,桂皮20克,白蔻15克,花椒20克,草果10克,良姜10克,山楂10克,草蔻10克,陳皮5克,甘草5克,丁香3克,小茴香20克,山柰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