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偉|口語和八十年代

2021-12-30 Lost Stars




口語和八十年代

——一代人的成長和一個平臺的形成

◎李亞偉

我們

1984年我寫作了《中文系》、《硬漢們》、《蘇東坡和他的朋友們》、《畢業分配》等作品,並通過手抄、複寫和郵寄等方法完成了這些詩歌的發表過程。

年底,我和二毛去涪陵拜訪在文工團做演員的何小竹和在黨校當教師的巴鐵,並在鬧市區街頭一個小茶館裡給詩人何小竹、批評家巴鐵以及詩人冉冉、楊順禮,小說家朱亞寧,畫家梁益君、鍾剛等涪陵城內扳著指頭數得上的文化人士朗誦了我的詩歌。其間,我的朗誦一會兒被茶館裡兜售零食的小販打斷,一會兒被門外送喪的吹打聲幹擾,但朗誦很受朋友們歡迎,成功地完成了那個年代「莽漢」詩歌的另一種發表形式。

當時,我和二毛是中學教師,正在火熱地實驗我們那種幽默、新鮮的語言方式,並身體力行反傳統的生活態度。「李莽漢」、「二莽漢」、「馬莽漢」、「女莽漢」、「小莽漢」等已被我們彼此當成綽號在使喚,而且,這些綽號已經落地生花到了重慶和成都等地很多詩人們中間。「莽漢」這一概念是1984年1月由萬夏和胡冬在成都提出的,主要人物有萬夏、馬松、胡冬、二毛、梁樂、胡玉、蔡利華和我。其中我和二毛、梁樂是中學同學,萬夏和胡冬也是在中學就混在一起的;而我和馬松、萬夏、胡玉又是大學同學,在大學是一個詩歌團夥;梁樂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系,二毛是涪陵師專數學專業的;胡冬在四川大學又和之前發起「第三代人」的趙野、唐亞平、胡曉波、阿野等是一個詩歌團夥。也就是說,「莽漢」是當時一個典型的校園詩社互相勾結的結果。成立詩社或流派之後,接著就是和全國各地地下詩人聯絡交流。複寫、油印詩集並通過書信形式寄達別的詩人手中,成了當時地下詩人團隊們最重要的交流和發表方式。那會兒,我們仿佛是活動在活版印刷術發明的前夜。

當時,地下詩人們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很多新奇的詩歌,並很快通過有別於官辦刊物發表的渠道——主要是朗誦、複寫、油印、書信,進而傳抄和再油印四處流行,其效果相當強烈,詩人們也隨時都能看見外地剛剛寄來的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名詩和明星在沒有任何炒作的情況下不斷出現,胡冬的《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萬夏的《打擊樂》,馬松的《致愛》,楊黎的《怪客》、《冷風景》,趙野的《河的抒情詩》,于堅的《羅家生》、《尚義街六號》,張棗的《鏡中》,柏樺的《唯有舊日子帶給我們幸福》,韓東的《大雁塔》等等都是如此;本人甚至親眼看見上述詩歌在這些作者的名字傳來不久,就隨著作者本人鮮活的手寫字跡出現在某個地級市的一臺油印機前。

一種新的寫法並未經過報刊和廣大文學界的同意就飛快地將生米煮成了熟飯,一種極其新鮮的口語詩歌,在社會還沒有看到它們的時候就木已成舟,並且劃向了遠方。

現在,很多人都承認我的《中文系》是那個時代一首典型意義上的口語詩歌,當然它更是一首典型意義上的莽漢詩歌。因為我們當時希望把詩歌寫得誰都能讀懂、誰都能喜歡,要「獻給打鐵匠和大腳農婦」,要把愛情詩獻給女幹部和青年女工,把打架和醉酒的詩獻給曠課的男生、卡車司機和餐館老闆。《中文系》就是獻給中文系的學生和老師的,由於它有著具體的受眾和對象,成了我口語詩歌中一個早期樣本,當時我們對真正好詩的理解很簡單、卻又很複雜:就是寫我們在普通生活裡折騰的情景,並使用很中國化或很東方化的字詞,堅決反對寫得像地球上已有的詩歌。我們對現代和後現代那些觀念略知一些,但興趣不大,也在一段時間裡學習並相信過,但後來覺得有些膩,以至於到了九十年代後,我們如果看見一個詩人還在折騰觀念,就會覺得他是小資或中產階級裡的一個文化愛好者和跟風者,看見他很像文化盲流。

「莽漢」這個東西是我們有意製造出來的,在當初甚至帶有表演性。它有兩個層面:就外在而言,成立流派本身就有表演的意思,我們追求怪異時髦的打扮和行為,到處拋頭露面;在寫作內容上我們寫自己讀書和工作中的故事,寫自己醉酒和漫遊浪蕩的經歷,語言熱烈新奇。這些表演性有一個意圖,就是要和上一代傳統詩人相區別,就是要強調自己從來都不想當文學青年,自己壓根就不崇高,很強烈地渲染自己不在乎文化,而自認為是正大步走在創新路上的一撥人,我們正在成為語言的暴發戶。就這樣,幾個剛過二十歲的人憑著熱血和厚臉皮提出了粗暴的主張,寫出了充滿奇思異想的詩歌,開始了現代漢語裡面一種最快樂的寫作。

其實,就在當時,流派對於我們的創作來說也只是權宜之計,是開路的工具。後來我們也這麼認為,一直在搞流派的人要麼沒打開他的路,要麼嫌路還開得不夠,還沒過足癮。莽漢主義當初的宗旨只是為了砸爛那些所謂的主流文化,並和所有新生的詩歌團體為打倒虛假的文化而一起盡一分力量,用現在的話說是爭奪話語權,並從中嗨一把,把癮過足。不過我們認為流派對於一個庸俗麻木的文化環境來說,它是鋒利的武器,它不是藝術本身,它是刺穿讓人厭煩的世界的刀劍。

我們和他們

1986年,徐敬亞、呂貴品、姜詩元、曹長青、孟浪、海波等人在《深圳青年報》和《詩歌報》上做的聯合大展將全國各地地下詩歌團隊展示出來,詩歌方面,以文學雜誌為代表的體制化寫作在話語權上開始崩盤,詩歌的審美知情權由官方刊物轉向民間那些自由寫作者。那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前夜,民間詩歌終於利用主流鉛印報刊發起了最後一次起義,這是活板印刷術發明以來、中國網際網路文學誕生之前,詩人們對文化的知情權、審美權、發表權的最後一次社會化爭奪。此時我們也意識到,我們的流派該結束了。

「莽漢」是八十年代最早的詩歌流派之一,在兩年後的1986年,我們看見,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無數的具有先鋒意義的寫作團體,出現了很多在文本上有實質性創新的詩人,他們和我們何其地相似!我們一起已經打開了場面,我們已經暴露了,我們已經公開了,我們已經不地下了。

毫無疑問,莽漢詩歌是在與這些詩歌團隊的相互影響中出現和發展的。「莽漢」雖然很早就宣布解散了,但是「莽漢」這個詞到現在還老是跟著我們幾個作者走,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它曾經展現的個性太鮮明了。

「莽漢」詩人們一直做的就是「不發表」的詩人;或者說做「地下詩人」的理由不成立以後,仍然堅持拒絕向公開出版的刊物主動投稿,當然,他們的作品在1986年後也出現在像《作家》、《花城》、《醜小鴨》等刊物,這是因為他們對這些刊物的個別編輯,如宗仁發、曲由源、朱燕玲等人的認可。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莽漢」們身上,不僅存在於「第三代人」身上,中國八十年代有很大一批這樣的詩人,到了今天亦皆如此,他們的寫作基本上還是不理睬官辦刊物和所謂的理論批評的——長期反權威反傳統的後勁還在這幫人身上緩慢長久地起著作用。

這是中國先鋒詩歌在那時的一個共同狀況,原因是當初我們年齡小,而我們的寫作確實太新了。當時朦朧詩已經全國普及,我們卻意識到我們那會兒正好與社會美學靠不上譜。但我們相當自信,因為我們已經形成了無數的詩歌圈子,圈子和圈子交叉的地方,已足以達成我們所需要的實驗交流。

八十年代的詩人們在寫作上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用現實生活中的口語進行創作,因為我們相信好詩都誕生於生動的口語。我們認為,唐詩是用唐朝的口語寫的;宋詞,雖有更多的規則限定,但在字數、平仄、韻腳的限制之中,蘇東坡、李清照們仍然寫的是宋朝的口語。而明清詩人致力於寫得像唐詩,大都裝成李白、杜甫或者王維等模範詩人在揮毫,忽略了他們自己生活中的口語現實,把李杜王當祖先供著其成就也不高。我們認為,宋以後的那些詩人基本上白混了幾百年日子。而明清的小說家和戲劇家由於前面沒什麼小說和戲劇成規,完全融進了口語世界裡去寫作,相反成就很大。現在文化界寫古體詩的青年學者,我們基本上認為這種詩人可以押到舊社會去勞改。

當時,我們剛進入社會,很快就明白,咱們生活中難道不是用口語在思考嗎?我們愛一個人難道不是用生活中的語言在愛嗎?如果用書面語去思考,或者用某種書面語去追逐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可能都會覺得不舒服吧,她會感到這個朝代談戀愛怎麼越來越難?我們曾相信我們的上一代知識分子中的一些人會用一種西化的翻譯過來的文學語言或哲學語言去和一些女子交流甚至耳鬢廝磨,最終使得有的女子變成了老處女有的變成了破鞋。

如今,刻意用某種翻譯過來的像詩的語言模式去寫作,和現在專專心心寫七律一樣,我看到二者的差別也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

詩歌肯定只能用口語去寫,當然,是八十年代至今、社會生活中普遍交流的那種語言,並且是每個詩人自己找到的那種口語。

早在1982年,「第三代人」就在四川大學、西南師大等大學生詩人們的交流中被提出來了,萬夏、趙野、唐亞平、胡冬等是這些人中因其後來的詩歌創作而留下來的幾個名字。真正的口語詩歌的興起不會因為一兩次大學生詩人的聚會就成為一種寫作現象,而是一代人在他們的青春歲月,熱情洋溢,勇於破舊立新,在飽讀詩書之後對中國文學的重新發現。

隨後的幾年,我們遇見了更多的詩人,按當時的習慣,會在這個詩人名字前加上不太確切的地理標識,比如:上海的默默、鬱郁、孟浪、張小波、宋琳、劉漫流、王寅、陳東東、京不特、冰釋之、陸憶敏,南京的韓東、朱文、於小韋、海波、葉輝、小君、小海、閒夢,東北的郭力家、邵春光、蘇歷銘、潘洗塵、宋詞、朱凌波、張鋒、盧繼平、方子,西北的丁當、封新城、楊爭光、島子、沈奇,重慶的張棗、柏樺、尚仲敏、王琪博、燕曉東、敬曉東、付維,北京的海子、西川、黑大春、莫非、樹才、阿吾、大仙、阿堅,安徽的曹劍、丁翔、周牆、北魏、鄭小光、鐵流、嶽金友,武漢的野牛、野夫、羅聲遠、張輝,浙江的梁曉明、孫昌建、金耕、餘剛,四川的楊黎、何小竹、藍馬、周倫佑、小安、劉濤、吉木狼格、翟永明、歐陽江河、鐘鳴、宋渠、宋煒、石光華、劉太亨、席永軍、張於,蘇州的黑渢,香港的黃燦然,雲南的于堅、海男,福建的呂德安等等,而《深圳青年報》、《詩歌報》大展上面所展示出來的流派則更加地豐富,相當地花樣百出:四川的「非非主義」、「整體主義」、「大學生詩派」、「流派外離心分子」、「四川五君」、「自由魂」、「野牛詩派」、「新傳統主義」、「莽漢主義」、「群巖突破主義」、「新感覺派」,江蘇的「他們派」、「闡釋主義」、「新口語派」、「日常主義」、「東方人」、「呼吸派」、「新自然主義」,上海的「海上詩派」、「撒嬌派」、「主觀意象」、「情緒流」,北京的「情緒獨白」、「生命形式」、「男性獨白」、「深度意象」,吉林的「迷宗詩派」、「八點鐘詩派」、「特種兵」、「超低派」,浙江的「地平線詩歌實驗小組」、「咖啡夜」、「極端主義」,安徽的「世紀末」、「病房意識」,福建的「超越派」,廣東的「現代女詩」,黑龍江的「體驗詩」,湖南的「裂變詩派」,貴州的「生活方式派」,河南的「三腳貓」,雲南的「黃昏主義」等等。這是歷史性的,可以說,這是歷史的選擇。歷史選擇了這一代人,而這一代人在亂七糟八的探索中最終選擇了口語詩歌的寫作,當然,這一代人並沒和歷史商量,也沒在那個時間段相互商量他們的文化取向。

他們和他們

在八十年代我們寫作那種比較新鮮的口語詩歌的時候,我們之前的所有白話詩歌都已不在我們欣賞和閱讀的範圍,僅以四川的「莽漢」、「非非」和「整體主義」為例,他們主要熱心於閱讀西方後現代和中國同代人中最新的作品。倒不是說我們當時堅信我們摸清了新的路數、掌握了詩歌新的秘密,我認為這有個即時閱讀(或當下閱讀)的興趣取向的問題。這使我想到我們後來的詩人比如「80後」、「90後」這會兒極可能不願意深入進我們的詩歌,因為時間太近,生活觀念反差又那麼大。這種情形甚至可以放到普通讀者層面來看,比如,對中國當代詩歌,普通中國人基本上會持懷疑的態度。更甚者,一些和文學這個概念沾點邊又敢於發表文學見解的人,一有機會就會表態否定當代詩歌——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們是當代詩歌的外行,事實是,這些人中大部分最明白文學的人在當代詩歌的閱讀上基本就讀到朦朧詩為止,更多的恐怕他的詩歌知識還是徐志摩、郭沫若、穆旦那個層面,然而,這個層面僅是經時間沉澱後能給他們看得清楚的那一部分,但他們會認為自己也從事文學,比如大學教授,就是我《中文系》裡的那種辮子將軍,還比如年輕小說家或寫隨筆的寫時尚小品的,都以為自己也寫東西呢,肯定是文學這一塊的人。他們可能隨時、隨意地發表擔憂新詩前途或否定新詩成就這樣的見解,這不是因為他們主觀上拒絕當代詩歌,而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個基本常識:他們不是個中人,他們既在場而又完全不在場,當代詩歌對他們來說近在眼前其實又遠在天邊。所以,時間和空間還沒有給他們閱讀和認識的條件。

其實,詩歌的閱讀和認可從來都有滯後的特性,人們只讀前朝詩歌,只了解和認可定性了的前朝詩歌。所以對讀者來說,不管他多聰明,他是幾級作家、幾級教授,他只要不是當朝詩歌中的參與者,他就只是一個普通讀者,他對詩歌的了解也比普通大眾的程度高不到哪兒去,他最多只有機會閱讀當代詩歌的部分或個體,他們不可能窺一斑而見全豹。詩歌閱讀最偉大的那一扇門只能由時間來打開,比如,唐初的文人雅士對魏晉南北朝的以四言為主的詩歌瞭然於心,而對正在形成的新鮮的唐詩,唐初大多數人是視而不見的,陳子昂和初唐四傑的意義就在於最終他們以較短的時間讓當朝人認可了這種新詩,盛唐李杜他們也不是盛唐文人都知道他們優秀,那些翰林院的、那些進士和各地官員都寫詩,但他們主要感興趣的還是建安和竹林等前賢。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一幫桃花體、秋風體、自然派等唐朝口語詩人更多地也只是互相欣賞,知道他們創作特性的也就是那個時代龐大文化平臺上不多的小圈子,大部分的文人還在欣賞三曹或者還在模仿大業、貞觀年間那些宰相詩人們的寫法。儘管李、杜、孟等的詩有時也變成了當時歌坊的卡拉OK在流傳,但流通的渠道並不是我們後來所看到的那樣開闊。所以,出於閱讀惰性或文化本身具有的遮蔽性,當朝大多數文人主要還是只會欣賞上輩和更上一輩的作品。宋朝也是一樣,明清就更不用說,普通知識分子大多感興趣的和能夠討論的還是唐詩宋詞。胡適、郭沫若他們幹新詩的時候不知讓多少寫時尚小品、寫鴛鴦奇幻小說的,不知讓多少文學愛好者明白不過來。

通常的情況:最先進的文化需要一段小小的時間與生活磨合才能被生活認同並引領生活,最前衛的詩歌、藝術也需要一段小小的時間向社會審美挑釁才能被審美。所以我相信,我們今天這個時代詩歌離普通讀者較遠的情形是正常的,八十年代及以後的詩歌回到了詩歌創作最應該回到的正常位置,它現在的作者圈子和閱讀圈子之間的大小是匹配的。

我認為詩歌的閱讀和評價需要時間上的距離,太近了,會讓人產生像老花眼那樣的感覺。當然,我對八十年代詩歌的評價可能有著我特殊的個人角度,由於我身處其中,在它實驗的內部,我還不光是老花眼,我近視,近視眼在觀察事物時或許有過度聚焦的成分,不過,由於我的角度既遠視又近視,或者可能獲得望遠鏡的視野。因此,在我的視野裡呈現出來的是:由朦朧詩肇始、在八十年代成型的口語詩歌是宋詞之後又一個漢語詩歌生長的巨大平臺,在今後的幾十年內,加上更多更新的詩人們的加入和探索,這個平臺會給中國文學史貢獻群星璀璨的詩人群,其可能留下的遺產是很多優秀詩人和式樣繁多的經典詩歌,是唐詩、宋詞之後的中國文學史上又一次歷史性的繁花似錦。

 (原載《紅巖》2014年第三期「中國詩集」專號)

相關焦點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傷水《我八十年代的詩歌生活》
    詩歌讓八十年代中國無以論數的地下詩人,變成中國的第五十七個民族。那年代沒有手機和E-MAIL,通信、寄作品、贈油印刊物,更有串門相訪。一個寫詩的,到異地找另一個陌生詩友,風塵僕僕,但只要說句「暗號」——我也是寫詩的,就能受到對方款待;談詩論作,豪氣和酒味一起澎湃。台州地處偏僻,交往不便,投稿便成了一個交流辦法。
  • 「他從一朵浪花,看到浩蕩的語言大河」 名家手動點讚李亞偉《人間...
    讀李亞偉的《人間宋詞》,他用很短的時間讀完了,「一旦開了頭就放不下來了。」怎麼個好法?他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分析李亞偉。他首先對李亞偉表現出的見識表示讚賞,「看多了沒有見識的文字,我們應該歡迎這樣的文字,就像看慣了沒有身世之感、沒有家國之感的感時傷懷的冒牌文學,我讀李亞偉總題為《紅色月月》的十八首詩而感到的鼓舞一樣。他還有很多隨處生發的見識也是我喜歡的。
  • 一周文化講座│八十年代,我們的文學回憶
    本次活動邀請到了本書的譯者來茲和資深歐美漫畫愛好者陶朗歌一起和大家聊聊《遺產》創作背後的故事,以及和圖像小說有關的話題。八十年過去了,佛光寺東大殿的重要性愈加顯現出來。本次講座,中國文物學會理事梁鑑老師將為我們詳細講述佛光寺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貢獻,以期為建築遺產的保護傳承貢獻一點力量。
  • 為什麼很多人懷念八十年代的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樂道,懷念不已。那是一個樸素的年代,也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家長都在忙著工作、種地、生產,根本不可能像現在的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陪伴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寫作業。
  • 北京畫家「土味兒」手繪八十年代
    《漫步八十年代》日前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著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 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著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裡。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
  • 翻譯:李亞偉·《秋天的紅顏》
    秋天的紅顏李亞偉秋天的紅顏可愛的人,她的期限是水在下遊徐徐打開了我的一生這大地是山中的老虎和秋天的雲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八十年代的喪家犬
    經過1980年代的人,或多或少留有那個年代的烙印。
  • 八十年代天下第一操——臨西二中光榮史
    八十年代天下第一操殊不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衡水二中還沒有創建的時候,天下第一操非臨西二中的課間操莫屬!        作為河北省159所重點中學之一的臨西二中,1985年冬天再次迎接省教育廳的檢查驗收。檢查驗收人員無意看到了臨西二中的課間操,頓時被吸引,被震撼了。他們不顧得檢查驗收日程安排,而是集體觀看臨西二中的課間操。
  • 八十年代孩子小時候蛋糕的年味
    過年歡歡喜喜,辭舊迎新,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已經沒有太多的驚喜和期待,對於長輩而言更多的是期盼和勞累。八十年代的孩子已經為人父母,或已經升級為爺爺奶奶了,他們對過年的記憶可能更淳樸和濃烈一些。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有零食,每天都有新鞋子、新衣服和新玩具,而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這是非常奢侈的,設置於過年的時候還不能買一件新衣服,可能是去年或者是前年的衣服,洗洗乾淨,今年新年繼續穿。唯一不同的是,城裡的孩子已經聽不見、看不見鞭炮和煙花的聲響和絢麗,也不知道炮竹之後空氣裡瀰漫的味道。
  • 八十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八十年代的一輛永久牌和飛鴿牌自行車,憑票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不超過時價120元。我家在那時買過一輛這個牌子的自行車。所以,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它的價格。如果單從自行車銷售價120元計算,那時1元錢,可以買憑票供應的0、65元的鮮豬肉約1斤5兩,可以買憑糧票購買的饅頭、包子20個,可以看一個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還有餘。
  • 八十年代,被認為是「金飯碗」的四大職業,現在卻無人過問
    八十年代,社會上被認為是「金飯碗」的四大職業,大家都爭著去做,現在卻已經無人過問了。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印記,這四個職業特別有標誌意義。 八十年代初,剛剛迎來改革開放,但是那個時候的生產力水平遠遠不及現在,大家購買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都要憑票購買。這些票,有糧票、布票等,用於平衡供求。 當時這些生活物資總是供不應求,供銷社售貨員這個職業就很吃香。因為售貨員掌握了各種物資,還有比較好的職業待遇。
  • 李亞偉透露鵬菲已去度蜜月 北京愛巢人去樓空
    前天,在後海舉行婚禮後,鵬菲就在所有媒體視線中「失蹤」,李亞鵬的哥哥李亞偉向本報記者透露:「李亞鵬與王菲已經離開度蜜月去了,謝謝大家祝福他們。」不過對於具體的地點,他則不願意透露。  李亞鵬的哥哥李亞偉對媒體解釋了此次秘密婚禮說:「昨天已經有很多媒體給我打電話問這件事,但我們原計劃是把這件事處理得低調一些,畢竟這是兩個人的私生活,我們只需要默默祝福他們就好了,不要打擾他們。而且兩個人回來之後將立刻進入婚姻狀態,不願意被人打擾。
  • 放肆青春第五季:八十年代的我們,三十年之後的再相會
    ,在我的印象和記憶裡,我覺得我應該是跟80年代一起成長的。讓我們跟隨時光穿梭機,帶你回到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網絡沒有那麼發達,八十年代沒有手機和電視,但是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很豐富,每個人充滿希望。而現在,物質上豐富了很多,可是精神上又差了那麼點兒意思。劉曉新,既是足球報社社長、著名媒體人,又是「鐵肺歌手」;由他演繹的《一樣的月光》,充滿牛仔般剛勁的力道,令人盪氣迴腸。
  • 劉蘭福: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十九)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十九)劉蘭福在鄉裡,李副鄉長的「烤鴨」可謂是赫赫有名。八十年代鄉裡條件差,到冬天的時候工作人員都用煤球爐子燒水加取暖。那時候雖然大部分人都是工農幹部,工作和生活也都是粗線條的,平時也不怎麼講究衛生,但大部分人還是受不了他房間裡那獨特的味道。那天幾個工作人員「忍痛」在他氣味氤氳的房間裡談工作,結束時一人說,李鄉長,你的「烤丫」我聞著是清香型的味道;另一人說,什麼清香型,我聞著是濃香型的;第三人說,醬香型,是醬香型!李副鄉長也不以為意,哈哈一笑,兔崽子,我的「烤丫」像董酒一樣,兼香型的,行了麼?!
  • 八十年代朝鮮的這座城市,比我國很多城市還發達
    朝鮮的經濟現在發展不快,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朝鮮經濟發展還是很不錯的。那時候,朝鮮百姓的生活水平並不比我們低。現在很多人跟團到朝鮮旅行,一般會去朝鮮南浦市。南浦是朝鮮一座大城市,人口三十多萬。南浦位於大同江下遊北岸,是朝鮮重要的港口城市。現在很多人覺得南浦不如國內四五線城市,但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南浦比國內很多城市都發達。
  • 八十年代小媳婦,年代軍婚文,玄幻修真,桃花精VS悶騷軍官
    喜歡年代文的粉絲朋友們,衝衝衝!《八十年代小媳婦》作者:五葉曇人設:直擊人心桃花精VS冷漠腹黑軍哥哥關鍵詞:相差八歲,小妖精女主自帶金手指屬性五葉曇《七零小軍嫂》和這本書的女主性格行事類似,都是果斷理智型,面對虛偽親情,就是應該快刀斬亂麻,斬斷關係。不過這篇文女主是桃花精,前期有些情感缺失的感覺,對待感情非常冷漠理智,後期會逐漸同化,變得有血有肉。文中極品較多,尤其是女主大伯一家,還有那個劉大強,小編懷疑被大伯母下降頭了。
  •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的啟東小學畢業證書
    啟東縣城東小學薛近英六十年代小學畢業證書崇明向化中心小學學生沈皆的八十年代小學畢業證書啟東縣久隆中心小學邱益珍七十年代的畢業證書啟東縣北新中心小學陳靈八十年代畢業證書啟東七十年代空白畢業證封面啟東七十年代空白畢業證內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