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多與少的悖論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創新人才多與少的悖論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國民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布

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社會最核心的因素,但我們在探討人才問題時,經常會遇到一個悖論:一方面,是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不時發出人才缺乏的呼聲;一方面,卻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體量,畢業的人才無處安放。這種認知與現實背離的狀況讓人們很困惑:到底中國的人才是多了還是少了?這個看似悖論的現象其成因是什麼?

人才作為一種資源,要充分發揮效用是需要一些基礎支撐條件的,在基礎支撐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人才的作用無法呈現。就比如把賈伯斯「空投」到非洲某個國家,他也無法創造蘋果公司的奇蹟,這個安排對於賈伯斯和那個國家而言都是雙重損失。當下中國整體上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基礎支撐條件還無法吸引、支撐與維持一大批高端創造性人才的高成本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適合自己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多與少的悖論中,「多」反映的是改革滯後帶來的人才制度性浪費;「少」則是指相對於中國整體的文化基準線而言,中國的人才存量遠遠不夠。

1.多元視角下的人才 高校、市場、社會的口味與偏好

在進行深入分析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在全球化時代,人才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最重要的資源,越多越好,根本不會出現「嫌多」的問題。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用經濟發展的四個輪子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四個輪子分別是:土地、資本、人力與技術,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早已證明前兩個輪子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傳統要素,其作用在科技時代呈現出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而後兩個輪子則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尤其是近來的研究認為,技術內在於人才的個人知識庫存中,因而,對於任何社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人才過多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人才的多與少的悖論?筆者認為,這直接反映了兩個困境:其一,供需不匹配的鴻溝。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學與科研院所,他們按照自己的專業設置現狀培養人才,而市場則以自己的真實需求選擇人才,按照當下時興的說法: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嚴重的不對稱狀況。

其二,多方的認知標準不一致而導致認知誤區的出現,從而加劇人才悖論現象的蔓延。這裡至少包含三方認知,從培養者角度來看,大學按自己多年形成的標準與模式培養人才;而市場則追隨利益的軌跡,認為人才就是那些能夠給社會和企業帶來直接改變與效率等顯現指標能力的人;社會則認為那些能夠掌握所學知識並順利畢業的人都是人才。從這個對比中,不難發現三者關於人才的標準與偏好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從各自的理念來說,培養單位的認知標準裡有濃厚的理想主義偏好,注重的是形而上的學術旨趣;市場的標準裡則充滿實用主義味道,它關注的是形而下的效率與實踐能力;公眾的標準則是以功利主義為主,它注重的是聲望與榮譽。三種標準之間有很大的交叉,但並不完全重合。在市場發育不充分,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三種人才劃分標準各自按自己的標準來界定人才,這種不同的認知視角必然帶來人才的多與少的悖論。在供需平衡已經被打破的今天,需求方作為人才的最後落腳點,在人才標準的認定上具有更多的優先權,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坊間所謂的缺少人才的說法,大多源於市場根據自己的標準做出的判斷。

當下我們遭遇的所謂「人才過剩」現象,其實是各種評價標準不一致帶來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偽命題。但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我們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即人才「虛胖」問題產生的內在機制問題。

2.人才供給側 多乎哉,不多也

我們首先分析中國2013年畢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專業分布圖。從這兩張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顯著特點:其一,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包括研究生)以工學為主,管理學為輔;其二,純人文類專業(文學與藝術類)在研究生階段大幅縮水,法學所佔比例有較大提升,這樣的分布可以比較間接地表明中國仍處於工業化階段,並開始緩慢轉型。作為對照,我們可以基於同樣的標準看一下美國的畢業生分布情況,在本科生階段,美國理工農類畢業生所在佔比例很小(接近15%),其他類別的畢業生佔絕大多數(80%以上)。作為對比,中國理工農類畢業生佔到40%,其他類別的畢業生佔到50%多,研究生階段,情況依然如此,這也間接證明美國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處於知識經濟社會階段,而我們仍處於工業化階段。按照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的說法:1956年美國職業結構中白領人數首次超過藍領。試想就是今天,我們又有多少行業和領域的白領人數超過藍領呢?這種社會發展程度的差距必然帶來對人才需求與認定標準的差異。

但事實是,作為人才的供給方,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襲計劃經濟的培養模式,從招生規模、專業設置等諸多關鍵環節,仍然是完全按照計劃經濟模式來運行,自主性很少,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與市場的契合度嚴重不足。

再有,現有的教育體系對於人才的認定標準過於單一化,即以學術性標準為主,而人才創造力的構成則是多項要素的集合,這種齊一化標準不可避免地造成多種創造性能力得不到認可、甚至被扼殺。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認為構成人的智力的要素是多元的,他從最初提出的七種智力要素,到後來發展為十種智力要素。我們教育系統所推崇的邏輯推理能力僅僅是其中的一項智力要素。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坦伯格教授提出更為簡潔的智力三元論,強調智力構成包括三個層面:即分析能力、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不論怎麼看待這些理論,智力的構成是多維的,這已經取得學界的充分共識。而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所熱衷的閹割式的智力認定模式,必然造成人才供給的單一性(從千校一面到萬生一面的認知傳遞),而市場的需求則是多元的,由此,人才的多與少的悖論在這種背景下必然會產生,如果供給側不改革,需求側的困境無法從根本上化解。

3.人才需求側 葉公好龍怕龍來

從需求側來說,我國存在著嚴重的人才市場狹窄化的局面。關於市場狹窄化問題,中國市場存在的或明或暗的條塊分割與壟斷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關於這方面的論述已經很多,無須贅述。筆者前幾年曾撰文指出:中國當下最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市場,就是今天這個結論仍然沒有多少改變。人才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對於人才的需求。我們曾做過一個推論: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對於人才的需求越迫切,人才的需求彈性越小(接近於剛性),因為高度發達的社會一刻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缺少人才的充分供給,文明也將隨之崩潰。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謂的現代社會靠兩套系統維繫運行:專家系統和象徵標誌。這兩套系統的基礎就是知識與人才。他認為社會發展程度越低,對於人才的需求也越弱。從全球範圍內的地區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情況看,不難印證這個推論。但是這裡還存在很多複雜的問題沒有釐清,即人才與市場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這個問題類似於「選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們傾向於認為人才與市場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有的時候,市場促進人才的湧現,而有的時候則是人才的創造力拓寬市場,比如賈伯斯、蓋茨、馬雲等人都是拓展市場的那批有創造力的人才。但從總體上看,人才不都是這樣的,參與培育、完善與發展市場的人才佔大多數。

在探討需求側的其他問題前,我們來看一張圖表(右下表),這是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整理出來的中國人才庫存示意圖。這張圖信息量很大,我們只說一點:從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整體的文化基準線為10年級水平,這就決定了中國企業的人才基礎環境就是基於這個基準線而變動的,大學畢業相對於這個基準線是有一個技術梯度差的,這個梯度差大約為4-6年,理論上說滿足這個梯度差的人才在當下的基準線上都是可以找到工作。但現實不是,那麼,出現人才庫存「虛胖」的原因何在?

中國的人才需求側(如企事業單位等)面臨三種情況:

首先,客觀地說,中國真正屬於高科技的行業並不是很多,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下很多的用人單位動輒要求「高端人才」屬於典型的葉公好龍,在基礎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這些人才僅具裝飾作用。換言之,中國的需求側熱衷於不切實際的追求「高大尚」型人才,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面子工程,後果就是人才資源的浪費。

其次,中國很多企業由於結構轉型沒有完成,大多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故而從內心裡也不需要多少人才。這就帶來一個弔詭的局面:原本是個別企業為降低人工成本有意阻止人才的流入,反而進一步造成企業整體升級與轉型的乏力,從而陷入越沒有人才也就越不需要人才的怪圈,由於路徑依賴效應,這些企業反而被牢牢鎖定在粗放發展模式上,這也是當下國內人才市場遇到的最大困境。

第三,由於普遍的契約意識薄弱,企業不願意承擔知識的轉化成本。中國高等教育與市場的脫節,導致提供的知識偏重於理論,這就需要企業必須通過培訓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由於契約意識薄弱,企業擔心人員的流動會讓這部分成本得不到合理回報,而發達國家這點做得比我們好。總之,從中國人才庫存的整體狀況來看,中國是屬於人才比較缺乏的國家,在產業結構整體轉型的這個關鍵時期,必須由人才來推動轉型,在這個背景下,人才的多與少悖論就演變為一個問題,真缺假多的問題。

英國人力資源管理專家肯·羅賓遜一針見血地指出:從今往後,越來越多的人依靠他們的知識生存;而所需要的知識卻是日新月異。結合中國的人才與市場狀況,供給側與需求側應該逐漸走向相互匹配,這就要求供給側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以適應市場的訴求;而需求側則需改革、拓展市場,以務實的態度接納人才。在整合三方認知差距的過程中,作為人才的個體也應該在這場變革中積極改變自身的學術資本庫存結構,因為稀缺永遠是市場的通行證,基於此,才能更好地服務市場、拓展市場並分享市場,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的。

(李俠、周正,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

相關焦點

  • 「芝諾悖論」與「科普悖論」
    我把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稱之為「科普悖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中,長期以來流行的「科學主義」開始受到批判,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領域中,至少極端的科學主義已經少有提倡。只有科普界很奇怪,原教旨的科學主義仍然甚囂塵上,很有影響,學術和思想的落伍顯現無疑。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科普界「科普悖論」的典型表現。
  • 家族企業的悖論管理
    在悖論管理中,每種方法都必然存在權衡取捨。 創業型家族將家族利益和企業發展相結合,通過打造管理悖論的能力而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悖論管理方式是家族企業成功進化成一個「創業型家族」的核心所在。
  • 亂說: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
    :由羅素發現的一個集合論悖論,其基本思想是:對於任意一個集合A,A要麼是自身的元素,即A∈A;A要麼不是自身的元素,即AA。(百度百科)理髮師悖論: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髮師,他這樣說:「本人的理髮技藝高超,本人只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 理髮師到底給不給自己理髮?給自己理髮,違背了,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這一基本原則。
  • 羅素悖論(理髮師悖論)
    羅素悖論Russell’s Paradox設S是由一切不屬於自己的那些集合所組成的「集合「,即S={x|x∉x}S是一個集合嗎?如果S是一個集合,那麼我們問:S屬於它自己嗎?如果S屬於S,則S不符合「不屬於自己「的條件「,於是應該有S不屬於集合S。
  • 著名的「費米悖論」,它的悖論到底悖論在哪?
    這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句問話,卻演變成著名的「費米悖論」。「費米悖論」,它的悖論在哪呢?1、銀河系中存在外星文明;2、銀河系中不存在外星文明。還有科學家為了解釋「費米悖論」給出了一個公式。1960年,法蘭克·德雷克給出了一個推測銀河系內出現高智文明數量的公式。
  • 悖論原理的正反向作用
    就像科學哲學的互補原理可稱之為融合原理、複合原理,科學哲學的反等效原理也可稱之為悖論原理、矛盾原理。牛頓力學的第三定理在科學哲學上表現為悖論原理或矛盾原理,這就是辨證主義哲學家普遍相信事物的悖論關係或矛盾關係為事物產生了運動和發展動力的基本原因。
  •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在教育家顧明遠眼中,在當前教育當中,仍然存在著8個悖論。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 文| 顧明遠 編 | Mina 教育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講,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對一個家庭來講,關係到一家的幸福;對學生個人來講,關係到一生的前途。
  • 阿拉巴馬悖論:「真理就是謬誤」
    但是,像直接選舉方案一樣,間接代表制卻受著數學上悖論的嚴重困擾。直接選舉方案的悖論是策略運籌學性質的,它牽涉到選舉人合謀選舉他們自己的候選人。國會代表分配的問題,只是每個州分配到的代表人數,而不是怎樣選代表的問題。按比例分配屬於應用數學領域,叫做社會選擇理論。為什麼按比例分配是這樣一個問題呢?
  • 數學中的悖論
    數學悖論作為悖論的一種,主要發生在數學研究中。按照悖論的廣義定義,所有數學規範中發生的無法解決的認識矛盾,這種認識矛盾可以在新的數學規範中得到解決。           在古希臘時代,克裡特島的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約公元前6世紀)發現的「說謊者悖論」可以算作人們最早發現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歐布裡德將其修改為「強化了的說謊者悖論」。
  • 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也許是最簡單的一個悖論,但卻仍然是無解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這個悖論,至今還在繼續困擾著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為,如果你說它是真話,那麼按照話的內容分析,它就應該是一句謊話;反過來,如果你說它是謊話,由於他說自己在說一句謊話,當然它就應該是一句真話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呢?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 「權力悖論」的悖論
    不過,美國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的這一部《權力的悖論》,並非講述政治的勾心鬥角,而是從與我們的日常密切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領域來探討權力的作用。 作者說:「所謂權力悖論,即我們憑藉人性的優點崛起掌權,影響世界,卻因人性的缺點失權垮臺。我們通過改善他人的生活,而獲得影響世界的能力,然而,正是這一掌權的過程讓我們在某些難以自控的時刻暴露了人性的缺點,像衝動失控的瘋子一樣行事。」
  • 科洛弗悖論之能量出怪獸
    這部作品,引用了一個悖論,讓小編非常感興趣,可小編沒聽說過這個悖論,就查百度,找資料,關於科洛弗悖論的詞條都特別少。是小編學問少,還是這個悖論本來就是瞎編的???這些疑問可能要在科洛弗悖論系列的下一步作品中才能找到答案吧。你願意陪小編一起等到下一部上映嗎?歡迎留言,討論。
  • 理解悖論之路,從說謊者悖論到忒修斯之船(上篇)
    -2- 初探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之所以被稱為主觀悖論,是因為『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個命題不對應任何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或者事件!而這正是主觀悖論的必要條件。 如果一個描述針對的是客觀世界中的事物,那就不可能產生矛盾。
  • 關於「悖論」的理解與應用
    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A對於這場賭博的想法為:若B君的錢比我少,我可能輸掉我現有的錢。但若B君的錢比我多,我贏了,就會得到多於我現有的錢。我能夠贏的錢比輸的錢多,所以這場賭博對我有利。而B的想法也是如此。二人想法的邏輯都正確,但若認為二人的想法都正確,又將做出這場賭博對A、B二人都有利的錯誤結論。這顯然是一個悖論。
  • 悖論與冰山理論
    許多悖論可以透過謹慎思考,找出基本假設當中一個或多個漏洞來攻破,這種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悖論,因為癥結點一旦突破,它就不再是悖論了。「真悖論」指的是自相矛盾或循環論證的陳述,或者某種邏輯上不可能發生的情況。然而「悖論」一詞的運用範圍比字面的意義來得廣,還包括被我稱為「認知悖論」的範疇。這類難題一定找得到破解方法。這種悖論有可能包裝在蓄意誤導聽者或讀者的花招或障眼法之中。
  • 語義悖論解析
    悖論問題是兩千多年來哲學界和邏輯學界致力於解決的大難題。但是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多大進展。筆者試圖對悖論進行具體的語言邏輯分析,並自以為自己的方法已經大大推進了悖論的研究。限於篇幅,下面只作簡要介紹。  廣義地說,悖論即荒謬的、違背常理的言論。
  • 少女前線悖論模擬玩法攻略悖論模擬開啟時間
    少女前線悖論模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新模式玩法,那麼這個全新的模式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玩家要怎麼玩才比較好呢?我們這次就帶來了新模式悖論模擬的玩法攻略,希望下面這篇少女前線悖論模擬玩法攻略能幫到大家。
  • 《科洛弗悖論》中的兩大悖論,你看懂了嗎?
    《科洛弗悖論》劇照首先這部電影最開始並不叫《科洛弗悖論》,而是叫《上帝粒子》,這是片中主角一行人為了解決全球80億人口的能源供給問題在太空站冒著危險做的實驗有人說《科洛弗悖論》是《科洛弗檔案》的前傳,其實並不是,這個系列的時間線就是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因為第一部裡的怪獸和第三部裡的怪獸雖然長相一樣,但明顯沒有第三部裡的怪獸那樣巨大,JJ老師也明確說過第一部裡的怪獸只是「baby」形態。
  • 科洛弗悖論(一)
    「科洛弗悖論」概念的推測電影背景設定是這樣,未來的人們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可是地球上的資源已經不能再滿足人類。於是地球上爆發了資源危機,並險些引發戰爭。所以電影名字「科洛弗悖論」,我剛開始一直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從這個設定來看,就是想表達我們有時候認為在做一件好事,在沒有成功的時候感覺苦難重重,一直期待著能夠儘快成功,但是經過一番努力,好不容易成功之後,沒想到帶來了更加糟糕的結果。所以,這裡就有這樣一個悖論,很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無論你多麼的努力,可能帶來的是都是更加糟糕的結果。
  • 理髮師悖論是什麼?
    英國數學家羅素提出了與之相似的著名悖論:理髮師悖論。這也是第三次數學危機的導火索。具體怎麼回事?點開視頻看看吧!這個悖論是羅素提出的,叫做羅素悖論,或者叫理髮師悖論。2羅素悖論與集合的關係當然,這只是羅素悖論的通俗說法。羅素悖論是關於數學中集合論的一個矛盾而提出的。什麼是集合呢?所謂集合,是由某些確定的元素構成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