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於永正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
很早以前就知道於永正老師,當時是教研室主任拿著於老師的一本課堂實錄集,看到之後真是如獲至寶,後來又看到了於老師的講課錄像,《草》中於老師畫畫的功底讓我大開眼界,和學生表演的情節讓人捧腹又驚嘆設計巧妙,之後又看了於老師的一些課例,簡簡單單,樸樸實實,卻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別出心裁,還有就是於老師在課堂上那麼親切,和藹,又敢於「出洋相」,把自己扮成「老太太」「狐狸」……我覺得大部分教師是放不下這個架子的。
讀於老師的這本書,仿佛他就站在面前,跟年輕老師談心,笑眯眯地,我似乎都能聽到他有磁性的聲音。
正像他所說:我的文章不是在書齋裡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一)教師要做「甘草」
就是做一個對人寬厚溫和的人。微笑是名片,寬厚是品格。心態平和,處理問題才能平和,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人才是受人歡迎的人。
就是做一個對人包容的人。不論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過,諒人之短;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醒。對待學生,不是「治」,而是「接納」。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包容是出於推己及人的理解。
就是做一個有分寸的人。做事要把握好度。做教師,要「溫」也要「嚴」,「打一巴掌別忘了及時揉一揉」,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也要發現他的「弱點」,引導、鼓勵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二)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
於老師說:「教育沒有純方法技巧的東西,方法、技巧的背後有一個「情」字作支撐。」於老師總結出的方法有:
1、講課時,眼觀六路,用親切的目光看著每個學生,以專注、期待、鼓勵的目光看著發言的同學,把易回答的問題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外活動,加入學生的行列……
2、用「手」表達「喜歡」:用手摸摸學生的小腦袋,用手輕拍學生的肩,向學生豎起大拇指,……
3、用掌聲表達讚美
4、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
5、在好學生個別談話時表達相信和期待
6、給學生起「暱稱」是傳遞喜歡的方法。
7、表達對學生的喜歡,還有鉛筆、橡皮、小刀、作業本和書籍等。
圖片來自網絡
(三)為師之道是「師非師,課非課」
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是「同學」,是「朋友」,教師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
教師要理解學生,要尊重學生,兒童的天性是好動、好問、好說,學生只有差別,沒有差生。
老師在課堂上要少些包辦、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導和情趣,讓課堂教學生活化、遊戲化,構建「兒童的語文課堂」。
(四)做個「童心不泯」的人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童心不泯就是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就是要「孩子氣」,就是理解和體諒學生,就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想做。
(五)行「無言之教」
「無言之教」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
1、儀表是教師這本書的「封面」,工作裝要整潔大方,顏色要莊重,不穿髒兮兮的皮鞋走進校門。
2、教師第二張臉是「字」,教師要練字,字要寫得好。當老師,尤其語文老師,要寫一手好字。
3、練「朗讀」,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提高自己的表現力、理解力。
4、練「作文」——寫「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備課。寫「下水文」,備的是「能力」,是「功夫」。
5、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要先做到,這並不難。考驗老師的是,遇到有礙面子的事,能否坦然以對,為學生做出表率。
(六)激勵的作用是無窮的
如果說教育的第一個名字叫「影響」,它的第二個名字便叫「激勵」。
尊重,是民主對話的基礎;愛,是賞識、激勵的前提。於老師歸納出五條原則:
1、針對性原則:激勵要有的放矢。
2、實指性原則:表揚要實事求是。
3、引領性原則:激勵的話要對學生起引領、導向的作用。
4、 及時與重複性原則:表揚、激勵要及時,對突出的事跡、表現還要重複讚美,要當眾讚美。
5、鼓動性原則:表揚、讚美要真誠、動情。
激勵手段有哪些? 於老師總結出了以下方法:語言激勵,把學生的進步通報給家長,把學生的好作業交給家長欣賞,為學生發放獎狀和獎品等。
圖片來自網絡
(七)把課上得有意思
準確把握教材,教出「恍然大悟」來,讓學生有靈性,有悟性,讓學生對語文乃至對其它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反覆揣摩,反覆練習,修煉「見文生情」的真功夫,把課文朗讀好了,給學生留下情感,留下語感,留下語言,留下悟性和靈性。
輕鬆的課堂有意思,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輕鬆來自課堂上的遊戲,輕鬆來自老師的幽默,輕鬆來自學有收穫。
正像於老師所說:「每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穫,才能感到上課有意思,這個有意思才是我的目的所在。」
(八)人生得有目標
人生得有目標,即人們說的「明天的風景」。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徵。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崇高越直接,他進步得就越快,對社會也就越有益。有了崇高的目標,只要矢志不渝的努力,就會成為壯舉。
(九)要成為「文化人」
一個教師能否站住腳,能否取得好成績,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最終取決於他的文化。老師要讀經典,讀古代啟蒙讀物,讀經典小說,背古典詩詞,讀外國教育家和文學家的書。讀書多還不夠,還要「以文化人」,就是把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把理論轉化為行為,就是「學以致用」。以文化人的「文」,除了書外,還包括藝術,還包括大自然。
喜歡聽於老師的課,喜歡讀於老師的書,更喜歡於老師這個人,他不做作,他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我們,讓我們明白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