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孫露洋等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揭示p53羥基化致癌機制

2020-12-24 北京大學新聞網

3月25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尚永豐院士實驗室關於結腸癌致病機理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生物學綜合雜誌PLOS Biology,論文入選該刊「每周精選」(Editors』 Weekly Picks),並配發短評認為,該研究成果表明JMJD6通過對p53羥基化這一全新的翻譯後修飾下調p53活性,促進了結腸癌的發生。論文題目為「JMJD6 Promotes Colon Carcinogenesis through Negative Regulation of p53 by Hydroxylation」,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該實驗室青年教師孫露洋副教授和尚永豐院士。

抑癌基因p53被譽為「基因組衛士」,其轉錄後的多種化學修飾如泛素化、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類泛素化及糖基化的交互網絡成為p53蛋白穩定性及轉錄活性的重要調控機制,一直是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與p53功能的正調控研究相比,p53轉錄活性的負調控機制研究相對較少。該研究揭示了p53羥基化這一全新的化學修飾,豐富了p53蛋白的精細調控網絡,為p53蛋白翻譯後化學修飾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

JMJD6是含有Jumonji C 結構域蛋白家族的一個成員。這個家族中的大多數蛋白都是組蛋白去甲基酶,參與染色質相關的細胞活動。JMJD6最初被認為是細胞膜上的一個磷脂醯絲氨酸受體,隨後又被發現具有催化活性,但有關JMJD6的生物學功能知之甚少。該研究發現JMJD6是α-酮戊二酸和二價鐵離子依賴的p53羥化酶,對p53的羥基化抑制p53的轉錄活性,是p53負調控的一種重要機制。該研究發現JMJD6在多種腫瘤組織中高表達,尤其在結腸癌中更為顯著,JMJD6的表達與結腸癌的病理分級、臨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高度相關。該研究為結腸癌的診治提供了潛在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

孫露洋作為尚永豐院士的研究生,從2005年起就對p53的翻譯後修飾開展了持續性創新研究。克隆鑑定了在乳腺癌中高表達的JFK基因並獲國家發明專利,在PNAS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揭示JFK是p53的負調控因子,其泛素連接酶複合體SCF泛素化降解p53。2013年孫露洋副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其成長模式體現了資深專家指導+獨立自主創新的青年人才成功之道。

編輯:安寧


相關焦點

  • 【一作詳解】哥大顧偉教授《Nature》發表p53相關重要成果
    王東來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朱衛國教授課題組,博士期間有兩篇第一作者的論文發表於《PNAS》,博士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顧偉教授實驗室做博後。《Nature》文章截圖、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Cell和Cell Metab.等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超過120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ell、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近20篇,總論文被引次數超過2.5萬,H指數為64,並擔任Cell、Nature、Science和PNAS等國際權威期刊的特約評審人。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7:13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Yinon Ben-Neriah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PLOS Biology:北大納家勇治課題組揭示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 P53: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研究領域及成就:主要專注於最重要的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Myc的蛋白化學、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他領導的實驗室發現了幾個重要的能夠調控p53及其同源蛋白的蛋白,並深入揭示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在p53領域及基因表達調節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PLoS Biology:基因缺陷是過敏元兇
    倫敦帝國學院和瑞士變應性疾病和哮喘研究所的科學家在27日出版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找到了調節性T細胞無法生成的原因。   研究者通過分析調節性T細胞生成機制及它們和相關基因的聯繫,發現一種GATA-3基因。它能夠通過抑制另一種基因FOXP3發揮作用,阻礙調節性T細胞的生成,從而使免疫系統對外界異物產生過度反應,引發過敏症狀。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潛在驅動機制10月27日,環境與規劃學院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Local community assemblymechanisms shape soil bacterial β diversity patterns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的研究論文,從大尺度調查研究了我國東部南北森林樣帶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局域群落構建機制,在中國東部緯度梯度上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 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青年教師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作為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現性質之一,也是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標誌,全面掌握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方法,對提高青年教師綜合素養至關重要,同時也是青年教師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文無定法,學術論文的寫作應該遵循同歸而殊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原則。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Nature| 清華大學江鵬課題組揭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節氨代謝從而調控多胺的生物合成
    推薦:江舜堯編譯:莫沉編輯:馬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江鵬課題組於2019年3月6日在《Nature》上發表題目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研究者發現腫瘤細胞突變相關基因p53可以通過抑制尿素循環來調節細胞內的氨代謝,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該研究將p53與尿素循環和氨代謝的過程聯繫起來,提出了尿素循環和氨消除過程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為治療靶點的可行性。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NCB|泛素化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上的重要性
    2020年8月17日,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衰老與癌變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叢羽生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UFMylation maintains tumor suppressor p53 stability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1.8,揭示了的每一種色素的配體結構和結合環境,為研究光捕獲系統中單個色素的吸收特性、能量轉移途徑和動力學以及過剩能量耗散機制提供了基礎;【11/12】2019年2月15日,原清華大學顏寧團隊Science背靠背同期發表2篇論文,發表發表題為「Structures of human Nav1.7 channel in complex with auxiliary
  • 華人學者揭示背後遺傳機制 Nature Genetics 封面論文推薦
    科研圈微信號現已上線「論文推薦」欄目,歡迎您在這裡分享您發表的論文,將您的研究介紹給更多科研工作者。
  • Cancer Cell綜述:miRNA與p53的關係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分子腫瘤學的研究人員Heiko Hermeking在本期(2007年11月)Cell子刊Cancer Cell上發表了一篇有關p53與microRNA之間  關係的綜述,受到了本領域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關注
  • 華南師範大學高彩吉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該論文首次揭示了光信號途徑重要轉錄因子HY5與去乙醯化酶HDA9互作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轉錄和表觀遺傳機制。植物細胞存在兩條液泡介導的降解途徑,其中一條經由內吞體分選轉運複合體(ESCRT)調控將泛素化膜蛋白分選到多泡體進而運送至液泡降解,另外一條途徑經由自噬小體將蛋白或細胞器運送至液泡降解。
  • 河南一青年教師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43.07)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alicylic acid perception by Arabidopsis NPR proteins的研究論文,
  • 高校引進青年教師淪為爭搶「論文寫手」?
    如果只以「不認識樹木」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對這些青年教師來講是不公平的。他們所教的課程,是否一定要求「認識樹木」? 認識多少種樹算認識樹木? 他們的課堂,學生是否滿意? 是否達到了學校的教學要求,這些恐怕並不是「認識幾種樹木」那麼簡單。如果授課教師未能達到教學要求,最早有意見的恐怕是學生本身。沒有經過學校和學院的批准,教師是否能開展教學工作? 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管理機構難道會坐視不管?
  • 發表頂刊論文每篇獎勵100萬!不「唯論文」卻仍以此作為激勵機制
    文中提到,對高影響力論文進行獎勵,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100萬元,在其子刊發表論文的,每篇獎勵50萬元。中科院西北研究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回應:科研績效獎勵是單位內部的事情,沒有辦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