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6個獲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由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申報的傳承項目《東北秧歌》,成為全省唯一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高校。這是該校重視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並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個可喜成果。
東北秧歌源於東北地區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受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舞蹈專業建立20多年來,秉持「科研與教學並重、創新與傳播並舉、保護與傳承並進,教育薰陶與普及推廣」的辦學理念,將東北秧歌的保護與傳承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價值,通過對東北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普及,構建完成了動作體系、風格體系、道具技巧、風俗文化「四位一體」的東北秧歌傳承模式。同時,為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開設了舞蹈藝術通識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舞蹈體驗與表達》及校級實踐類金課建設項目《校園舞蹈創作研究與實踐》在全校普及推廣。學校還經常組織舞蹈專業師生深入長春市各中小學、街道社區等共建基地,實施東北秧歌舞蹈傳承、東北秧歌中小學生大課間操組合、東北秧歌普及型舞蹈健身操組合、東北秧歌健康舞蹈創編與實踐等教學工作,傳播東北秧歌文化,讓師生和群眾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東北秧歌的喜愛。
多年來,該校堅持以東北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己任,以東北秧歌傳承為辦學特色,始終致力於培養東北秧歌表演與教學人才。特邀著名東北秧歌舞蹈表演藝術家王小燕為特聘教授,組建實力雄厚的東北秧歌教學研究團隊,進行傳承與創作、教學與研究、整理與傳習、創作與演出,弘揚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吉林省傳承人加強聯繫,了解東北秧歌與東北民俗文化、東北民族音樂等傳統民間藝術,把握文化價值,帶動傳承方法的學術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實踐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師生以劇代課,創作了多部東北秧歌民間舞蹈作品。」據舞蹈系主任張萬勵介紹,這些作品在吉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廣獲好評,為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傳承、傳播和創新提供了人才支撐。自2015年起,該校舞蹈專業師生先後參與教育部「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長春市朝陽區教育局「蓓蕾計劃」等項目建設,並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東安實驗學校、養正高級中學、長春市清華實驗學校、長春市第158中學、柳河孤山子鎮小學等20所城鎮和農村中小學建立了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對創編的「東北秧歌大課間操」「東北秧歌舞蹈組合」等項目進行推廣,累計課程覆蓋面達6000餘人次,為東北秧歌的各教育階段傳承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平臺。
舞蹈專業的師生還經常深入文化館和社區街道,開展百姓健康舞項目推廣,建立了15個社區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創編了「東北秧歌百姓健康舞」等系列教材,定期舉辦展演和推廣,提升了社會影響,豐富了中老年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近兩年來,學校與吉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建立了「吉林省少數民族創作基地」,與松原市人民政府、安圖縣人民政府分別合作開展文化扶貧建設工程,利用豐富的師資和課程資源,組織開展東北秧歌傳承、創作、傳統文化藝術展示交流和經典劇目排演等形式的推廣活動,使東北秧歌吉林省不斷發揚光大。
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學校通過建設「東北秧歌創作藝術工作坊」,將影響範圍擴大至駐地街道社區和中小學共建單位;以「東北秧歌創作藝術教育」「東北秧歌傳承與保護」為兩翼,以「東北秧歌教學」為主體,發掘文化內涵,在科學研究、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同時,利用現代網絡優勢,建立東北秧歌民間文化數位化傳播平臺,將東北秧歌的表演技藝在網絡上持續推送傳播,不定期舉辦線上展示活動,提升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把東北秧歌創作及瀕危作品搶救課程全部納入教學課程系統,通過不同專業、不同院系學生的普及推廣,讓更多學生認識和傳承東北秧歌,實現校內外的「活態」傳承。
該校傳承項目負責人、校長呂英華教授告訴記者,依託高校舞蹈專業優勢進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播、傳授和傳承,有利於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未來從事傳統文化項目傳承的積極性。學校從今年9月份開始,將創作一批高質量的東北秧歌舞蹈作品。目前,新創編的作品《袖頭秧歌》舞蹈已經完成,準備參加年度省級舞蹈大賽。學校將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基地建設的整體部署,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將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打造成為校園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解克兢 城市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暄 實習生 陳琳君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