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這個無比艱難的年份,華為剛剛在聚光燈下拿出史上最強旗艦Mate 40後,10月23日,華為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經營業績。外部環境持續惡化,華為仍在第三季度實現2173億元人民幣收入,同比增加3.7%。
2020年華為前三季度(即九個月累計)銷售收入為6713億元,同比增長9.9%。利潤方面,華為2020年前9個月淨利潤率為8%,同比下滑0.7個百分點,完成淨利潤537億元。
就在財報公布前一天的Mate 40全球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最強但也或許是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機,其搭載麒麟9000晶片,在美國的晶片禁令之下,或將會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絕唱」。在發布會結尾,餘承東用英文動情地提到了華為遇到的困難:「美國的制裁,讓華為正處於無比艱難的時刻,而這一制裁是極不公正的。過去十年,大家見證華為從一個不知名品牌,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設備品牌,不管環境多麼困難,華為承諾將持續創新。」
短短幾句話,正是「當下沒有退路」的華為的真實寫照。2020年,受新冠疫情暴發蔓延,以及實體清單、禁令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華為交出的財報,仍然展現了這家中國企業的穩健增長和特殊韌性。
未來,隨著晶片的進一步消耗,華為手機或將迎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如何熬過這一個寒冬,突破技術封鎖上的圍剿,還要看華為將如何走下一步。
緩增長
回顧華為過去數年的業績表現,華為幾乎一直保持著高增長神話。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我國通信市場瘋狂擴張,華為從1994年研發第一款交換機C&C08開始,就決定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任正非採用的「農村包圍城市」戰術,對每個地域本地網項目寸土必爭,一步一個腳印,打破了當時歐美企業對2G市場的壟斷,成為國內通訊設備行業的老大。
如今,華為是一家與員工多達19萬,足跡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的中國企業,也給外界留下了以「奮鬥」而著稱的公司文化。
多年來,華為保持著高研發投入的傳統,以換來技術上的領先,十年如一日,華為拿下了手機業務,並以此為基礎開拓了包含PC、智能硬體在內的消費者業務的高速增長; 在5G、LTE、NB-IoT、雲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都能看到華為的高歌猛進與成果。因此十幾年來,華為業績穩紮穩打,甚至在貿易戰打得最慘烈的2018年,華為全年銷售額也保持著19%的增長速度。
體量雖日益龐大,但在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的背景下,「華為速度」也受到了影響。轉折發生在2019年的5月16日之後,在被美國政府列入「實體清單」前,華為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3.2%,但2019年下半年,華為營收開始出現放緩,第四季度同比增長速度只有7.7%。
製圖:商業數據派
2020年的前三個季度,華為也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壓力,在全球面對新冠疫情的嚴峻挑戰下,華為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也同時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壓力,給其生產、運營帶來很多困難。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華為所取得的經營業績實屬難能可貴。
2020年不同的季度中,華為第一季度由於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營收僅為1806.14億元,淨利潤為133.47億元;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700.42億元,淨利潤297.55億元;第三季度,除了受到疫情的影響,美國的制裁同樣也影響了頗深,本季度華為的營收回落至2123億元水平,淨利潤同樣回落至106億元。
製圖:商業數據派
無論是增幅還是淨利潤都有所下滑,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美國制裁。而在最近一年裡,華為受影響最大的主要還是消費者業務,這一項業務在過去幾年裡也是華為的增長新引擎。
事實上,華為最早其實是依靠交換機、路由器、網絡設備服務解決方案等在內的運營商業務起家,早在2016 年之前,運營商業務一直是華為的營收主力,佔比超 55%。但到了2017年,華為投入大量資金及人力猛攻手機業務,消費者業務貢獻的收入佔比逐年上升。手機確實是一項單價高,能帶來高營收的業務,2018年,消費者業務營收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2019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佔比達到54.4%,運營商業務佔總營收比為34.6%,差距越來越明顯。
華為各項業務佔比情況 2017年(圖左)和2019年(圖右)對比
9月15日美國禁令之下,華為晶片受限,臺積電、高通、三星等第三方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目前終端業務所需晶片只能依靠庫存維繫,麒麟系列晶片成為「絕唱」,受影響最深的正是華為的手機業務,這也是華為的「印鈔機」業務。
保根基
但另一方面,手機業務並不涉及到華為的根基,消費者業務成本高、毛利低,但如前所述,華為起家於運營商業務,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曾多次對外表示,運營商業務才是華為真正的主業。
運營商業務掌控者全球通信業的命脈,目前華為正處在全世界5G標準制定的領導者地位,擁有全球最成熟的5G組網能力,5G專利申請數量最多。在當前困局之下,華為首要力保的還是運營商這塊核心業務,好在華為5G基站所需的晶片儲備充足,消耗量不大,供應商充足,可支持其未來數年的經營發展,受影響也相對有限。
相比之下,手機行業的高端晶片幾乎完全依賴於臺積電,禁令生效,華為手機業務就面臨著全線淪陷的危險境地,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透露,麒麟9000晶片數量或只能支撐半年左右。就在不久前,傳聞華為旗下品牌榮耀將被出售,行業分析稱此舉目的在於讓榮耀手機求得一線生機,以擺脫禁令限制,甚至可以為華為拿到一筆巨額資金。在華為「根基」運營商業務面前,手機業務的發展將暫緩一步,為前者讓步。
華為在第三季度財報中透露,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充分利用華為在AI、雲計算、5G等ICT技術的能力,聯合夥伴提供場景化解決方案、發展行業應用,釋放5G網絡紅利,幫助企業實現商業成功,幫助政府實現興業、惠民、善政的目標。
儘管困難重重,華為表示會盡最大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努力生存和向前發展。「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華為將繼續和全球夥伴緊密合作,以創新的ICT技術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助力全球科技抗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華為之所以受到美國制裁打壓,正是在於中國第一次在5G這個通用技術領域實現領先。2020年進入5G規模商用的元年,當前華為已在山西煤礦、湖南鋼廠、歐洲航空服務公司和西南農業等領域打造了標杆性的5G服務,下一步重點就是把5G的基本能量在各行各業中釋放出來。
在5G領域,華為需要面對的阻礙也並不輕鬆。受新冠疫情和美國的持續打壓,歐洲等海外國家和地區對華為5G的態度也開始出現轉變。英國在7月份變臉,表示收回允許華為參與5G建設的決定;德國考慮立法對華為參與5G建設實施限制;比利時也選擇捨棄華為,轉向諾基亞作為5G建設的供應商;10月瑞典相關部門正式宣布禁止參加5G頻譜拍賣的企業使用華為或中興的設備。據外媒消息,華盛頓甚至提出為巴西電信公司從其競爭對手那裡購買設備提供資金。
另一邊,華為在5G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還是愛立信、諾基亞及中興,這些全球排名前列的通信製造業公司。10月,愛立信宣布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斬獲了111份5G訂單,其中有超過60家運營商的5G商用合同訂單被公示。諾基亞也隨機宣布,全球5G商用合同訂單數量超過了100份,成為繼愛立信後,全球第二家5G訂單過百的通訊廠商。
但無論多麼困難,一如餘承東在Mate 40發布會結尾時的表態,華為承諾將持續創新,「我們致力於將最佳的技術和創新帶給消費者,無論風雨還是陽光。」在他的背後,大屏幕上出現了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