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 高校師生這樣做

2020-09-10 城市晚報

教師節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6個獲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由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申報的傳承項目《東北秧歌》,成為全省唯一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高校。這是該校重視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並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個可喜成果。

東北秧歌源於東北地區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受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舞蹈專業建立20多年來,秉持「科研與教學並重、創新與傳播並舉、保護與傳承並進,教育薰陶與普及推廣」的辦學理念,將東北秧歌的保護與傳承作為重點課題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文化價值,通過對東北秧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普及,構建完成了動作體系、風格體系、道具技巧、風俗文化「四位一體」的東北秧歌傳承模式。同時,為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開設了舞蹈藝術通識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舞蹈體驗與表達》及校級實踐類金課建設項目《校園舞蹈創作研究與實踐》在全校普及推廣。學校還經常組織舞蹈專業師生深入長春市各中小學、街道社區等共建基地,實施東北秧歌舞蹈傳承、東北秧歌中小學生大課間操組合、東北秧歌普及型舞蹈健身操組合、東北秧歌健康舞蹈創編與實踐等教學工作,傳播東北秧歌文化,讓師生和群眾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東北秧歌的喜愛。

多年來,該校堅持以東北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己任,以東北秧歌傳承為辦學特色,始終致力於培養東北秧歌表演與教學人才。特邀著名東北秧歌舞蹈表演藝術家王小燕為特聘教授,組建實力雄厚的東北秧歌教學研究團隊,進行傳承與創作、教學與研究、整理與傳習、創作與演出,弘揚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吉林省傳承人加強聯繫,了解東北秧歌與東北民俗文化、東北民族音樂等傳統民間藝術,把握文化價值,帶動傳承方法的學術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實踐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讓師生以劇代課,創作了多部東北秧歌民間舞蹈作品。」據舞蹈系主任張萬勵介紹,這些作品在吉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廣獲好評,為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傳承、傳播和創新提供了人才支撐。自2015年起,該校舞蹈專業師生先後參與教育部「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長春市朝陽區教育局「蓓蕾計劃」等項目建設,並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東安實驗學校、養正高級中學、長春市清華實驗學校、長春市第158中學、柳河孤山子鎮小學等20所城鎮和農村中小學建立了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對創編的「東北秧歌大課間操」「東北秧歌舞蹈組合」等項目進行推廣,累計課程覆蓋面達6000餘人次,為東北秧歌的各教育階段傳承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平臺。

舞蹈專業的師生還經常深入文化館和社區街道,開展百姓健康舞項目推廣,建立了15個社區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創編了「東北秧歌百姓健康舞」等系列教材,定期舉辦展演和推廣,提升了社會影響,豐富了中老年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近兩年來,學校與吉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建立了「吉林省少數民族創作基地」,與松原市人民政府、安圖縣人民政府分別合作開展文化扶貧建設工程,利用豐富的師資和課程資源,組織開展東北秧歌傳承、創作、傳統文化藝術展示交流和經典劇目排演等形式的推廣活動,使東北秧歌吉林省不斷發揚光大。

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學校通過建設「東北秧歌創作藝術工作坊」,將影響範圍擴大至駐地街道社區和中小學共建單位;以「東北秧歌創作藝術教育」「東北秧歌傳承與保護」為兩翼,以「東北秧歌教學」為主體,發掘文化內涵,在科學研究、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同時,利用現代網絡優勢,建立東北秧歌民間文化數位化傳播平臺,將東北秧歌的表演技藝在網絡上持續推送傳播,不定期舉辦線上展示活動,提升東北秧歌民間舞蹈的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把東北秧歌創作及瀕危作品搶救課程全部納入教學課程系統,通過不同專業、不同院系學生的普及推廣,讓更多學生認識和傳承東北秧歌,實現校內外的「活態」傳承。

該校傳承項目負責人、校長呂英華教授告訴記者,依託高校舞蹈專業優勢進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播、傳授和傳承,有利於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未來從事傳統文化項目傳承的積極性。學校從今年9月份開始,將創作一批高質量的東北秧歌舞蹈作品。目前,新創編的作品《袖頭秧歌》舞蹈已經完成,準備參加年度省級舞蹈大賽。學校將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基地建設的整體部署,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將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打造成為校園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解克兢 城市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暄 實習生 陳琳君報導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吉林省高校榜上有名
    這是該校重視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並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個可喜成果。同時,為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開設了舞蹈藝術通識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舞蹈體驗與表達》及校級實踐類金課建設項目《校園舞蹈創作研究與實踐》在全校普及推廣。
  • 26個獲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吉林省高校榜上有名
    這是該校重視傳承東北秧歌民間舞蹈藝術,並融入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個可喜成果。同時,為非舞蹈專業本科學生開設了舞蹈藝術通識課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東北秧歌》《舞蹈體驗與表達》及校級實踐類金課建設項目《校園舞蹈創作研究與實踐》在全校普及推廣。
  • 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如漢族的《秧歌》、藏族的《鍋莊》、壯族的《蟆拐舞》、苗族的《蘆笙舞》、滿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阿細跳躍》等。這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舞蹈形式,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民族認同感。
  • 東北秧歌音樂的特點
    東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約有300餘年的歷史。東北秧歌是東北漢、滿兩族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它流傳於東北三省,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東北秧歌分地秧歌(又稱地蹦子)和高蹺秧歌兩類。地秧歌流傳面積廣,遍及整個東北大地。
  • 「非遺」視野下北京地區的高蹺秧歌
    高蹺秧歌會是一種高度定型、有著悠久歷史和嚴格會規的組織在清代中期以後才發展和定型,過去為宗教信仰「朝頂進香」,也就是廟會而設。現如今,北京市級非遺民間舞蹈有兩支高蹺秧歌會,分別是大柵欄五鬥齋高蹺秧歌和西北旺高蹺秧歌,聚焦這兩支高蹺秧歌老會的歷史與現狀,引發我們對非遺民間舞蹈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 這很東北!遼寧老師上課教學生扭大秧歌,老帶勁了!
    12月9日一則老師教初中生學東北秧歌的視頻在網上受到熱捧那場面,可老歡樂啦!高老師介紹,秧歌只是音樂課上的一個教學內容,「因為馬上就要期末了,同學們學習秧歌后,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壓力大時就扭上一段,可以緩解學習壓力。」高老師稱,這樣做事希望孩子們學習東北文化、掌握東北秧歌的藝術特點和基本動作,希望孩子們將來能夠傳承東北地域文化。
  • 山東藝術學院兩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參演作品名單公布,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原創作品群舞《沂蒙母親》《移山》入選。作為山東省唯一入選高校,山東藝術學院將代表山東以舞蹈形式向全國人民展示齊魯文化風韻。
  • 可以,這很東北!遼寧老師上課教學生扭大秧歌,老帶勁了!
    12月9日,一則老師教初中生學東北秧歌的視頻在網上受到熱捧。那場面,可老歡樂啦!高老師稱,這樣做事希望孩子們學習東北文化、掌握東北秧歌的藝術特點和基本動作,希望孩子們將來能夠傳承東北地域文化。自編教材創新課改傳承地域文化高暢老師負責教授初一年級的音樂課,從今年秋天開學起,學校啟用了校本教材,對原有教材進行了嘗試性的改革,引入了學生們喜歡的歌曲和舞蹈。
  • 湖北這兩所高校上榜重要名單
    9月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認定結果的公示》,經高校自主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專家遴選,教育部擬認定26個基地為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 北京舞蹈學院來山東藝術學院考察交流
    12月5日,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主任張曉梅、教授田露、周萍等一行來我校舞蹈學院考察交流。雙方就國家級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張曉梅一行觀摩了由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舞蹈教育家張蔭松指導,青年教師馬嘉執行的《山東民間舞蹈——海陽秧歌》教材課堂展示。一致認為在現階段的海陽秧歌訓練中,男班教材的開發與應用對於演員的空間意識、身體訓練以及風格性的把握等方面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張曉梅一行還觀看了商河縣鼓子秧歌表演,並對鼓子秧歌中傘、鼓、棒等的風格動律進行現場研討學習。
  • 我校入選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9月8日,經過教育部網站公示,我校申報的傳承項目《東北秧歌》入選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也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根據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
  • 傳承紅色基因,續寫紅色傳奇——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體育藝術...
    同時在精神上,學校致力於打造文化精品,圍繞著學校的紅色基因和百年辦學文脈創作了一系列紅色精神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活動與節目。二者結合,對我們的學子們起到很好的教育與薰陶作用。」科研與藝術並行 教育與傳承共重作為我國「雙一流」項目的重點院校,華南理工大學在科研教育上的成果斐然。
  • 「大同教育」老山頭鄉中學小學部民間藝術社團
    「大同教育」老山頭鄉中學小學部民間藝術社團 2020-12-23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少兒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教育得天獨厚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其中,少兒舞蹈是舞蹈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種教育形式,它表述了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與其它藝術教育相比較,具有推動少兒素質全面提高的優勢,並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能力,為少兒全方面素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視角,淺要分析該舞種在少兒舞蹈中所發揮的作用。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風格韻律及感情表達的特點
    要知道,我們要學的已不是停留在民間自娛意義上的舞蹈了,它經過了文藝家的整理加工,已經被美化和規範化,而成為一種表演性藝術。民族民間舞蹈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徵和審美價值,有著不同民族特定的風格韻律、感情色彩和精神氣質。要得其神韻,就必須對各自的內外部特徵加以甄別和強化;然而關鍵在於,要準確地體味和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韻律和它豐富的內在感情色彩,而不能僅限於外在動作的模仿。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歌舞音樂
    結合聲樂、器樂、舞蹈等藝術形式,歌舞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中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類型門類。歌舞音樂具有較強的集體性和群眾性,生活化氣息濃鬱,節奏特點鮮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1.漢族歌舞音樂——秧歌秧歌是漢族歌舞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秧歌分為兩類,分別是地秧歌和高蹺秧歌兩種形式,秧歌源于田間插秧勞動,在元宵節時用來表演,期盼明年有一個好收成。
  • 東北大地的藝術明珠,非遺文化——二人轉
    東北大地的藝術明珠,非遺文化——二人轉雜談|第002期 啃書君如是說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就在「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樣優美的旋律中長大的。民間秧歌,二人轉,丑角扮相閒話少敘,簡單介紹一下二人轉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吧,二人轉主要源於東北大秧歌,結合河北的蓮花落這一表演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表演藝術。
  • 傳承地域文化 上海市民舞蹈大賽頒獎暨展演舉行
    東方網通訊員嚴莉燕9月20日報導:今晚,上海市民舞蹈大賽頒獎暨展演活動舉行。魏芙、凌桂明等舞蹈界明星與來自各區的市民舞蹈民星歡聚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共同用舞蹈描繪生活,共話上海地域特色舞蹈的傳承與推廣。
  • 高考舞蹈:中國民族舞蹈分類及介紹
    【秧歌】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按地區和風格不同,又分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彩綢、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歡快熱烈,生活氣息濃烈。有的地方將民間的高蹺、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統稱「秧歌」。【腰鼓舞】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原流行於中國陝北地區,以安塞等地腰鼓最為著名。
  • 傳承二百多年 臨沂民間藝術龍燈·扛閣舞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齊魯網9月28日訊龍燈·扛閣是一種源自河東三官廟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和傳統的舞龍等民間表演極其相似,但又有不同,它將民間常見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是河東三官廟一帶獨有的民間藝術。舞龍者30歲-45歲之間,「20多歲的小夥子有力氣,但耐力不好;45歲以上的人體力又差一點兒了;扛上的小孩則以2歲-4歲為主,這樣的小孩又好看體重又輕,4歲以上的就太重了,而且小孩懂事了,坐在上面就害怕了。」楊貫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