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甜膩膩的奶茶,加上珍珠、椰果、芋泥等配料,無論初夏秋冬,都是很多人的「出街必備」。隨著網紅奶茶的盛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奶茶店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大家知道,奶茶是高糖、高熱量的飲品,可以追求流行,可不能貪杯。甜奶茶喝多了會膩,那麼你是否喝過鹹奶茶呢?
鹹奶茶可不是把奶茶裡的糖替換成鹽這麼簡單。現在讓我們一起回溯一下奶茶的三生三世,看看奶茶前世今生的故事吧。
相傳在一千多年以前,「奶茶」誕生於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家中,人們喜愛將擠出來的奶和茶煮在一起飲用,也就是最初版本的蒙古奶茶。不僅如此,草原人民還將酥油或者鹽放進奶茶裡,增加了幹活的力氣,就和現在我們每天要喝的水一樣,只不過這樣的奶茶可以為身體補充能量。
奶茶在朝代的變更中也得到了發展,鮮牛乳在當時並不普及,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但是依舊延續了加入酥油和鹽的傳統。
在十七世紀左右的時候,荷蘭人將奶茶帶回歐洲。幾百年後,淡奶產生了,這也是做奶茶最重要的原料。
內蒙古人喝了一輩子的奶茶,奶茶的發展史也是一個民族的印記。因為內蒙古所處地勢的原因,冬天天寒地凍,呵氣成冰。遊牧民們以草原肉食為主,為了促進消化還能人從頭暖到腳,帶來一天的精氣神,他們會煮磚茶來喝,磚茶的地位可以和牛羊媲美。
蒙古族的奶茶一般是用鐵鍋煮製而成的。用青磚茶或者黑磚茶,加入乳香四溢的鮮奶,還有賦予鹹香風味的鹽巴。但是每一道工序的順序、用量、時間都是非常考究的。無論你去哪位內蒙朋友的家,都能喝到這一杯熱乎乎的奶茶,感受草原的風土人情。無論是漂泊在外的蒙古本鄉遊子,亦或者是慕名而來的客人,這一口味道,都讓人沉醉。
在內蒙,早餐一碗奶茶配炒米,午睡後來一碗奶茶提神,晚上也要喝上一碗解解膩。家裡上了年紀的老人,喝茶的次數就更多了,煮好的茶就放在爐上溫著,隨時倒來喝。
一碗下肚,胃裡特別舒服,就像是母親的手捂在了你著涼的肚子上,瞬間舒化了寒氣,溫潤了脾胃。奶茶管夠,只要你有肚子,一直續杯,直到徹底喝飽。為了讓這鍋奶茶更抗餓,主婦還會加上金黃的炒米和黃油一起煮,加倍濃厚的奶香混著清新的炒米香,營養和能量伴隨著香味一起流進身體,比城市裡放了太多色素的奶茶要養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