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些時候,新浪湖北發了一條名為「被資本硝煙侵襲的煙火氣」的微博。
2020的一場疫情,讓武漢民眾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適應了線上消費的模式,於是網際網路巨頭們從中看到了商機。隨後社區團購齊聚於此展開激烈的廝殺,可究竟這場如火如荼的社區貿易真的會給冬天的武漢帶去溫暖嗎?
以下內容摘自@新浪湖北原微博:
12月14日,剛下完雪的武漢,一位在百步亭擺路邊攤賣魚的老人為了吸引顧客,喊著「不要錢」、「不要錢」。這位老人已經70歲了,滿頭白髮,她不知道什麼是社區團購,只知道旁邊的菜場降價了,「我就得再降,總得過生活。」她說。
從早晨8點多到11點37分,老人在寒風中僅賣出31元錢。她不時打開黑色挎包看,可裡面只有一張50元和幾張一元面值的。「這就是連鎖反應,只要做這行,沒人躲得過。」
多位賣蔬菜、水果、肉蛋禽的商販也表示,最近幾個月,攤位的銷售額只有原來的一半,市場客流減少四成。「我們也全力促銷,但黃瓜每斤3.99元,duo買菜是3.39元,mei團2.59元,怎麼和人家比?」超市營業員說。
集貿市場和連鎖超市還能用降價、促銷抵擋,而街邊擺地攤的小販幾乎降無可降。
在不少菜販眼裡,mei團、duo買菜、這樣的大公司就像巨石,這些小商販就像雞蛋,被忽略,被犧牲,危險來臨時,一碰就碎。
既然「社區團購」的苗頭如此之旺,就會吸引無數來者追捧。
那麼今年入局社區團購還有機會嗎?
01 醜話說在前頭:欺負小老百姓,這是人幹事?
-比起成為未來的經濟趨勢,社區團購處在風口浪尖已經自身難保。
先說一個冷笑話:
今年就剩下10天,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回歸正題,有一句老話可以解釋的很明白:秀恩愛,死得快。
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有些事情火的太快,沒得也太快。
為什麼?
最開始,當市場一片空白,一個事情可以非常火,而且會表現出高速的增長。但無限擴增的後果很複雜,「價格壟斷」就是其中之一。
這時,國家就會出臺政策,比如針對社區團購,國家發話:請網際網路巨頭不要把精力放在一毛兩毛的蔬菜價格上,你們的目標是徵服科技的星辰大海!
因此,我的結論是:社區團購能做嗎?能;但今年入局還有機會嗎?沒有。
社區團購能做,但是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之下,備受國家的管控之中,它很難做到壟斷級別的業務。
國家對於壟斷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除了這件事之外,螞蟻金服推遲上市的根本原因也藏在這裡。
另外,當我們要去做一些不一樣的業務時,其實有時候一定會動某些人的奶酪。動奶酪不可避免,但我認為最應該幹的事叫做「得罪少的人,而服務多的人」。
換句話說,網際網路巨頭本來可以採用創新的模式和網際網路技術,去擠掉一級二級三級的批發商,讓農民和消費最終得利,讓社區菜市場攤位的老闆生存。
如果是這樣,國家會禁止你嗎,他不鼓勵你嗎?
你真正去做土壤的升級改良,真正去做選種育種,你做袁隆平院士去做的事情,真的還會有這麼多的人diss你嗎,不會的。
但現在他們都在做什麼,叫做欺負小老百姓。
國家這麼大力提倡地攤經濟,結果你卻用一種高維的方式,直接來了一記碾壓,你覺得自己很幽默嗎?
所以說,國家現在反對的不是社區團購這樣的一件事,而是其對於衣食住行的壟斷。反對的是這樣幾個人,靠著欺負大群體,然後使得少部分人獲利的一些方式。
02 農產品市場痛點:價格倒掛
-中間商賺差價,農民與市民無一受益。
換句話說,就是指整件事情的源頭。
為什麼現在的消費者熱衷於社區團購的低價,究其原因是蔬菜生鮮的價格在這之前越來越高。
實際上,農民或者農場所銷售的菜的價格是偏低的,他們沒有利潤的。農民去單獨種菜,單獨種米麵糧油是一個十分勞苦的過程。
而市民,我們說終端消費者他買這些菜品的其實價格又偏高,原因是什麼?
所謂的「中間商賺差價」,中間利潤太高,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沒有辦法從裡面去獲益,這是現在菜價真正的最大的痛點。
從農場出來,最後到社區的攤位,從農場到餐桌,大概分為五步。
第一步,農場負責農產品的產出,摘出來這個東西,實際上這個時候進入到了整個菜品的收購價格。
然後第一道的批發商,他是收購農產品,經過運輸環節,這裡面要去調配到合理的一個地方,比如說從山東壽光,這是中國非常大的一個蔬菜的主力產區,往全國各個地方發放,裡面有大量的運輸成本。
到了銷售地,銷售地往往是什麼,往往是北京的新發地。像新發地這樣的地方。他要去負責整理貨源,提供產品,實際上就是終端批發商。
最後這些貨品再次通過如同毛細血管的輸送途徑運往各個社區,最後從社區向居民售賣。
所以你看,經過這五個環節,蔬菜才算真正走到消費者的手上,所以如何校正蔬菜生鮮的價格問題,那就要儘可能的提升中間的效率。
03 喜當爹:社區團購其實不姓「社」,而姓「資」
-社區團購在2020年重演了一出「百團大戰」。
為什麼說喜當爹?孩子長大了,長成了一臉資本的樣子,這讓資本如何還能高高掛起?
大家都說社區團購火,而它到底有多火?
從2018—2019年開始,社區團購市場就已經表現出一個非常大幅度的增勢。而在2019年更是從差不多70多萬的量級一躍變成了400多萬的一個量級,實現了540%的增速。
在說社區團購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他的兩名「親戚」
——「前置倉」
每日優鮮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前置倉生意,它會通過很多的包括合作和自己配置的方法,在距離用戶家裡很近的地方部署一些小的冷鏈倉庫。這樣就能使這些商品在一小時之內,或者在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到達用戶家裡。
——「平臺到家」
平臺到家類的產品,往往是京東到家,天貓超市。他們採用的是「隔夜達」或者「次日達」的策略。因為這種方法,其實無需去改變現有的倉儲結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動用原本的平臺級的物流、配送、倉儲等,去單獨做一個品類,就基本上能夠覆蓋掉70%左右的情況。
綜合來看,這兩種玩法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從業務點來說,平臺到家略勝一籌,但前置倉最好的一點是他每天可以讓用戶體驗到最新鮮的產品。
原本的市場上這兩種模式相敬如賓,井水不犯河水,結果社區團購橫空出世,直接就來了一記綜合拳,同時他也演變出了一種形態——區域化。
後疫情時代,有越來越多的巨頭開始湧入。比如說滴滴投了20、30個億做橙心優選。盒馬大手筆操辦盒馬優選,然後拼多多做了多多買菜,各家巨頭似乎都紛至沓來要殺進這樣一個市場。
在全國的範圍內,包括十薈團等,都存在很明顯的區域特徵,他們大多是從某幾個城市開始慢慢鋪點。
換個角度來看,社區團購現在的狀態特別像當年的「百團大戰」。國家開始出手管制的根本原因就是這整件事態的背後不是「以民為本」,而是「資本之戰」。
比如滴滴去做橙心優選的真正目的到底在於什麼?
因為他們計劃明年要上市,所以要用資本槓桿來去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值。而在這個市值上什麼東西是重要的,那就是非常大規模的體量收入。
04 核心邏輯:壟斷的價格體系
-我看你很不錯,就差錢了。
社區團購是一種產品,想要做產品,那麼就要提到PMF,也就是說我們的produce和market要去做fit。
那麼如何得知這樣一個產品是會被用戶市場接受的呢?可以去看一些開放競爭出來的有沒有跑出來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模型。
比如說「呆蘿蔔、袋鼠拼拼、十薈團」,巨頭們覺得他們跑出的模型不錯,但是缺乏規模化、缺乏好的供應鏈的資源。
於是巨頭們研究他們的商業計劃書和財務報表,最後得出一個一針見血的結論——他們缺錢!
整件事情在投入大量的資本之後就會變得特別簡單:蔬菜原價9.9,現價0.99。不但如此,整個過程後,團長還會收到可觀的返傭,那麼誰不想去參與?
這樣一來,社區團購的中心人物「團長」會逐漸做大,幹掉小菜販、繼而吞併超市。
看到這裡一些看客應該會越來越不耐煩,資本玩他們的遊戲,我家裡也不是賣菜的,現在蔬菜便宜,為啥不讓我薅羊毛?
你有沒有想過,不斷吞併的後果是什麼?
是「併購」。
但最後併購到最後要不然剩三家,要不然剩兩到一家的狀態。壟斷的局面就基本坐實了。
再接著就是掌握定價權,然後直接回收當時給到你的所有優惠,因為到那時渠道是他們的,供應鏈也是他們的,資本何懼之有呢?
拿滴滴舉一個例子。
當年滴滴、快滴、Uber打的火熱,消費者一度非常開心,覺得那段時間打車似乎跟四捨五入不要錢了一樣。
現在來看,這些企業的競爭拼的不是誰的產品體驗好,而是誰的融資能力強。融資能力越強,打折就越狠,司機福利也越多,最後的資本溢價也就水漲船高。
現如今滴滴一家獨大,曾經的屠龍少年自己就變成了惡龍。
05 社區團購的波特五力分析
-資本:渠道和供應鏈全部都到碗裡來。
通過我們剛才所說的這樣一種壟斷式的金融體系的打法,我們很多時候把它叫做門口的野蠻人。
通過這樣一個打法,它帶來的是什麼?是通過積累大量的買方,使得供應鏈的供方的議價能力非常之低。
而當我進一步拿下渠道之後,上下遊聯動,渠道的定價權也就出來了。
同時網際網路巨頭掌控著數據,使得潛在的替代品和潛在的進入者的進入門檻極端的高,於是構築起一個壟斷性的壁壘優勢。
那麼它的壁壘和他的增強型調節回落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首先我們先去融這樣一筆資,這是一個資本能力。融到資之後的話,你就能夠很容易的去做一個低價的獲客。
低價獲客之後帶來了什麼?帶來了大量的用戶量,並且用戶的留存率也是高的。用戶量高了之後的話,綜合購買力就高,綜合購買力高的時候,就可以壓縮供應鏈強度。
同時渠道在手,而我又有更多的貨,我的整體的用戶的體驗就會變好,從而使得我的平臺產生了大量的流水。我的現金非常的高,從而這麼高的流水,再加上一個網際網路的概念,我能去拿一個很好的PE值,使得我的資本融資能力越來越強大。於是我就有能夠去推動新一輪的整體的增強回落,這就是平臺的壁壘和調節回落的一個概念。
今日話題:評論區留言說一說「地攤經濟」
你的點讚與關注是小編堅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