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華為實力:營收是第2-4位廠商之和的兩倍,利潤四倍!

2020-12-11 數字中國

華為被普通消費者廣泛認識,是基於華為手機這一業務,實際華為終端消費者業務只算是華為母體公司的一塊業務一個部門而已。華為最厲害之處是在通信製造領域,是在運營商領域,以及晶片、伺服器等領域,特別是在通信製造領域華為的市場份額已是全球真正的「大哥大」級別。

那華為的實力到底有多厲害,此前我們或許只知道愛立信是通信製造領域的老大,雖說此後被華為所取代,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像愛立信、諾基亞這些全球實力公司,其體量及營收、淨利潤等相比華為應該不會差距太多。不過隨著華為公布2018年的財報數據,我們突然才發現,華為營收實力之強,諾基亞、愛立信、中興這三家排名全球第二至第四位的通信設備製造商的營收加起來才僅僅佔據華為營收的一半多一點;而若是論淨利潤比較,第二的諾基亞和第三的愛立信加起來只是華為的四分之一左右,第四名的中興在2018年還是負利潤。由此可見華為與其它三家的綜合實力對比之懸殊。

當然,現在的華為業務範圍要比另三家廣很多,比如通信設備製造、手機、伺服器、晶片等等,不過即便是以華為BG業務來對比,BG在華為整體營收的佔比為48%,其也有514億美元的表現,相比另三家同樣要高很多。

所以目前階段別看愛立信、諾基亞都在說自己已籤訂了多少5G正式協議之類,如果以後真正能公布了的話,華為的5G合同恐怕要比另兩家多很多,這是由其綜合實力表現所決定。

相關焦點

  • 專利最多的中國公司:中興3萬件,僅排第三,榜首是海爾的2.8倍
    近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連續第19次向社會發布《中國500強榜單》。數據顯示,中國500強企業營收總和繼續呈增長態勢,入圍門檻相比往年也有所提升。其中,名次上升最快,營收提升最明顯的當屬科技類企業。過去一年,我國科技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中國500強公司研發費用之和超過10754億,同比增長17%。高投入不僅幫助國內企業成功打破海外廠商的技術壟斷,同時還令這些公司用專利建立技術壁壘。
  • 華為、三星最近幾年營收對比,華為一年營收7212億,已達三星一半
    導讀:華為、三星最近幾年營收對比,華為一年營收7212億,已達三星一半!我們將華為、三星最近幾年的營收對比之後發現,雖然說華為和三星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華為最近這幾年發展迅猛,正在快速的追趕三星;最近華為發布了2018年的財務報表,我們從華為的報表數據來看,華為在整個2018年再次的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就算是現在的市場行情並不算好,但是華為的整體營收還是增長了19.5%,而華為在2018年的營收也是達到了7212億,對於華為來說
  • 2018年華為納稅1100億,是阿里巴巴的2倍,是京東的多少倍?
    2018年3月29日,華為發布了2018年的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華為業績穩健增長,2018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淨利潤為5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5.1%。同時消消費者業務領域實現收入3489億。運營業務領域實現銷售收入2940億人民幣。
  • 2019中國企業500強揭曉,實力最強民營企業是華為,第二竟然是它
    民營企業排行第一位的是華為,第二名想不到竟然是耳熟能詳的它。國有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營業收入27427.8億元,當之無愧佔據中國企業排行榜榜首。排名第二位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營收25994.17。排名第三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營收25602.54億元,與第一名中石油的營收差一個小米集團。
  • 中國真正的「四大財團」,資產均過萬億,其中一個營收是阿里4倍
    在大家心中,國內非常知名的大企業有5G技術遙遙領先的華為,有「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阿里巴巴,還有目前積極轉型的萬達集團。雖說在大家眼中這些企業很有錢,並且國民度很高,但是要談起企業規模以及企業的盈利能力,這些企業遠遠比不上中國石油、中國菸草還有國家電網等等。
  • 華為的真面目:三大業務兩個世界第一,一個第二,手機只是副業
    曾經有無數資本想給華為投錢,華為去了美國市場,美國人說,只要你是中方全資背景,我就不買你的設備,但只要讓美國人參股,我就給你降低關稅。任正非說:「NO!」這一句NO,你知道損失了多少錢?是數以萬計!但是對華為來說,這一點兒都不重要,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做中國的民族品牌。任正非為何不怕美國的制裁?
  • 華為2018年年報發布:營收利潤實現逆勢雙增長,研發費用亮眼
    3月29日上午,科技巨頭華為公司在其深圳總部發布2018年年報,各項數據表現十分亮眼。根據華為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華為全年(2018年)實現營收規模達到7212億元,同比猛增19.5%!在利潤層面,華為在2018年的淨利潤為593億元,同比增長25.1%!
  • 小米停不下來:營收增長 股價「降溫」
    當時許多行業人士認為這只是噱頭,因為蘋果、三星等手機廠商的利潤率一般在10%-20%,就算計入稅務因素也不可能達到5%的水平。   但數據顯示,2018-2019年,小米的硬體綜合淨利率確實均小於1%。   以小米商城所售的Redmi 9A為例,6GB+128GB售價999元,小米在硬體上賺的利潤不到10元;而靠賣水為生的農夫山泉,淨利率高達24.8%。
  • 一年股價翻兩倍、淨利潤增長四倍 三全食品暗藏這些貓膩
    原標題:財說| 一年股價翻兩倍、淨利潤增長四倍,三全食品暗藏這些貓膩   三全食品
  • 華為三季度營收利潤承壓,但沒人能熄滅滿天星光
    利潤方面,華為2020年前9個月淨利潤率為8%,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完成淨利潤537億元。就在財報公布前一天的Mate 40全球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最強但也或許是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機,其搭載麒麟9000晶片,在美國的晶片禁令之下,或將會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絕唱」。
  • 中國雲計算廠商營收排名:阿里雲完虐微軟
    基於一些公開數據或者其他機構的調研數據,下面是「科技拾點見」專門整理的一份中國專業雲計算廠商的營收排行榜單。根據榜單顯示,阿里雲以55. 6 億元全年營收位居第一,是第二名微軟Azure的 3 倍,包括騰訊雲、金山雲、亞馬遜在內的第三陣營,收入均在 6 億元左右。
  • 比肩華為的中國科技公司,年營收達1萬億,最大股東卻是美國花旗銀行
    說起中國的科技公司,有兩家公司必須提到,一家就是深圳的華為,另外一家就是臺灣的臺積電。華為的厲害就不需要多說了,全國的通訊巨頭,5G技術領先全球,同時目前華為的手機出貨量也已經成為全球的前三。 那麼臺積電到底是什麼公司呢?許多人可能經常聽說臺積電,但是卻不了解這家公司。
  • 可穿戴設備重新洗牌:小米升至第2,華為第3,榜首無可撼動
    隨著智慧型手機紅利期的結束,各大手機廠商開始發力周邊生態產品,小米在這一點就做得很好,早早就推出了智能手環業務,出貨量也是連續多年排名第2。為了打造一個完整生態體系,小米也是聯合國內供應鏈廠商,為米粉帶來了豐富的Alot產品,比如說電視機、家電設備等,甚至連空調和冰箱都有涉及。
  • 世界飲料企業新霸主:利潤是可口可樂4倍,功臣是一個印度女人
    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中,百事可樂以635億美元的營收以及48億美元的年利潤,居於第144位。相比之下,曾經的飲料霸主可口可樂境況則要差很多,僅僅以354億美元的營收以及12億美元的年利潤居於235位。百事可樂的利潤達到了可口可樂的四倍之巨。可能不少人都會心生疑惑,為什麼百事可樂不知不覺間就超過了可口可樂呢?這一切的功臣其實是一個印度女人。
  • 全國信託公司實力排名出爐 河南兩公司各營收約18億
    百瑞信託排名第26,較去年上升1名;中原信託較去年上升2位排名第30。總體排名呈現出明顯的梯隊分層,屬於第一梯隊的前7名,依次是中信信託、重慶信託、平安信託、華潤信託、安信信託、中融信託和華能信託。前四位屬於老牌行業強者,而安信信託則是最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行業新銳之一。
  • 華為2018年收入超阿里騰訊總和 達1090億美元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5日 消息:7 月 22 日,美國《財富》雜誌發布  2019 年世界 500 強排行榜,今年上榜 500 家公司的總營業收入近32. 7 萬億美元,同比增加8.9%;總利潤再創紀錄達到
  • 又一國產屏幕廠商崛起,一季度出貨940萬片,排名全球第4!
    說起屏幕巨頭,大家都知道排名前三的是京東方、三星、LG,這三家巨頭不管是在LCD,還是在OLED領域,佔據著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但近日,隨著各大廠商的財報發布,我們發現國產又一家屏幕廠商崛起了,那就是TCL旗下的華星光電,一季度出貨量達到了940萬片,排名全球第4,出貨面板為556萬平米,同比增長17.15%,排名全球第5。而在OLED屏上,主要聚焦於高清全面屏、柔性、可摺疊等技術,定位於全球高端市場。
  • 一部手機利潤多少?資深店長告訴你,華為的利潤真的很高!
    手機的利潤困擾著一眾國產手機廠商多年,因為在過去多年裡,蘋果手機的利潤一直高居不下,佔據了整個手機行業的絕大部分。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利潤為120億美元,同比下降11%。
  • 2018年中國公有雲廠商排名第二十九:華雲數據 4.5億元
    這些投資方都是比較有實力,能否完成華雲數據下一個戰略目標「A股上市」呢?2019年財經類媒體爆料說,華雲數據正在走向科創板,不過,對於A股上市要求那麼嚴格的情況下,上會科創板倒是一個不錯的新選擇。雲計算產業需要生態的推動,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機會,為了提升華雲數據的行業影響力和營收,華雲數據生態越來越開放,目前融合了VMware、廣達、Intel、Citrix、Veeam、SevOne、XSKY、銳捷、上海儀電、NEXIFY等多家國內外知名IT廠商、開源社區技術領先夥伴及區域和行業服務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