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認為,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誠哉斯言!生產勞動,包括種植、養殖、手工勞動、工業生產、家務勞動、公益勞動、校園美化綠化集體勞動等等。這其中蘊含著極多極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資源,蘊藏著無窮的教育價值!
-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一貫倡導的教育方針。進入八十年代以來,我們的教育工作走向了只抓教學和學業成績,而忽視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正確方針,培養出的學生只懂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經驗。特別是走向領導崗位的學生,變成了&34;進入校門&34;走進機關門″的&34;幹部。管農的不懂農,管工的不懂工,實踐經驗欠缺,決策工作容易失誤。
-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解。
教育應怎樣改革?才能培養更多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看大家的評論,還是要按照毛主席的教育方針: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更有利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可是有年輕人提出疑問:要孩子們當童工呀?提出這個疑問的必定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一代生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年代,又實行一胎化政策。家家把孩子寵著,溺愛著。生活起居一切家長包辦,孩子只管學習就是好孩子。
-
「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係」考點梳理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係是不一樣的。首先,在原始社會,教育與生產勞動是緊密結合的。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具有明顯的非生產性。一方面,教育的場所就是那些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場所,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教育活動都是融合在生產、生活中進行的;另一方面,教育的內容非常簡單,就是那些社會生產勞動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經驗。
-
開展農業生產勞動,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提升學生的生產勞動技能
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懂得勞動的偉大意義,養成勞動習慣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一、安排農業生產勞動的實質,形成尊重勞動和愛惜食物的思想意識。
-
美國社會的勞動教育
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許多國家把生產勞動引進教育領域,以促進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通過教育和勞動的結合,給學生提供參加校內外社會經濟活動的機會,了解不同類型的生產勞動和各種職業生活,從而在觀念、心理、技能和職業上為他們走向勞動世界創造條件。
-
知識與實踐結合,科技才能提升,社會才能進步(1)西方知識活動與生產勞動的分離與結合對科技進步的影響
我們的目的是想在規律探討的基礎上,說明一個社會利益關係的設計應該鼓勵知識學習者、生產者及擁有者到生產一線,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技進步。知識與勞動結合是科技進步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技人員與生產一線的勞動結合,促進科技發展和知識服務於生產實踐;二是進行社會管理的幹部參加勞動,了解生產和群眾需要,才能使社會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
-
加強勞動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加強勞動教育是對新中國成立後勞動教育方針的繼承和發揚。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同生產勞動緊密結合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各個時期黨的教育方針之中。早在1957年,毛澤東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強調「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
-
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多次強調要加強勞動教育,先後印發了《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大課堂結合。
-
調查顯示,當前的勞動教育存在社會勞動教育「淡漠」、學校勞動教育...
調查顯示,有84.53%的人認為,當前學生積極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不強。通過訪談了解到,學校勞動教育「無位」主要表現在:一是把勞動異化為懲罰,比如遲到了罰掃地等,將勞動和懲罰等負面心理體驗建立聯繫。二是把勞動教育異化為技能的習得,通過勞動生產和實踐學習某種技能,而忽視勞動的價值體驗。三是把勞動教育異化為娛樂,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一線操作車間、工廠、民間作坊等,當作學習生活的調劑。
-
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面對21世紀的挑戰和新世紀素質教育新要求,黨和國家在堅持教育與包括生產勞動在內的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同時,把「美育」納入教育方針。1999 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學生健康的重要性,重申了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
深刻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
讓青少年在勞動教育中「動起來」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所提出的教育方針政策中,始終主張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張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思想鍛鍊和思想改造,主張在勞動中與工農結合中了解社會、豐富知識、增長才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如既往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新時代青少年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
【強國教育叢談】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加強勞動教育作過許多闡述,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關於勞動教育的科學理論。[4]1897年,列寧在《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一文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5]由此可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
在研學旅行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是學校勞動育人的課程之一,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五育並舉」的重要舉措。2020年3月,《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求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也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
-
...將勞動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華東理工大學的主題...
在環境優美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聆聽歷代領導人的勞動故事,然後在鬆軟的土壤裡親手種下三色堇……12月18日,華東理工大學將勞動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相結合,面向基層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員代表在奉賢校區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了「踐行四史教育領悟勞動精神
-
「強國教育叢談」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加強勞動教育作過許多闡述,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關於勞動教育的科學理論。[4]1897年,列寧在《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一文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5]由此可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
山東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將每周不少於1課時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結合山東省實際,山東省教育廳組織起草了《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若干措施》,現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結合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強化個人生活能力和習慣養成。生產勞動教育使學生親歷工農業生產等創造過程,學會使用工具,掌握相關技術,感受勞動創造價值。服務性勞動教育強化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提高社會責任感。小學低年級進行勞動意識啟蒙,學習個人生活起居自理,感知勞動樂趣。小學中高年級以校園勞動為主,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學會與人合作。
-
山東: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開齊開足勞動課程
一、明確教育內容勞動教育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區分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特點,將社會勞動體驗與家務勞動貫穿全過程,突出勞動價值觀念的培養,使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奮鬥,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並用。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結合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強化個人生活能力和習慣養成。
-
新時代呼喚大學勞動教育新作為
2.新時代勞動教育更加凸顯大學生全面發展 馬克思曾指出,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是智力和體力勞動相結合且得到充分發展的人,既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有多方面的志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實現人的目的和價值。勞動教育正是將教育與勞動結合起來,使教育和勞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也同時不斷促進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