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曾寫了一篇關於「ありがとう」的文章,開篇就提到過來,日本朋友過生日,我發了祝福語過去,回過來的簡訊是「有難う」,當時我還犯了一會兒暈,沒反應過來,這主要是比較少用漢字寫法。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日語中到底什麼時候用漢字,什麼時候用假名吧。
在日語中,漢字有兩種表計的方法「閉式」和「開式」
句子中含有漢語的語句用平假名進行書寫的,就是「開式」,而「閉式」指的是用漢字進行書寫。
我們舉個例子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開式】「有難う御座います」【閉式】至於為什麼很多情況下不用漢字,要從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 明治維新時期的去漢化運動
之前我的文中曾經提到過,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因為比中國更早打開國門,所以表計新的西方事物就必須自己造詞。
最早他們還是使用【漢字】造詞,以【義譯】為主,但日語終究不是以漢字為根基的語言,底蘊不足的情況下,開始改為【音譯】。
加上脫亞入歐的思想,當時的日本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國語改革運動,包括【假名派】【羅馬字派】。
最終「福澤諭吉」提出的《減少漢字使用說》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張將漢字使用個數限制在3000個以內就足夠了,而這一主張也成了日本日後文字改革的基本路線。
二. 手寫時代,漢字筆畫太複雜
其實真正讓日本人希望用假名書寫的原因,主要還是漢字的比劃太多。
比如我當年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學習形容詞的時候,
以「い」結尾的形容詞可以直接加名詞,如「白い花」如果是漢字的形容詞需要加「な」加名詞,如「綺麗な花」。然後特別強調了「きれい」需要加「な」,當時很迷惑的問老師,為什麼要加。
老師說:「因為「きれい」的漢字是「綺麗」,不是「綺麗い」,所以要加「な」。」
我當時還問老師為什麼不直接寫「綺麗」,非要寫「きれい」,太混餚視聽。
老師很輕巧的說,以後你寫這個單詞的時候就寫「綺麗」吧,這個詞沒有特別要求不能寫漢字。
然而,我寫過一次以後,就決定,除非電腦打字,我才不要手寫「綺麗」。
漢字筆畫多且繁複,卻依舊無法取代
雖然假名的比劃相對比較少,同時也易於書寫。
但如果只是用假名或者羅馬字書寫,會無法辨別許多【同音異義】的單詞,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漢字在日語詞彙中依舊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加上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日本率先解決了方塊字編碼基準與輸入難題,促使了漢字編碼標準字數的不斷增加。
鍵盤輸入的便捷,加上漢字詞句中的顯示,讓句子長度更簡潔。
總結
現在的日本,除了出版社為了照顧/爭取年齡小、漢字詞彙量少的學生讀者,要求在敬語、補助動詞等使用的時候,使用「開式」進行表達以外。
民間幾乎是鍵盤打出來是漢字就輸入漢字,默認出來時假名就是假名,都沒有太多的定型。
只有【同音異義】的單詞出現的時候,才會特別去確定選擇正確含義的漢字單詞,其他全憑個人喜好,以及個人漢字儲存量,所以在日語漢字的使用當中,大家不必糾結,放心大膽的用假名去寫忘記漢字的句子吧。(我大多寫漢字,因為我老記不住「う、い、っ」等長音、頓音,2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