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北大納家勇治課題組揭示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020-12-11 腦科學君

想像你正在校園裡散步,突然收到好友喊你去體育館的訊息。這時候如果你不是新生的話,你可能很容易就能知道要從現在的位置去往體育館該朝哪個方向走,不論你在哪裡。這是你靈活地運用了記憶的一個例子。在這個過程中,你記得體育館在校園地圖上的位置,並根據當前不同的環境判斷去往體育館的方向。那麼,你的大腦是如何對記憶信息進行靈活運用呢?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課題組在PLOS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設計了新穎的記憶任務,使用在體電生理技術,揭示了獼猴海馬神經元在記憶的運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該研究裡,猴子們做的任務和上文的例子十分相似。首先,在訓練階段,猴子們學習了8個物體在1個背景圖像上的方位(圖1a-b)。當猴子們記住了這些物體與方位的關聯關係之後,則進入測試階段,猴子需要根據每個試次的條件去回憶和運用物體-方位關聯(item-location association)信息。

具體地,每個試次將首先隨機呈現一個物體作為物體線索(item-cue),接著再呈現一個隨機旋轉的背景圖像作為背景線索(background-cue),最後猴子需要根據這兩個線索,選擇這個物體線索在背景線索上所關聯的方位(圖1c)。在這個過程中,獼猴需要根據物體線索回憶其關聯的方位信息,再根據背景線索所提供的感知信息對回憶的信息加以運用。

圖1 任務範式設計

結果表明,在物體線索呈現後,海馬神經元表徵了該物體所關聯的方位記憶信息。在背景線索呈現後,海馬不僅表徵了方位記憶信息,還表徵了背景線索所提供的感知信息。於是,記憶信號和感知信號在海馬個體神經元中進行,通過三個次序發生的操作(會聚、轉移和靶向)構建出目標方位信息(圖2)。

通過這一建構性過程,海馬將源於過去的記憶信息擬合到當下情形中,構建出可能指導未來行動的目標導向信息,由此實現對記憶的靈活運用。該研究的結果揭示了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並首次為認知心理學先驅Bartlett所提出的「記憶是建構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依據。

圖2 建構性過程

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已畢業博士生楊岑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納家勇治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等項目支持。

參考文獻

Bartlett F.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7-214.

Yang C, Naya Y (2020). Hippocampal cells integrate past memory and present perception for the future. PLoS Biol, 18(11): e3000876.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2,NC | 神經指紋揭秘回憶中的「羅生門」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既然每個人經歷共同事件的方式都不同,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 Current Biology | 北大瞿禮嘉課題組揭示擬南芥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調控新機制
    瞿禮嘉課題組題為LLG2/3 are co-receptors in BUPS/ANX-RALF signaling to regulate 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中兩個糖基化磷脂醯肌醇錨定蛋白 (GPI-AP)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覆蓋哺乳動物大腦半球表面的大腦皮層控制各種感覺知覺信息輸入、運動控制、學習記憶以及抉擇認知等行為。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發現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的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果蠅學習記憶中去抑制神經環路機制。GABA能神經元是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神經元。在果蠅大腦有一對GABA能神經元投射到蘑菇體,並且與果蠅嗅覺學習記憶中樞蘑菇體神經元形成負反饋調控環路。這個GABA能負反饋調節對於果蠅辨彆氣味至關重要,然而激活這些GABA能神經元對嗅覺學習記憶起到負向調控作用。
  • 研究進展|方方/陳霓虹課題組揭示視皮層的運動回放現象
    這種基於經驗的回放在學習和記憶鞏固中起到關鍵作用,比如在睡眠或清醒放空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會進入離線模式,重現此前的經歷以鞏固記憶。這一過程可發生於海馬體,也可發生於感知皮層。此前,科學家僅在齧齒動物等非人類動物的感知皮層觀察到這一過程。而在最新的一項臨床研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所科研人員首次在人類參與者的大腦視覺皮層中觀察到了神經激發序列的重放過程。
  • 【NSR】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徐天樂團隊揭示恐懼記憶消退後重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因此,恐懼記憶消退後重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尤其是恐懼記憶消退-重現轉換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是腦認知和腦疾病研究前沿的重大「痛點」問題。揭示了恐懼記憶消退-重現轉換的場景依賴性以及感覺輸入聯合性的突觸整合規律,為解析腦認知原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為制定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幹預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 張杰教授課題組發文揭示胰島素抵抗導致神經元衰老的機制
    10月22日,廈門大學醫學院張杰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IF=19.912)上合作發表題為「Age-related hyperinsulinemia lead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neurons and cell-cycle-induced senescence」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神經系統的胰島素抵抗會通過誘導細胞周期重啟導致神經元衰老的現象和機制
  • ...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DCC/Netrin/Draxin複合體對神經元軸突...
    2018年3月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家槐、張研、肖俊宇課題組聯合在期刊Neuron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raxin-modulated axon guidance and fasciculation by Netrin-1 through DCC」的論文,該項研究首次揭示了Netrin-1與其受體DCC結合的情況下,draxin
  • 張欣團隊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來源:小柯生命外界光照條件的改變可影響機體的認知、情緒及節律等非成像功能。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PLoS Biology:基因缺陷是過敏元兇
    研究者通過分析調節性T細胞生成機制及它們和相關基因的聯繫,發現一種GATA-3基因。它能夠通過抑制另一種基因FOXP3發揮作用,阻礙調節性T細胞的生成,從而使免疫系統對外界異物產生過度反應,引發過敏症狀。   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實驗後發現,當老鼠體內所有的T細胞都根據GATA-3基因表達時,老鼠在複製調節性T細胞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 雷曉光課題組發展新型糖脂類探針並揭示該類分子的抗炎機制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雜誌上發表了題為「Exploring the binding proteins of glycolipids with bifunctional chemical probes」的文章,通過發展和利用新型雙功能分子探針揭示了糖脂單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的抗炎作用機制。
  •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
  • 浙江大學馬歡團隊介尺度解析學習記憶過程中腦網絡可塑性波動機制
    記憶是人類情感和思維的基石,可以將瞬間的經歷長期儲存在腦海之中。 為了達到「剎那永恆」,神經細胞將感受到的外界信息利用信號轉導存儲在神經細胞中,導致大腦中的神經連接及神經網絡發生改變,這一過程被認為是學習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 青年教師孫露洋等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揭示p53羥基化致癌機制
    抑癌基因p53被譽為「基因組衛士」,其轉錄後的多種化學修飾如泛素化、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類泛素化及糖基化的交互網絡成為p53蛋白穩定性及轉錄活性的重要調控機制,一直是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與p53功能的正調控研究相比,p53轉錄活性的負調控機制研究相對較少。該研究揭示了p53羥基化這一全新的化學修飾,豐富了p53蛋白的精細調控網絡,為p53蛋白翻譯後化學修飾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
  • 中國科大揭示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關神經環路機制
    本報合肥5月21日電 見習記者冀文亞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熊偉研究組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黃光明研究組合作,通過單細胞質譜、光遺傳、分子生物學、電生理及動物行為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曬太陽改善學習、記憶和情緒的神經環路機制和一條腦內穀氨酸合成新通路。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動態結構...
    GPCR信號轉導多樣性的分子機制。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
  • 研究揭示人內側額葉皮層在記憶選擇過程中的作用
    研究揭示人內側額葉皮層在記憶選擇過程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1:33:27 美國西達.賽奈醫學中心Ueli Rutishauser小組發現通過人內側額葉皮層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rabidopsis pollen