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不做混日子的「南郭先生」,教師要這樣影響學生

2021-02-13 教師博覽

在工作和教學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有」混日子」心理的人,面對複雜的任務,自己也不免會有懈怠之心,但如何克服這種心理,做一個凡事勤謹的教師,進而影響學生認真做事做人的態度?

從自己不做「南郭先生」到破除學生的「南郭先生」心理,讓我們一起了解於永正老師關於學習和教育的幾則小故事。

在徐州師範學校讀一年級的時候,教音樂的是劉老師。劉老師脾氣好,即使是批評人,那聲音也和他彈的三弦一樣中聽,既柔和又舒緩,不溫不火的。讀二年級的時候,換了個梁老師。梁老師一改劉老師慣用的「齊唱」的複習檢查方法,對前一節課學的內容,喜歡一個一個查。歌兒,要一個一個地唱給他聽;風琴,要一個一個地彈給他看。不少同學常常因為不會唱或者指法錯了而羞個大紅臉。

上梁老師的課,我們幾個不把音樂當回事的人一下子緊張起來,腦子再也不敢想別的事了,對他布置的作業再也不敢置若罔聞,掉以輕心了。但梁老師脾氣也好,你不會唱,不會彈,最多說一句「以後好好練」就拉倒了。日子久了,上音樂課我又有些隨便,常常心猿意馬。

上三年級時,換了個陸老師。陸老師也像梁老師那樣,喜歡「單兵教練」,但是要求極其嚴格,一點差錯都不放過。有一次,一位女同學只因一個附點音符沒唱對,便把臉一沉,說:「學習可不能有一點馬虎!」「一點」二字說得特別重,連我聽了都覺得仿佛是兩顆石子重重地砸在了身上。同學們個個咋舌。

從此,上音樂課,我們幾個人再也不敢混了,再也當不成「南郭先生」了。教室裡一向很少有人問津的兩架風琴也閒不住了,課間、晚間叫個不停,星期天也常常得不到休息。不知是風琴質量差,還是不堪負重,一年之內修了好幾次。

我們的音樂課越上越好,同學們的音樂知識、彈唱水平、欣賞能力天天見長。陸老師十分高興。有一次,他叫平時不太喜歡唱歌的姜志勇唱《天仙配》裡的《家住丹陽姓董名永》選段,因為姜志勇平時練習認真,再加上那次超常發揮,竟把陸老師的眼睛唱溼潤了。陸老師動情地表揚過之後,請他再唱一遍。這回,陸老師的鋼琴彈得更投入更深沉。對姜志勇來說,這真是莫大的殊榮。

我感謝陸老師。是他使我在音樂課上最終沒變成「南郭先生」,為我打下了較紮實的音樂基本功,使我有了較好的音樂素養;更感謝陸老師使我知道了在教學中怎樣做才能不產生「南郭先生」,怎樣做才能使已經成為「南郭先生」的學生改弦易轍,不再是「南郭先生」。

不過,認識常常和實踐對不上號,特別是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

剛參加工作時,我班學生的考試成績常常不如兄弟班好。那時興統考,搞評比。終於,一天,劉校長和周主任來我班「會診」了。又是聽課,又是看作業,又是查試卷,從早晨忙活到晚上。結論是:我班的學生「活」而不「實」——上課,思維很活躍,但是浮躁;考試,「活題」不錯,「死題」失分太多(所謂「活題」是指應用方面的,如作文、造句以及理解性的題目;所謂「死題」是指默字、默課文、解詞等項目)。二位領導根據「病症」,給我開了一劑「藥方」:要嚴而實,即對寫字、背誦等要下大力氣,抓嚴、抓實。這個「藥方」含蓄地批評了我教學上的不足。

領導的「診斷」是對的,「藥方」是對症的。自己的教學確實抓得不實,對學生的要求確實不嚴。比如有一回默字,全班沒有一個全對的,我生氣了,把所有寫錯的字寫在黑板上,每個字寫得足有兩本書那麼大,要求大家認真抄寫五遍,並說:「這些字明天還要默寫!」這一下子,學生重視了,都瞪大眼睛仔仔細細地看,規規矩矩地寫。可是,第二天因為我忙別的事了,沒兌現。打雷了,卻沒下雨。還有背誦課文,平時沒一個個落實,到複習期間再「突擊」則為時已晚。

「教學不能有絲毫鬆懈,不能粗枝大葉。」向來關心我的劉校長說,「嚴師出高徒。你是明師——聰明的明——但不是嚴師。如果再加上一個『嚴』字,定會成為名師——有名的名。當然,我說的『嚴』不是『厲害』。『嚴』是『責任心』和『付出』的代名詞。」

劉校長的一番教誨,使我幡然省悟。是啊,明而不嚴,有什麼用呢?浮在上面不就給「南郭先生」以可乘之機了嗎?而且,這樣做,還會不斷地滋生出新的「南郭先生」呀!

經常回頭看看,加上別人的提醒,加上不斷地學習,再加上不斷地思索,自己逐漸變得聰明了。

一天下午放學後,我把三個朗讀有困難的學生留在教室裡進行輔導,恰巧被路過教室門口的劉校長發現了。他輕輕地走了進來,坐在一旁看。其時,三位學生剛聽完我的範讀,各自正在認真地練習。等練得差不多了,我請他們三人一個一個地讀給我聽。其中一個學生很懂事地說:「於老師,劉校長是不是找您有事?我們三個人一起讀給您聽聽,行吧?」我笑了,說:「劉校長沒有什麼事。他是專門來聽你們讀書的。他和我一樣,不喜歡聽齊讀,也喜歡聽一個人讀。」劉校長笑眯眯地點點頭。於是,三個人分別把課文讀了一遍。

「合格!」我把書一合說,「只要工夫深,鐵棒磨成針。看起來只要多讀,把課文讀好並不難。過幾天我再檢查的時候,你們爭取得優秀。」

劉校長也說他們三人讀得不錯。

學生們高興地向我們道了聲「再見」,走了。劉校長說:「這樣一個一個地過『篩子』,『南郭先生』就無處藏身了,就混不下去了。」

「正是!」我說,「經常一個一個地檢查,經常督促、輔導、鼓勵,『南郭先生』不但待不住,而且會銷聲匿跡。」

說到這裡,我從備課本裡抽出一張紙條,遞給劉校長看。我指著上面寫的幾個學生的名字說:「前天教了一個寓言故事《金銀盾》,書上要求背誦。可是這幾位學生今天還背不下來,明天我再檢查。剛才放學時,我已經向他們打過招呼了。」

劉校長笑呵呵地說:「好!這就叫『實』!這就叫『嚴』!」

學生童士林一進辦公室,我便說:「知道我請你來是幹什麼的嗎?——不知道?一看作文你就曉得了。」

他急忙打開作文簿。翻到最後一篇時,頓時呆住了,喃喃地說:「怎麼寫了半截就交了呢?不對呀,記得我寫完了呀……」

我有個習慣,每次班長把作文簿交上來,我都先粗略地翻看一遍,凡字跡潦草的,對不起,打回去重抄;凡是文章寫得差的,把作者找來,加以指點後,重寫。不能濫竽充數。童士林是從別的班轉來的,不知我的底細,第一篇作文就因字跡不工整被我退了回去;第二篇,積習未改,又責其重抄。這一次,字倒是寫得整潔些了,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沒寫完!如果他是和我開玩笑的話,我想,這個玩笑該夠國際水平的了。

「於老師,」他繼續喃喃地說,「我不是故意的,我覺得做完了……」

從他的話和表情裡找不到一點和我開玩笑的意思,更沒有一絲試探我是否能「一嚴到底」的用意——他才上四年級,還不至於有這個心眼。我點點頭,對他的話表示相信。他走了,下午便把作文本交給了我。他交作文時的表情,真可以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直看到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才鬆了一口氣。

那時,對我來說,「說是說、做是做」已經成為歷史,而且,較之剛畢業時的我,已經聰明得多,有辦法得多。我發現童士林第二次作文的字寫得仍然不認真時,我把班長和小組長請到辦公室,對他二人說:「你二人把童士林給我請來。你們到了教室大聲喊:『童士林,於老師請你到辦公室去一趟!』一定要大聲喊,還要說:『於老師臉色鐵青,看樣子很生氣。』他要問什麼事,就說『不知道』。」不一會兒,士林來了,誠惶誠恐地站在我面前。我把作文本往他跟前一攤,說:「這是你寫的字嗎?」

只兩次,他再也不敢馬馬虎虎了。

我讓班長、組長大聲說,第一想給士林一點心理上的壓力,叫他知道,我是不允許草草了事的;第二想在全班學生面前立起一塊無形的、上書一個大大的「嚴」字的牌子,告訴他們,凡應做到的,必須做到;凡應做好的,必須做好,否則老師是不答應的。這也是立規矩的一種辦法。

一切好習慣的養成都有一個過程,而且對某些學生來講,一開始多少帶有強制的意思。等他們嘗到了甜頭,才會產生一種內驅力,隨著實踐次數的增多和得到更多甜頭的刺激,才會慢慢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即我們說的習慣。

使童士林這樣的學生不再是「南郭先生」,改掉做事毛糙的習慣,開始要緊盯不放。「盯」有兩層意思,一是一點馬虎之處都不放過;二是有一點點進步都予以肯定,給予鼓勵,而且儘量讓全班學生知道,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喜悅。直到他嘗到成功的喜悅多了,產生了內驅力,養成習慣為止。

有則外國諺語說:「人是習慣的奴隸。」讓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麼重要啊!而讓學生改掉一個壞習慣又是多麼難啊!

我們這樣做,也許會得到某些國外同行的譏笑。據說,有些國家的學生上課可以隨便離開教室,美其名曰:「尊重學生。」強迫學習不好,訓斥乃至體罰學生更不對,但放任自流亦不可取。孔子有云:「過猶不及。」

「過篩子」也罷,盯也罷,不管怎麼說,我們採取的一切措施,不是置「南郭先生」於死地,也不是像齊緡王那樣,把「南郭先生」嚇跑,而是為了教育「南郭先生」,為了不再產生「南郭先生」,是讓每個學生都懂得,不能混日子,要盡力去做應該做的每件事。

相關焦點

  • 名家丨於永正:不做混日子的「南郭先生」,教師要這樣影響學生
    精彩導讀從自己不做「南郭先生」到破除學生的「南郭先生」心理,讓我們一起了解於永正老師關於學習和教育的幾則小故事
  • 於永正:給年輕教師的20條建議
    民小編說: 於永正老師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這樣一位名師給自己初為人師的女兒寫了20條貼心建議,絕對是金玉良言。不僅僅是對於剛剛入職的老師,對於久為人師的你,或許也是一種提醒。
  • 跟於永正老師學做「老師」
    出洋相」,把自己扮成「老太太」「狐狸」……我覺得大部分教師是放不下這個架子的。教師要理解學生,要尊重學生,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問、好說,學生只有差別,沒有差生。老師在課堂上要少些包辦、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導和情趣,讓課堂教學生活化、遊戲化,構建「兒童的語文課堂」。(四)做個「童心不泯」的人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 書耕 | 為師之道在於修己 ——跟於永正老師學為師之道
    書中第一章題為「做甘草」,甘草是一味中藥,於老師將其特性與好教師應具備的特質結合起來,我很認同這一觀點。甘草溫和,作為老師,要溫和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微笑對待每一名學生;甘草包容,它幾乎能與所有草藥為伍,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學生,要用平和的心態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甘草調和,它能提高各味草藥的療效、減少毒性,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到寬嚴相濟,寬容學生,不過分苛求學生,同時絕不放縱。教師必須堅持嚴寓於愛、愛寓於嚴的原則,懂得調和之道,才能更好地涵養孩子的性情和人格。
  • 於永正:備課=寫教案?大錯特錯!你真的會備課嗎?
    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於永正老師是怎麼備課的吧。 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鑑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 於永正:做讓學生喜歡的老師秘訣
    童心不泯的標誌之四,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想做。一個真正了解學生的老師,豈能不成為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五十多年了,學生一年年地長大,我卻還是個孩子。是一屆一屆學生的童年延續了我的童年。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
  • 寶雞劉波文再讀《於永正與五重教學》有感:為遷移而教丨暑修班·閱讀
    這讓人想到於永正老師的「五重」教學法之「重遷移」。於是,我近期再讀《於永正與五重教學》這本書,感覺當下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環節中都突出了「遷移」。結合語文教學和習作課題研究,我認為主要是基於讀的遷移。但模仿絕不是刻意要求學生模仿,而是在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生實際出發的表達訓練,是根據學習的課文,習得方法經驗,開展隨堂練筆。而要實現有效練筆,就得有經典範例,實現從教材到生活的遷移。模仿練筆讓學生閱讀有了更高目標,不僅僅是「會讀」,還得「會寫」,以讀帶寫,讀寫結合。
  • 讓學生喜歡你的3個訣竅
    ‍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教師,是很多教師的願望。通過《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一書,於永正揭示了讓學生喜歡的訣竅。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母親牽著6 歲的孩子去商場購物。她原以為孩子會很開心,沒想到孩子在商場裡卻哭哭啼啼,無止無休。當她蹲下身子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麼快樂可言?
  • 教師暑假齊上「必修課」學習以溫暖、平等的心激勵學生
    ,不背著手、繃著臉,不以長者自居、不居高臨下俯視學生,而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李璇老師感悟到,當老師要有一顆童心,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有孩子氣,做孩子的「孩子王」,同時要把「玩」的文章做足,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童年。
  • 這一類老師將會被「清出」教師隊伍,家長拍手叫好,學生:支持
    為人師表,要有所作為,做學生的榜樣,才是一名值得尊敬的老師。近些年來,作為一個可以說是「鐵飯碗」的穩定工作,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個行業。這是好事同樣這也是個壞事,因為魚龍混雜的教師隊伍裡有著不少擁有不作為、不上課等不良作風的行為大學教授、副教授,堪稱現代版「南郭先生」。令學生與家長難以忍受!
  • 多所大學對超期學生發退學警告,不能混日子的,僅僅是學生嗎?
    而每每有這樣的消息被公布出來,網上的輿論就會傾向於認同,因為大多數網友認為,就算是考上了研究生,大學生們也不能混日子大學培養那些碩博士研究生而投入的資源沒有回報,難道不也是大學的損失嗎?而不能混日子的,是否也不僅僅只是學生呢?學生出現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自己造成的,無可否認。但是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它的一個方面是老師教,另一個方面是學生學。所以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是追究學生學的問題,同時也要找找老師教的問題。
  • 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教學能手劉波文:為遷移而教——再讀《於永正與五重教學》| 成長一「夏」
    這讓人想到於永正老師的「五重」教學法之「重遷移」。於是,再讀《於永正與五重教學》這本書,感覺當下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環節中都突出了「遷移」。結合語文教學和習作課題研究,我認為主要是基於讀的遷移。 部編語文教材突出經典篇目選編。學生精讀經典篇目,浸潤在名家思想和語言材料中,不僅要達到「讀懂」,還要實現「會用」,因此,遷移就是從「讀」到「用」的訓練過程,就是讀的遷移。
  • 「教師」新學期如何把課上得更好?特級教師給出這些建議
    用心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對於不指名道姓課堂效果會更好,把所授班級的學生座次表寫出來,上課時放在講桌上,這樣做,有助於記住學生的名字,儘快地了解每個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李希貴)課堂要立規矩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說、好問,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級的兒童不懂什麼叫「權威」,什麼叫「尊重」,什麼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給他們立規矩。是規矩,就要和學生約法三章——上課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違反了,老師要怎樣處分等。
  • 從本科生轉成專科生,甚至被直接清退,大學生你還敢混日子嗎?
    早前教育部已經下發了通知要加強高校的管理,對高校和學生都作出了一些要求,要求高校加強教學管理,取消一些水課,而且大學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教育部想通過這樣的做法來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對於大學生則是取消了清考制度,這意味著大學生必須重視學習了,如果掛科太多,補考又沒有通過,將無法正常畢業,到時候就真的是荒廢了四年時光。
  • 研究生「混日子」延期畢業,究竟是誰的問題?
    不畢業混日子究竟是誰的問題?學生還是導師?只對超期學生進行警告是否公正……親,建議您這邊也對部分「不良」導師進行警告喲~雖然這篇文章的微博評論數只有500+,但是小編卻在評論中看到有六條點讚數超過1000+的熱門評論,第一條評論的點讚甚至超過了4000+。
  • 開學季,特級教師的66個建議送給老師!
    於永正、李烈、竇桂梅等特級教師給出了66個關於教學細節的建議,大家讀讀看!用心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對於不指名道姓課堂效果會更好,把所授班級的學生座次表寫出來,上課時放在講桌上,這樣做,有助於記住學生的名字,儘快地了解每個學生。
  • 特級教師的66個建議來了
    直呼其名相對於不指名道姓課堂效果會更好,把所授班級的學生座次表寫出來,上課時放在講桌上,這樣做,有助於記住學生的名字,儘快地了解每個學生。如果這樣,而且今後也不懈怠,我敢說,你絕對成功了。(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師的第一節課,應該是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的興趣有了,教師以後的教學就會順暢些、圓滿些。
  • 混日子沒出路!研究生清退名單就是警示單
    這個退學名單是一張「罰單」,也是一張警示單:大學絕不是混日子的地方,進校門讀研不等於學位到手。高校敢於亮出清退之劍,是對社會負責——如果研究生靠混就能拿到學位,走到社會上勢必繼續混下去;也是對自身聲譽負責,把華而不實的學生送到社會上,恐怕會砸掉學校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