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田」與「安居夢」的那些事兒

2020-12-16 澎湃新聞

核心提示

吃有保障、住有所居是生活幸福的源泉。當承載口糧的耕地,被違法違規建設的房子一點點「蠶食」,如何既住的安穩又堅守耕地紅線,守護好「飯碗田」?湖南省瀏陽市和江西省鷹潭市餘江區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作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瀏陽和餘江在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將村民建房管理與加強耕地保 護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在疏與堵之間,走出了一條既保護了耕地,又切實保障了農民合理住房用地需求、保護農民宅基地 合法權益的路徑。

湖南瀏陽

護田安居兩相宜

從湖南省瀏陽市大瑤鎮往西南方向驅車約10分鐘,一片青山環繞的別墅群映入眼帘,「悠然見南山」的文化牆與周邊的涼亭、綠廊相映成趣。這是瀏陽市402處農民集中居住點之一的芙蓉小區。

62歲的劉亞光住著自建的一棟小洋樓,日子過得十分愜意。而在10年前,他因自家宅基地選址的事情煩惱不已。「老宅沿山坡而建,地質災害隱患重重,而且交通也不方便,孩子上學、大人上班都是問題。」劉亞光說。有了積蓄後,選新址、建新房成了當年全家的頭等大事。

瀏陽市是我國的「花炮之鄉」。花炮產業的繁榮讓村民逐漸富裕,不少村民和劉亞光一樣,萌發了建新房的需求。可是,現實情況並不允許。羅霄山脈貫穿全境,造成了瀏陽山多地少、地災頻發的局面。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86.9%,全面實現農民集中建房難度很大。一些村民開始打起了自家耕地的主意。

「瀏陽農民建房有兩類問題很普遍,要麼切坡建房帶來地災隱患,要麼就佔用耕地。」瀏陽市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科科長何安峰說。數據顯示,2012年~2015年期間,全市審批的村民建房佔用耕地達738畝,村居「蠶食」耕地現象十分嚴重。而無序的建房管理,又如連環套引發一系列煩惱:耕地減少、一戶多宅、宅基地使用粗放,村莊建設無序……

規範和引導村民建房、依法保護好「飯碗田」,箭在弦上。

突 破

劉亞光建新房的機會出現在2006年。那一年,幾乎整個鄉的人都聽說了一個消息:相鄰的大瑤鎮的南山村正在向外村人出讓宅基地。

彼時,南山村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整理了一片廢舊的宅基地用於建設集中居民點,取名芙蓉小區,並允許外村人到本村置地建房。劉亞光當機立斷花1萬元買下了一塊宅基地,按著村裡統一的規劃圖紙,2層樓的小洋房很快建成,舉家移居。

劉亞光所在芙蓉小區是瀏陽市創新村民建房管理的一次嘗試。

芙蓉小區

2015年3月,瀏陽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大瑤鎮被列入該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先行試點鎮。一場村民建房管理創新的探索就此展開。

村莊規劃是村民建房管理的源頭。早在2005年,南山村就開始繪製村莊規劃藍圖。2018年,瀏陽市200個村莊規劃提質和277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全面鋪開,以規劃編制為突破口,從源頭管控宅基地總量。

同時,從村民建房需求端破題,允許在市域內對宅基地使用權進行流轉。瀏陽市大瑤鎮新河小區、沿溪鎮蝴蝶小區等均是按美麗鄉村集中居住區標準打造,面向瀏陽全域符合宅基地申請條件的農民,只要一次性出一筆擇位競價費,然後按年繳納有償使用費,就能獲得相應宅基地使用權。

村民建房佔用耕地存量如何解決?

瀏陽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劉學輝介紹,全市多措並舉、分類施策,編好綜合管控「一張網」,開展「一戶多宅」「空心房」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對違法佔用耕地的行為,嚴厲打擊、一律拆除。同時,推廣實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政策,對合法「一戶多宅」(繼承、贈予獲得)實行有償使用,引導村民主動退出廢棄、閒置宅基地;加大廢棄宅基地復墾力度,將「拆舊復墾騰地」作為新建房不動產權證書發放的前置條件。

針對宅基地超過法定面積的,瀏陽市的做法是對超過部分實行有償使用。「有償使用與有償退出相結合,一倒逼一激勵,兩頭髮力,既解決農民住房保障問題,又保護耕地,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劉學輝說。

安 居

「房子寬敞亮堂了,道路四通八達,這樣集中居住好,我們那一塊的人都願意住到一起,不用自己再到處找地建房了。」34歲的熊元果滿面笑容地告訴記者,他承包了水塘,是村裡養魚大戶,一年有12萬餘元的收入。

熊元果2004年入住的蝴蝶小區,位於沿溪鎮沙龍村,是瀏陽市第一個集中居住的小區,像他這樣遷過來的有十多戶。原來的宅基地平整成了耕地,村裡給每戶獎勵3000元。小區附近規劃建設了工業小區、食品加工廠,村民就近就業,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張賢告是大瑤鎮南山村新河小區居民,原來有2棟房屋,其中一棟是其義父的房屋,屬於政策允許的「一戶多宅」。但是他主動申請了退出,在新河小區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屋,按照瀏陽市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標準,一共拿到24.6萬元房屋補償款。「這個價格是結合瀏陽制定的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通過評估中介對房屋估值,再與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後確定的,還在村裡公示了。」張賢告說,「新房按村裡的美麗鄉村規劃標準統一設計,跟城裡別墅一樣。」

在大瑤鎮像張賢告這樣不願意去城裡定居和工作的人很多,但也有部分進城買房的人,他們退出農村住宅後又想回來住怎麼辦?

「我們允許進城農民在宅基地退出後仍保留原農村集體成員身份,在需要重新返鄉置業時仍可通過公開競價取得宅基地使用權,為農民回鄉吃上『定心丸』。」瀏陽市自然資源局辦公室主任羅勇對記者說,目前瀏陽市共有189戶農戶自願退出宅基地,達成退出意向的1000多戶。

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羅士軍多年來一直關注瀏陽宅基地改革試點情況,在她看來,瀏陽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且確保「一戶一宅」的情況下,允許村民跨越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宅基地;嚴格實施宅基地佔用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將「拆舊復墾騰地」作為新建房不動產權證發放的前置條件等舉措的實施,提高了宅基地佔用耕地的成本,減少了農民新建房用地數量尤其是佔用耕地數量,進一步優化了農村建設用地布局,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這些經驗和做法可複製、可推廣。」羅士軍說。

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完成違法用地整改6199畝,其中,耕地2123畝;新增違法用地同比下降90%以上。改革試點期間,瀏陽依法審批村民建房佔用耕地293畝,騰退盤活低效、閒置、違法宅基地2萬餘宗、1.9萬畝,產生新增耕地1.05萬畝;編制277個村土地利用規劃,規劃整理集中連片居住點402處,確保了不佔或少佔耕地;累計辦理宅基地跨村鎮流轉2061宗、面積451畝,減少佔用耕地110畝。

眼下,有力有序推進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問題摸排工作正在瀏陽全面展開,市自然資源局正按照統一部署,配合做好國家聯合調研組專題調研和省級摸排系統平臺試點試測,並在20天時間內,完成5萬餘個監測圖斑外業調查。

如何通過法治軌道,既嚴防死守耕地紅線,又切實保障農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瀏陽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尋文表示,將以規劃為引領,做好「堵」與「疏」的文章。一方面,全面開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強化規劃約束,積極引導群眾聚集居住,儘量不佔或少佔耕地,保障群眾戶有所居。另一方面,分類施策,解決「存量」與「增量」的問題。在摸清宅基地底數的情況下,出台歷史遺留問題分類處置指導意見,對佔用基本農田的堅決拆除。同時,落實自然資源網格管理制度,加強執法監察力度,抓早、抓小,堅決遏制新增違法佔用耕地建房行為。

江西餘江

由亂到治的蛻變

「建房八不準,不懂要吃虧。」

「多佔宅基地,多交人民幣。」

金秋十月,行走在江西省鷹潭市餘江區,鮮活、接地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民居與綠蔭碧水相映成趣,不遠處田疇平展,農民忙著收割晚稻,一幅充滿活力的美麗鄉村圖景展現在記者面前。若不是專人介紹,誰能想到,眼前的美好是從一場宅基地制度改革中蛻變而來?

頭疼的亂象

「原先村內有人出5萬元購買其他村民的宅基地,但人家不賣,死死守著。想建的沒地建,有地的佔著不建,實在沒轍了,部分農民把房子建到了耕地裡。」說話的是餘江區平定鄉洪萬村駐隊幹部洪炳金。

無序建房、管理混亂,是洪萬村過去的真實寫照:廢棄豬牛欄、露天廁所隨處可見,進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晴天臭味濃,雨天泥巴陷,雞犬四處跑。」村中多半是無人住的破舊危房,可誰也捨不得拆,「這是祖宗留下的家業,即便倒塌了也要佔著。」許多村民抱著這樣的想法。久而久之,破敗的老屋佔據了村莊大量的空間。

碰到誰家孩子長大結婚,找地方蓋新房更是愁人。這裡人多地少,因為無新建房用地指標,農民私下交易,價格炒到5萬元都不一定買得到,轉而佔用耕地建房,「一戶多宅」現象十分普遍。這一邊、那一片,沒幾年工夫,房越來越多,田越來越少。「這樣下去,子孫後代靠什麼吃飯?」洪炳金感慨。不僅如此,涉及宅基地的矛盾糾紛頻發,全村一盤散沙。

洪萬村折射的是當時餘江農村的普遍情況。

「長期以來,農村建房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機制,部門職責不明晰,聯動合力發揮不夠,從而在有效扼制農村違法違規建房中顯得力不從心。」關注餘江宅基地問題的專家在調研後指出。

變化,始於2015年。這年3月,餘江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率先啟動了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讓農民有獲得感的探索實踐在餘江大地逐步鋪開。

制度建設發力

規劃先行、健全制度,讓所有工作有依據、有標準、有參照是餘江改革走的第一步棋。

記者了解到,試點剛啟動,餘江就投入1500萬元,按照「多規合一」要求,依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成果,編制了1040個自然村村莊規劃,完成了7個行政村土地利用規劃,把村莊的美好藍圖展現在村民面前,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實踐中,各級幹部強化規劃執行和用地管理,嚴格執行「一戶一宅、面積法定」「建新必須拆舊」的規定,改變村民建房無規可循、有法不依、有新房無新貌的舊格局。

餘江根據村民建房公示內容進行現地督查

第二步棋,把耕地保護納入鄉(鎮、場)年度績效考核中,與幹部提拔任用直接掛鈎。實行耕地保護鄉(鎮、場)主要領導離任審計制度,每個鄉(鎮、場)都建立了農民建房聯合執法領導小組,實行村(組)自然資源執法巡查信息員制度,形成嚴密的執法巡查網絡,對亂佔耕地建房等自然資源違法行為,加強苗頭治理。「發現村民亂佔耕地建房,我們馬上現場取證,並在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平臺APP上報。」鄧埠鎮四青良種場執法巡查信息員何淑芳告訴記者。

餘江還因地制宜創新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地長制」,由區、鄉(鎮、場)書記、鄉(鎮、場)分管自然資源的領導、村委會書記為地長,做到「一級管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壓實了農民建房管理的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

平定鄉分管自然資源的人大主席周志堅是當地二級副地長,在他看來,地長制激活了幹部主動管理的積極性,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建房部門管理難、管不好的問題。「我們把耕地保護與建房管理結合起來,每戶佔地面積均控制在116平方米,防止超高超大和違法佔用耕地建房。」

400平方米的房子,兩小時就沒了……市民範某某怎麼都沒想到,政府拆除違建如此迅速徹底。今年4月份,範某某未經批准,租賃鄧埠鎮馬崗村3畝耕地建農家樂,由於建設地點較隱蔽,村級巡查員發現時已建成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的一層主體,硬化了院套1000餘平方米。

「巡查員發現後立即向鄧埠鎮副鎮長孫琰和國土所報告,從接到報告、確認再到調集人員到現場,僅用了2個小時就將違法建築物拆除,3天內全部復耕到位,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遏制新增。」鄧埠鎮國土所所長章微江說。

村裡的事村民辦

在餘江,1040個自然村村村都有一支「願幹事、能幹事、會幹事」的村民事務理事會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引導和避免村民因建設活動觸碰耕地紅線,調節鄰裡糾紛,推動村裡有序發展,是理事會的任務之一。

餘江為理事會確定了12項權力清單和15項職責清單,讓其直接參與村民建房管理中,通過運用共商、共識、共建、共擔、共享「五共」工作法,讓村民在項目資金使用上有知情權、村莊規劃上有話語權、村莊建設上有表決權、項目招標上有監督權。

洪萬村曾經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大家盼著修路,卻都不願意佔了自家的地。幾戶村民還曾為此大打出手。村民事務理事會成立後,理事會成員反覆上門做群眾工作,打通村民心結,同時發動鄉賢踴躍捐資。隨著筆直寬敞的道路建起來,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理事會乘勢而上,一舉拆除了村內無人居住的老舊危房。

餘江改造後的村民休閒區

「騰出的宅基地一部分復墾為耕地,另一部分建起了村史館、農民書屋和全區第一個留守兒童學校,讓外出務工的村民安心工作,大家心裡暖洋洋的,現在都積極關心村裡大小事務,無序建房問題徹底得到了根治。」理事長洪金水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試點過程中,餘江黨員幹部、理事會成員帶頭拆除自家多建、違法建設的住房,帶頭退出多佔宅基地。各村在區鄉指導下自行組織拆舊宅、清廢墟,全區沒有出現一起群眾阻工和上訪。

為使宅基地得到合理利用,一把尺子量到底,餘江採取有償、無償退出和有償使用等不同辦法,促使村民退出超佔宅基地和多宅部分;對歷史形成的超佔多佔,且確實無法退出的,一律由村民事務理事會以有償使用的辦法進行收費調整。同時,各村對有償使用費收取、退出的戶數面積、資金管理使用等情況一律張榜公布,讓廣大村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建房管理合法合情合理、公開公平公正。

「2015年以來,餘江區農房建設亂象得到遏制,依法用地意識進一步增強,釋放了大量存量土地,徹底消滅了空心村,保護了有限的耕地資源。」鷹潭市自然資源局餘江分局局長聶榮華說。

短評

「疏」得到位,才能「堵」得有力

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問題整治是當前自然資源領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推進過程中,各地都提出了「疏堵結合」的原則,只有「疏」得到位,才能「堵」得有力。通過新建社區,集中搬遷安置,無疑是一條有效的疏導方式。而筆者認為,在這種方式的推廣過程中,有三個方面必須到位,才能收到廣泛、長久的效果。

一是補償到位。村民遷居,購建新房,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此外,還要考慮裝修和置辦家具、家電等費用。這就需要在其騰退舊有房屋和宅基地時,得到充分、合理的補償,才能使搬遷村民在經濟上實現平衡。如果補償不到位,村民不願搬遷,或搬遷後不願騰退舊有宅地,就達不到節約集約用地的目的,並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因此,必須從財政保障、制度設計等方面預先做好準備。

二是配套到位。安居不僅要有房子,還要考慮交通、商業、醫療、就學等諸多因素。要以集中搬遷安置為契機,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體現新型社區的優勢,讓村民們願意來,住得穩,這樣的模式才能推廣開來。如果配套跟不上,房子雖新,生活卻處處不便,住進來的人又想搬走,就會造成新的矛盾和資源浪費。

三是社保到位。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最大的差別在於沒有完善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現有的農村社保、醫保水平較低。這個問題對老一輩村民來說尤其突出。從前在熟悉的環境和群體中,村民們靠養雞養魚,開店租房,還能有點收入,如果搬到新社區,環境陌生,保障不足,又沒有經濟來源,問題就會進一步加劇。因此,應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或可將其作為集中安置,舊宅基地騰退復墾的一種鼓勵措施加以考慮。

曉言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體

記者:王麗容 張 彬

通訊員:鄒禮卿 周帥卿

原標題:《「飯碗田」與「安居夢」的那些事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泥飯碗 鐵飯碗 金飯碗
    泥飯碗 鐵飯碗 金飯碗文/郝玉貴 中國的老百姓是很看重飯碗的相比之下,農民的飯碗就是泥飯碗了,怕碰怕摔,怕雨怕水,掉到地上就碎了,飯碗裡的飯食也總是裝不太滿。飯碗決定了人們的地位,人們總是害怕飯碗裡的飯盛不滿。倆人見面打招呼的一聲「吃了嗎」和俗語「人是鐵飯是鋼」、「民以食為天」都道出了人們對飯碗、對飯碗裡的飯的看重。
  • 黃河灘區遷建:告別「水窩子」 圓了「安居夢」
    堤壩決口,黃河改道,修建臺房……這些詞彙,或許已經從新一代少年兒童的視野中淡出,但曾經歷過洪水災害的幾代人對此不會陌生,世代居住於黃河灘區的數十萬百姓更不會忘記那些祖祖輩輩曾與洪澇災害對抗的記憶,那些耕耘幾年積蓄卻全都用於修補房屋的苦楚,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被困於黃河灘區,卻從未向天災屈服的灘區百姓,每一代人都有深藏於心的「安居夢」。
  • 無錫市江陰祝塘鎮:護好「飯碗田」,堅守「生命線」
    無錫市江陰祝塘鎮:護好「飯碗田」,堅守「生命線」 2020-12-1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玉泉區:以人民為中心,圓上拆遷群眾安居夢
    玉泉區:以人民為中心,圓上拆遷群眾安居夢 2020-12-07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迎新採訪之開學那些事兒
    迎新採訪之開學那些事兒 用這屬於你的天藍色時間 畫下一個可以任你未來遨遊的天空」 來 源丨銅仁學院青媒工作室 編 輯丨呂雨露 (銅仁學院青媒工作室) 審 核丨田自立老師
  • 聊聊加拿大新移民安居服務那些事
    跟很多新移民加拿大的朋友溝通的時候發現,大家普遍對新移民登陸安居提供服務的機構知之甚少,很多人都是抱著摸爬滾打的心態到處碰壁,一路下來走了不少冤枉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提供新移民安居服務的機構。加拿大對新移民的關注還是非常多的,現存加拿大提供新移民安居服務的機構大都由加拿大移民局撥款支持,這些機構大多為非營利性的組織。在這裡首先要跟大家聊的就是Active Engagement and Integration Project (AEIP), 這一項目沒有疫情的時候在中國還提供面授服務,在全球都提供線上服務。
  • 2020 安居有你,真好!
    不知不覺2020年已迎來尾聲回首這一年我們不禁想起那些攻堅克難的瞬間同時也不禁憶起那些為城市溫暖守候的身影面對挑戰和機遇,安居人民用他們最為有力的臂膀撐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天空,為安居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不懈努力。
  • 灣田集團:造城安居裡的鄉土情結
    早在湖南 灣田籌備期時,他就與灣田開展了合作,見證了企業從創立到如今全方位發展的每一 個時刻。劉永紅笑稱,自己可能是最了解灣田的人。10年發展,湖南灣田開發了從灣田 和悅家園、灣田國際、灣田廣場到灣田 盤州盛世共10餘個項目。
  • 孕期那些事兒,那些被排擠或被照顧的經歷
    孕期那些事兒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了孕期被排擠的這事兒上,這個話題也將聊天推上了高潮。孕期那些事兒小小媽:「你這明顯是被打壓了呀,哎,這種歧視孕婦真的還挺多的,我當時也被打壓過。孕期那些事兒芸媽:「那個多媽,你是不是想多了?
  • 「十三五」的安居答卷 |城市功能逐漸完善 城鄉發展日新月異
    城市建設取得較大突破   安居以建設全省公園城市示範區為抓手,城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等5張國家級名片、全國重點小城鎮1個、全省新型城鎮化「百鎮試點行動」鄉鎮3個,「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 摩羯座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星座控們了解一下
    說完了摩羯座眾所周知的那些事兒,我們再來聊聊摩羯座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首先就是摩羯座的人的智商,真的是太太太太高了啊!跟他們在一起分分鐘感覺自己智商被碾壓有木有,內心真的是承受不了有木有,真的是有苦還說不出有木有!天蠍座的人一般都是業界精英,他們都擁有工作狂的潛質,而且天生倔強,絕不認輸,那絕對的一站出來就是商場的精英,社會上的王老五啊!
  • 靈溪象松村民將圓安居夢 107戶抽籤選購193套安置房
    靈溪象松村民將圓安居夢 107戶抽籤選購193套安置房 發布時間:2018年01月2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 畢業那些事兒:我們的「任性標語」
    原標題:畢業那些事兒:我們的「任性標語」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大學生的離愁別緒也越來越濃。近年來,各大學的大學生表達離愁別緒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並且逐漸在大學校園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標語文化」。這也構成了畢業季的一道另類Style。這次小編就為大家細數一下,畢業季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任性」標語。
  • 聊聊「百家姓」改姓那些事兒
    漢代有一個人叫炅橫,他有四個兒子,家中遇難,四子走避,其中有一個孩子改姓為桂。這就是一個避禍改姓的例子。再比如,春秋時候,陳國有一公子叫陳完,避禍外逃,他就不姓陳了,改姓為田。陳和田今天不是一個音,但古音是一樣的。大家看「陳」的繁體字「陳」,右邊有個田,顯然陳完是從陳字中取了一部分改姓田。這是春秋時候改的姓,這一支姓陳的,從那往後便姓田了。再說個近的,明朝。
  • 扮靚李遂「新家園」 點亮百姓「安居夢」 柳各莊村回遷安置房今日...
    棚改回遷安置,助百姓安居。近年來,李遂鎮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美好生活嚮往,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12月22日,柳各莊村棚戶區改造項目回遷安置房工程正式啟動,讓村民們離自己的「安居夢」更近了一步。
  • 好書推薦之《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在我的書單中屬於可看可不看的書,於是便沒有去買實體書,最近因為朋友那剛好有一套閒置,便借來翻閱,一看便停不下來了,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的感覺是那些不愛歷史的人也會喜歡看,因為它的語言非常接地氣,作者根據自己看過的史書,結合自己的理解,用通俗直白且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明朝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在作者筆下,歷史不再枯燥,變得生動有趣,歷史史實化為一個個吸引眼球的故事,歷史人物也變得有血有肉,仿佛在看劇本,又仿佛就是在看電視劇,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就像網友評論:「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
  • 花絲鑲嵌製作工藝作品《傳家寶·金飯碗》
    《傳家寶·金飯碗》是由花絲鑲嵌工藝傳承人-王樹文設計創作、袁長君老師領銜製作,該作品中採用的花絲鑲嵌工藝在2008年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工藝品從設計到成型再到製作完成,是多種工藝的相結合,主要有兩種工藝分別是花絲與鑲嵌。
  • 圓百姓安居夢 雨湖區全面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如今,楊春桃家的住房已改造完成,房屋前坪也煥然一新,實現安居的心願。這一切變化,讓他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期待。農村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託起困難群眾「安居夢」的重要舉措。為加快推進危房改造工作進度,雨湖區採取有效措施,通過反覆核實、精準摸排,最終確定全區2020年農村危房改造任務94戶。
  • 關於備產的那些事兒
    關於備產的那些事兒》,希望可以更好的幫助到各位準媽媽!很多寶媽快到臨產的時候各種糾結,到底是順產好?剖腹產好?關於備產的那些事兒準媽媽必看!關於備產的那些事兒準媽媽必看!關於孕期鍛鍊的事兒!孕期孕媽進行合理、適度的鍛鍊,有助於端正胎位,加強產力,減輕產痛,避免難產。
  • 「帶甲歸田」根在人浮於事
    儘管我們可以從「國家禁止公務員經商辦企業」的角度對此質疑,但民眾的關注點似在導致其「帶甲歸田」背後的制度性誘因,即官位虛置、人浮於事。    從黃慶玖「零陵區畜牧水產局副主任科員」的身份看,本身就是一個享受副科級實職同等待遇、卻無明確職責的「非領導職務」,這其實也是許多地方政府出於照顧安置基層官員考量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